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
法之一。
但是由于目前经输血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尚无
法完全避免,血液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威胁始终存在,患者在
接受输血的同时也面临风险。
提高临床输血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血液输注是保证
血液输注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输血;安全;风险;管理;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输血的血清学检查只做甲型、乙型肝炎和梅毒。
80年代开始检查丙型肝炎(HCV)。
90年代才对供血者检测艾滋病。
经输血还能传播什
么疾病,到目前还是未知数。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使输血有法可依,这是防范输血风险的重大措施。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艾
滋病、输血后肝炎(PTH)、HCV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还有梅毒、巨细胞病毒(CMV)、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感染等。
1.2血液自身的免疫性因素:ISBT在2004年报告中确定红细胞血型系统有
29个、221个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有148种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和HLA的某些抗原外,还有自己独立的抗原系统。
每种成分中的抗
原都可作为免疫原,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
有
些抗体不易检出或交叉配血时不凝聚,但输血2~21 d后会发生延迟性溶血反应。
1.3献血者皮肤消毒不彻底就会污染血液。
另外,采血器材和输血器材在出
厂前消毒不严密也会造成血液污染。
在4~C冰箱中,许多革兰阴性杆菌能繁殖并
产生内毒素,因而要不断加强采血无菌技术操作。
1.4不合理用血现象:输血适应证掌握不够严格,临床医生缺乏成分输血知识,忽视输血具有的风险,影响了临床用血安全,造成血源的浪费。
1.5 输血工作质量问题:在输血中发生责任事故是多种多样的。
检验献血员
血液的试剂灵敏度不够,机器质量控制不达标,使不合格的献血员被认定为合格
的献血员,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在采血时贴错标签造成错型。
冰箱的温度过
高或过低,运输过程中过度振荡或挤压血袋,都会造成溶血,这种血不慎被发出去,就会给受血者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护士抽错交叉管或贴错标签,配血时,
由于血细胞浓度不准确或时间不够造成的假阴性或假阳性。
患者患白血病或骨髓
瘤等疾病时,可出现 ABO血型抗原减弱,给血型鉴定带来一定困难,容易定错血
型而输错血。
2 安全输血措施
2.1 血液制品安全有效的关键点控制:2.1.1血液来源:临床用血是由卫生行
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提供,严禁违规自采自供。
加强采供血机构标准化建设
和规范化管理,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从低危人群中采血
是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根本保障[1]。
采供血机构分离制备成分血液,并通过去白、
幅照和病毒灭活等先进的技术处理,大大地降低了输血风险。
2.1.2 血液接收: 所有血制品接收时均需验收,包括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
装是否合格,标签是否清楚齐全,接收人在领血单上签字,填写接收时间。
不合
格血液拒领拒收,为安全输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1.3 血液储存:血液成分必须按品种、规格、血型、日期和储存要求分类进
行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
红细胞悬液须直立贮存,便于发现红细胞悬液有无溶
血现象。
冰箱内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储血冰箱开启温度报警装置,有温度的持续
监测仪。
2.1.4血液发放:工作人员应根据采血日期先后依次发血。
血液有效期少于3d 的,要张贴有效期预警,与临床沟通,优先使用。
2.2加强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与培训:医护人员要加强输血治疗相关法律
法规的学习,如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的《医疗机构临床用
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
通
过学习,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输血治疗和安全的思想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建立规
范化的用血管理。
2.3严格筛选供血者:对供血者严格筛选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对供血者的既
往医学史的询问,一般体格检查和严格的血液检查。
在医学史调查中,应排除高
危人群献血。
按国家的规定项目检查供血者的HBSAg,抗HCV,抗一HIV(1/2),
梅毒血清试验,血清ALT,血红蛋白和血型,检验时所用机器要符合质量控制检
查标准,使用的试剂要有国家的批准生产的文件,要求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
各
项检查都要由2组检验人员,2个厂家的试剂做2次检查,才能将血发到各个用
血单位。
2.4科学合理用血:临床医生应认真学习《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严格掌握临床用血适应症和输血指征,本着“能不输坚决不输,能少输决不多输,能用成分血不输全血”的用血原则,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这减少了“人情血”、“安
慰血”“扩容浆”、“营养浆”的输注,有效防止了血液的滥用。
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引导临床逐步走上科学化、合理化的用血道路,真正做
到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确保受血者的健康[2]。
2.5认真仔细做工好各项技术工作,加强质量保证措施,确保输血安全。
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是输血科最关键的工作,须逐项核对输血申
请单、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样,交叉配血前应复检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的Rh(D) 血型。
正反定型可发现亚型或血型抗原减弱,对可疑血型还必须进一步做其他血型学检查。
交叉配血试验是保证安全输血的重
要措施,观察结果时,必须注意是否有溶血现象,已发生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交
叉配血试验,切勿把溶血当作不凝集。
配血离心后的试管不可大力震摇,以免造
成凝集散开。
如遇弱凝集或肉眼观察未凝集反应结果,要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以
区分特异性凝集与继发性凝集串钱状形成的差别。
发现配血不合,应认真查找原因,查看患者的疾病诊断,既往输血史,有利于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余梅贵. 降低输血风险确保输血安全[J]. 重庆医学,2007,36(21):2135- 3136.
[2]张伟强,邬丽娜.质量管理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 (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