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护士针刺伤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护士针刺伤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

方法:选取
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40名护士,对发生针刺伤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结果:相比于对策实施前(25%),对策实施
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5%)较低(P<0.05)。

结论:导致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十分复杂,为促进针刺伤发生率降低,需要促进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提高,同时还需要对护士实施职业安全培训。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对策
在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属于一种职业伤害,尤其是HIV、HBV感染会严重威
胁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护士无心工作,降低工作热情,导致护理工作的顺利开
展受到影响[1]。

因此需要对针刺伤发生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以积极规范各种危
险因素,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
的预防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40名护士,男女人数之比分
别为5:35;年龄为(32.15±7.15)岁。

工作年限小于3年、3-5年、6-10年、10
年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1人、11人、6人、2人。

职称:护师、护士分别为15人、25人。

1.2分析护士针刺伤的原因
(1)未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人员对相关操作违规进行是导致针刺伤出
现的主要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较为薄弱的责任意识。

同时部分护士存在十分淡薄的安全防范意识。

(2)未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各个科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某些科室存在比较繁
重的护理任务和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操作,因此存在较高的针刺伤发生率。

(3)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低年资护士没有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临床经验比
较缺乏,对评判性思维不能有效运用,且存在较高的心理紧张度,因此容易出现
操作错误。

1.3防范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对策
1.3.1对针刺行为进行积极规范
导致职业性感染HCV、HIV及HBV等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针刺伤。

在工作
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规避,将良好的操作习惯养成,
在防渗漏、坚固的利器盒内放置使用过的锐器。

一次性针头使用过后,禁止将针
头帽重新套上,切勿用手对使用后的刀片、针头等进行直接接触,以使安全隐患
减少。

对消毒隔离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等严格执行。

按照相关要求洗手和戴手套,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将护理
操作流程熟练掌握,保证各项护理工作顺利、有效完成,从而防止受心理性因素
的影响导致针刺伤发生。

1.3.2将紧急报告制度建立健全
医院需要将相关制度建立,在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后,需要立即处理伤口,同
时再对其实施HCV、HIV及HBV等抗体检查。

如果被HCV污染的针刺伤,需要对
患者处理局部伤口,并定期进行有效随访;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刺伤,需要报告
给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实施一定的风险评估,将用药方案确定,并且需要在2小时内进行药物治疗;如果被HBV污染的针刺伤,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

1.3.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为防止针刺伤发生,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是一项关键内容。

主要的培训内容有:职业安全教育内容,医院和科室相关制度,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等,通过加强知识培训,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运用“[n(%)]”表示、“x2”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情况,见表1。

3结果
护土针刺伤的概况: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以外伤害许多研究表明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发生率为年人均0 98%次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土执行有关,女性针刺伤发生率高于男性21 ~ 30岁的年龄组针刺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3]。

导致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护士操作违规;科室存在比较紧张的工作和较大的压力;护理人员比较缺乏专业的知识。

其中护士违规操作中针刺伤原因主要为护士在分离使用过的输液器针头和注射器针头时被刺伤。

针对上述情况,医院需要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对防护工作的重视度,积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从而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以保证护士的工作安全[4-5]。

本文通过探究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数据显示,相比于对策实施前(25%),对策实施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5%)较低(P<0.05)。

综上所述,导致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为护理人员存在较差的自我防护意识,没有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同时存在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并且和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促进护士针刺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应当积极推广应用上述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文红,莫蓓蓉,陈瑛,杨华露.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防范实习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5,23(04):345-346.
[2]池嘉陵,胡珊,王从容,傅倩晰,阙萍,徐登淑.科室培训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及职业暴露处置能力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4):135-136+139.
[3]王越,吴月瑛,潘敏.计划行为理论在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预防中的应用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1):96-98.
[4]马小花,谢开屏,梁盼,石萍.“1+3”管理模式在儿科护士针刺伤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32):3429-3430.
[5]刘艳,米光丽,唐彦,王艳.追踪方法学联合FMEA管理法在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7):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