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习题 岳麓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习题
岳麓版必修1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道光洋舰征抚记》中记载:“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其国人吸食……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
”记载中提到的历史现象是( )
A.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B.清政府大量种植罂粟
C.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D.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来自英吉利……吸食……而专诱他国”所提供的信息,可判断出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答案】 D
2.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解析】材料反映清朝官员不了解近代科技,愚昧无知,故B正确。
【答案】 B
3.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勒索巨额赔款
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C最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 C
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解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对外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即强占市场,开辟通商口岸就是为了达到此目的。
【答案】 D
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自主权 D.外交主权
【解析】“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说明中国的司法权遭到破
坏。
【答案】 A
6.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的进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肯定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解析】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表明作者不赞成英国发动的战争,故排除A、B两项;格雷斯顿的评价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 C
7.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A项在《南京条约》附件中作了规定;C项不符合史实;总理衙门设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
【答案】 B
8.列强于哪次侵华战争中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如图所示)(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中日甲午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答案】 B
9.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 C
10.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营口、天津、烟台、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汕头、台湾、琼州)具有的特点是( ) ①数量增多②开始深入内地③由长江下游扩展至长江上游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在被迫开放的长江口岸中,汉口最靠西边,处于长江中游,故③错误,而汉口、
九江地处中国内地,故②正确。
【答案】 A
11.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同点是 ( )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解析】审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本质”“原因的相同点”。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可知:列强武力侵华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 A
12.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有识之士为此作出了努力,为了富国强兵,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4)综合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答案】
(1)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战争的原因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4)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签订了《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以后,伦敦曾经“兴奋若狂”,众多英国商人把钢琴乃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大批搬到中国来,在他们的梦想中:“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一双袜子,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而事
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绝大多数贫穷的中国人更是买不起远不如土布耐穿的洋布。
材料二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梦想”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英国提出修约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是怎样答复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继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有哪些?
【答案】
(1)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小农生活方式拒绝商品经济;不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开放口岸仅局限于东南沿海五口,广大国内市场还远未打开;绝大多数中国人贫穷,无力购买。
(2)目的: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答复:清政府拒绝了英国的修约要求。
影响: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3)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