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俱全为阅读教学增添“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俱全为阅读教学增添“语文味”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12.117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太阳》一课,上课伊始,他用一则问题导出“太阳”,让学生质疑。
然后,他是这样导入的:“太阳到底有多大、多热,离我们有多远,和人类的关系有多密切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他就利用一些数据和事例把太阳的特点、作用等内容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也听得明明白白。
最后他还组织开展了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烈,这节语文课看似很成功。
可是,仔细琢磨,整节课充满了“科学味”,却没有“语文味”。
这必须受到我们的关注,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上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现结全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做到“五味”俱全,为阅读教学增添“语文味”。
一、词味――不可忽视
课堂上,通过学习字词,学生积累了词汇,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如果忽视了字词,语文基础训练或是字词训练不够到位,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字词,而且书写也容易出错。
记得叶老曾经说过:“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日积月
累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认认真真地教学字词,注意正音、析形、解义等过程,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色。
我们可以想象,学生连最基础的字词还读不准字音,对字词还不了解意思,又谈何能对文章进行品读、赏读呢?因此我常常进行以下的训练:读――读准字音,学习一篇新课,先让学生用固定的符号圈生字、画生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记――记住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特点及个人习惯,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记字;想――理解运用。
要求学生用组词、造句、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这样确保字词的学习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二、读味――要浓要实
课堂要有朗朗书声,这是语文课堂所竭力追求的,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色。
读的形式可谓多样:初读、理解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赛读……。
正因为有了形式多样的读,课堂变得热闹非凡。
但我们不能被形式和表象所蒙蔽,而忽视了读的质量。
读多了,也许只是读够了次数,读足了时间,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品味――要深要真
四、写味――要真要实
光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是语文的本真,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让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会做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
在课堂中,读写结合是理解、迁移、运用的体现。
因此,读写结合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做好铺路。
如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会批注在旁边。
有的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写下不少自己的感悟。
这就避免了语文课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问题。
又如,《搭石》一课接近尾声时,教室里响起轻音乐,我出示句子:“假如遇上来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让学生写句子。
学生的回答构成了那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假如遇上年幼的同学来走搭石,乡亲们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搭石,乡亲们总要伏下身子背他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了作者的心,还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评味――要准要新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教师要准确、创新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一种魔力,
对学生有着启发、激励作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深堂教学活动。
例如,我摘录了一些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的评价语:“是呀,这是一次和死神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爱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无私奉献中绽放了。
“是呀,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历经了这场生命的浩劫,小钱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得救后的他会感激谁呢?这些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
课文本身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这诗一样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爱的情境,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能感受到学生在用心地读、用心地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用准确的、有新意的语言为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我想,?@也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所要具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