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位·经典
文学评论
Wen Xue Ping Lun
19
【作者简介】 陶兆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中文系,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文艺学。

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
○陶兆基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部中文系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 勒内·韦勒克在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阐释了文学本体论的思想,于20世纪曾引领了一代研究浪潮。

在学界日益趋向文化研究,关注点移往政治、历史、性别等元素的今天,重读《文学理论》重视本体论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旨在阐释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论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 韦勒克;……文学本体论;……结构层次
勒内·韦勒克(Ren é Wellek)是一位重要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一生曾在伦敦大学、耶鲁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任教,穷其一生投身于学术研究,见证、参与了二十世纪旺盛的学术思潮演变,拥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与高超的治学能力,而他的代表作品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以及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其建构的文学本体论与理论体系,通过对文学本质、价值、作用、存在方式的探讨,对文学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的研究论证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文学观与文学研究观。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明确了“文学”与其他人文社科科目的分野区别,并建构起了一套带有“纯文学”意义的理论体系。

在文学本体研究上,韦勒克首先指出文学语言具有歧义性、审美目的,其突出特征包括“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在功用上,他又将“甜美”与“无用”联系贺拉斯的“寓教于乐”。

如此,他诠释了俄国形式主义派所说的“文学性”,区分了文学与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文本的性质。

接着,他否定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认为这种方法忽视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他提出“把所有与美学没有什么关系的要素称为‘材料’”,而“把这些要素取得美学效果的方式称为‘结构’”,从而形成了一套自洽性与凝聚性更强的审美符号体系。

韦勒克在第十二章“文
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中否定了对于文学定义的几种传统回答,分别是“(它是)一种人工制品”“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演绎者的声音序列中”“(它是)读者的体验”“(它是)作者的经验”等等,并指出,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认识艺术作品,它之中必定存在着某个“决定性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随着历史进程在读者、批评家心目中不断改变的,但它却拥有着一个不变的本质核心。

韦勒克给予了艺术品特殊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所拥有的体系如何确定,则与人们看待文学作品的认识论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本体论视角出发,文学作品不同于物理实体(如一个橘子)、精神状态(如愉悦)或者绝对理念(如三角形),如果从认识论上人们尝试以形而下的只言片语给予其定义,则无疑是犯了逻辑学上的滑坡谬误。

在认识文学艺术这一对象与其价值的问题上,韦勒克指出不应该走向任一极端:绝对主义认定的绝对价值尺度或相对主义对价值随性的解释,提出了一种综合的观点:“透视主义”。

在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韦勒克对“透视主义”的定义是“把诗,把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不能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视角,而应该具有文学的整体性观念,在文学史的长河中遍历各类批评角度进行广
陶兆基/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
20
度和深度前提下的比较批评,汲取各种有益的认知,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价值。

在绝对客体的系统建构上,韦勒克采纳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观点,他借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描述文学作品本质上的一套理想体系,即:第一层面,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第二层面,意义单元层面——语言结构与文体等;第三层面,意象与隐喻层面——不变的本质核心部分;第四层面,作品象征系统中的“神话”或特殊“世界”。

这四个层面主要在《文学理论》的“文学内部研究”中进行阐释。

第一层面:声音。

韦勒克强调了声音对于文本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一点与俄国形式主义等流派片面追求“文学性”的取向相比,是明显的进步。

他将声音研究划分出三个要点:谐音、节奏与格律。

其中,谐音研究主要针对声音模式与声音模拟,强调押韵与象声词的文学价值;针对“音乐性”的节奏与格律,他认为要给每种文体的节奏作区分、下定义,而格律研究则期盼着科学实验化的方法论,包括图解式,乐谱记录式,统计学式以及以示波仪等仪器分析式。

韦勒克的出发点是不应脱离意义去分析声音,这与其“任何艺术品都是一个整体”的原则也是相符合的。

第二层面:文体。

文体学被认为是研究文本风格的学问,一切具有“表达力价值”的表现方法都是其研究内容。

其首要的方法是观察文本中重复出现的个性特征,如修辞、语音、词汇顺序等。

韦勒克指出,有益的思路在于解析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统一原则和一般性的审美目的。

这一方法应该导向比较文学研究,包括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而在这种研究中应该警惕切勿陷入传记谬论。

第三层面:意象与隐喻。

韦勒克肯定了庞德对意象的定义:“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超越了前人认为意象仅诉诸视觉感受的观点。

他定义的象征则是:“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而象征与意象之间的转化关系则在于,一个意象经过了不断复现即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象征。

在隐喻、转喻等修辞研究方面,韦勒克再度强调它们对形成一个作家文体、一个流派文体的关键作用,并从逻辑性、抒情性、抽象性等角度提出了隐喻水准高下评判的法则。

他否定了读者试图从作品中解读作者潜意识、生平、心理状态等触犯“意图谬误”的方法,并指出了符合文学本体论思想的研究方法,如研究一组特定意象以阐释作品意义,范例如克莱门在对莎士比亚意象的研究中提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在戏中的什么场合下使用意象呢?在意象的使用与这一场合之间存在着联系吗?这些意象的功能是什么呢?”这类针对文本解读的问题,无疑是富有价值的。

第四层面“神话”与“世界”。

韦勒克对神话层面的研究始于对历史上“神话概念”的追溯梳理。

他指出,神话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意味着“情节”“叙述性结构”“寓言故事”,是非理性的故事,与辩证性的哲学形成相反对照。

而经过17、18世纪到现代的历史演变中,神话已经从不真实而受轻视转为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正名,形成了某种诗性真理。

神话对文学最直观的影响是神话与诗歌隐喻的联系——“宗教神话是诗歌隐喻合法的、规模巨大的源泉”。

韦勒克的思想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雷泽的《金枝》、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然而必须要分清楚的是原型批评与韦勒克代表的新批评是对神话态度的两端,前者并不注重作品内容而希望找到作品跨时空的形式原型联系,韦勒克则重视以神话为素材宝库丰富诗歌的修辞内涵。

韦勒克在20世纪引领学术界回归文本细读、从本体论角度发掘文本意义这一潮流中有着火炬般的耀眼作用。

他在著作中对史料文献的严谨充分利用,论述过程的逻辑严丝合缝语言流利简洁,对于文学研究者或普通文学爱好者对于文本的接受、自己的创作又称得上一位良师益友。

随着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新历史主义等思潮如过江之鲫般汹涌又各领风骚,新批评将文本悬置孤立,无视意识形态的影响,的确暴露出其局限性。

然而,我们在深刻意识到政治历史哲学社会等学科视域对文学批评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文本本体解读的重要性,更要警惕不能走向极端,甚至将研究“跨学科”,所以现在重新强调韦勒克的理论思想,无疑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