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典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典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

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

”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

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

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

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

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

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

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

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

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

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

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

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

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

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
包括那些技术专家。

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年1月)(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谴责相关企业、商家、骗子和监管机构时,却容易忽略相关技术专家的责任。

B. 当不良社会事件爆发后,很少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公开道歉,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C. 相对于“科学”,“技术”更显实效,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因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D. 技术专家不能因为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对于损害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项目,必须否决。

(2)下面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二段用工科学生的流行语,证明当下技术与市场联系紧密,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B. 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比较,本文强调了“技术”在涉及具体目标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要有道德自律。

C. 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来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

D. 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落在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每个人头上。

(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

【答案】(1)B
(2)C
(3)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解析】【分析】(1)选项B,“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说法有误。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是人们这么认为的,并不是技术专家这么认为的。

故选B。

(2)选项C,“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说法有误。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

故选C。

(3)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可以到原文中去筛选归纳“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
约;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
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好”的价值判断。

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⑤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⑥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

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

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

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

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1)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

B. 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

C. 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

D. 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

B. 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

C. 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

D. 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答案】(1)B
(2)C
(3)第一问:时间和空间。

第二问: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解析】【分析】(1)B项,“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欢乐极兮哀情多”观点。

故选B。

(2)A项,“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的观点。

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中国人不惮生死,如文中说“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D项,“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如文中说“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

故选C。

(3)本题中,第一问:关于别尔嘉耶夫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问题,“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时间的角度;“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空间的角度。

第二问: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这种欢乐场景在今年已不复存在,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下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意思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此时物是人非,不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第一问:时间和空间。

第二问: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
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

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

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

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

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

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

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

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

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

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

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

“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

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

“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

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

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
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 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 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 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 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 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 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答案】(1)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
(3)C
(4)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解析】【分析】(1)“私货”本为私人的财物、或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货物。

依据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可知,“私货”在此处用的是比喻说法,即名人在传播公益的时候,顺便借此炒作自己,为自己谋名利。

故“私货”指的是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项,“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错误,依据第①段可知,‘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是“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再依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解说“媚俗”“自媚”“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可知,规则中的后一种才是“刻奇”。

故B项错误。

(3)C项,“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错误,依据第④段“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不好的方面表达了批判的消极看法,故C项以偏概全,故选C。

(4)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媚俗”或“自媚”“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 “虚假的崇高”“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