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令教师伤神、学生头痛的薄弱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由于古诗词语言高度精练,学生接触不够多;内涵丰富,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感到乏术,学生感到乏味。

而实际上诗歌本身深刻的思想、流畅的节奏、优美的意境深受许多高中生的欢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引领得当,点拨贴切,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喜爱诗词表面的基础上深得其内涵,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如何教好古诗词的问题上下工夫,加深文化底蕴,提升研究水平。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要突出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强调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改变,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翻译,学生在台下飞速记笔记,课下拿着笔记死记硬背的模式,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力,允许并提倡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让学生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当做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个性的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下是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一定要从“读”开始,古诗词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作品的灵魂深处。

要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让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心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掌握节奏,把握风格,体会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对于如何读古诗词,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像完成任务一般“读”得干巴巴,要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意境教学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意境教学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意境教学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作者:仇竹娥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7期【摘要】翻开历史画卷,诗歌是其中最绚丽、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中华民族的诗风词韵让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成长、成熟。

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正所谓文贵含蓄,诗美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品味意境是鉴赏诗歌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意境教学法;主体;诗歌【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意境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也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比如王维的山水诗《山居秋暝》,借助“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淡雅、闲适的境界,让人如置身于其景之中:秋雨过后青翠的松林、潺湲清澈的泉水、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叶浮动渔舟划过的情景,仿佛都目之能及,耳之能闻,甚至连被秋雨清洗过的泥土的芳香,我们好像也可以嗅得到,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运用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借助“凤箫”“玉壶”“鱼龙”等意象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通过诗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表达了词人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这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自怜幽独的诗,它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情词”。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需要以下几个环节:一、注重吟咏诵读,体悟诗情诗歌具有音韵美,这就决定了诵读是其最好的品味方式。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必备环节,诗歌中轻松愉悦、沉郁伤感的感情变化,高亢急促、低回舒缓的节奏变化,学生只有不断地朗读、吟咏才能感受到。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高中语文诗歌学习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学习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学习之我见概要:在当今传统文化日渐被人们所淡忘的背景下,诗歌也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诗歌教学,鼓励学生热爱诗歌,多诵读诗歌,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引导作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它是诗歌、学生和教师融会贯通的结果。

放眼望去,当今“学诗难”的现象并不是无根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一)诗歌本身《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诗歌是古人用来记载事件或者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的,由于当时年代久远,有些字词以及用语习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无法去体会诗歌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

再者,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用极少且有韵律对仗工整的几句话,表达作者的情与志。

为了达到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作者往往会斟酌用字,有时单单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字,我们通常称作“字眼”,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自身“学为所用”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之一,现在我们学习都讲究一个实用性,对于诗歌,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没有实用性。

他们认为诗歌对于他们只要记住出现频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了,因为高考无非就考这些,可见,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三)教师方面很多教师不把重点放在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他们不舍得多给些时间,他们往往是疏通诗歌的意思,课下背诵,这是很多教师诗歌教学的主旋律。

他们看不到诗歌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詩歌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形成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与志。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浅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浅见
研究方 向 : 中学语 文阅读教学 。
自 20 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 05 语 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 , 诗歌方面更 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 以来 ,高考试卷 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 的变
之激 发学 生学 习诗 词 的兴趣 。
2 1 年 5月 fC ie el n u g a h n u e n o h n s a g a e t c i g i e
Ma .2 1 y, 0 2 Vo .8 . 1 2 No5 6
第 6 2卷 8
第 5期
◆教 艺频道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浅见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 用情境 激发 学生学 习的情
趣, 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
二、 斟酌诗歌字旬 , 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
者在讲授《 春江花月夜》 , 时 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 ,
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 的欲望。 再如 , 笔者教《 雨霖铃》 一课时, 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 的图片和动画 , 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 领悟意境 , 以
联系 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 , 学生对诗歌的补 白与改写是充满兴
会发现 , 这个 “ 字是 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 , 凋” 换成 任何一个字都难 以表达秋天 的萧索悲凉 以及作者
满眼满心的伤感 。
趣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 大胆 创作 , 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
酌。 贾岛之“ 两句三年得 , 一吟双泪流” 王安石之“ 、 春 风 又绿江南岸 ”苏小妹之“ 风扶 细柳 , 月失梅 、 轻 淡 花” , 等 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

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

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

略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认识摘要:诗歌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文章拟从教学的角度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期望广大同仁指教、切磋、交流,也期望会给我们的诗歌教学一些启迪。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8-011.美读法——以读带讲“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

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

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高中语文诗歌是语文的灵魂,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在诗歌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诗歌时感到非常吃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水平,促进诗歌的教学,就需要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

高中诗歌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读诗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情感美。

诗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阅历,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阅读诗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史料去还原社会,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进而感知自身,走进自己的内在,重新认识自我。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要把握高考考情,学会审清题意,抓住命题人的意图,争取不丢分。

下面我来谈一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引领好奇,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仅凭机械性的学习不能感受到诗歌中的美感,反而使诗歌的学习失去了意义,同时也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就会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遇阻。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语文教师应该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诗歌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当代诗歌的阅读,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进行讲述。

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介绍诗歌背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背景,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对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诗歌学习,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知道徐志摩是一个很有才情却也是情感丰富的诗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的形式进行作者生活背景和诗歌背景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感情生活和那颗炽热的心,这也就让学生容易理解作者对康桥那难分难舍的离情了。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知人论世指的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创造性的吟咏,作为解诗的方式,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它能带着学生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走进诗人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之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阅读鉴赏【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1-024-01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以重新审视。

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无论是语言运用技巧,还是文化内涵,都能给今天的中学生以深远的影响,相信有魅力的诗歌教学必将优化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素质。

我经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加强诗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诗歌阅读不同于其它体裁,注意的地方较多,学生只有较好地采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才能领会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真正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 注重阅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诗歌阅读中,必须要“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论世”就是分析理解时应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比如,读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就要对当对金兵入侵,朝廷卖国,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贬谪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2. 注重阅读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有的包含了写诗的原因,时间,也有情感的字眼融合在其中,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认真阅读该题目,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此诗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左迁至蓝关,作品是要写给侄孙湘,这样诗歌内容理解就相对容易。

3. 注重阅读诗歌对应的注释每首诗词下面都会有一部分注释,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诗歌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

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社会向我们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这一形式,不失一切时机,努力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文学素养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稚龄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

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五年多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1、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地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o长期以来,人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将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的学习模式。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对诗歌的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刚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解诗 歌 之 美 。
【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阅读 鉴赏 【 中图分类号】G 6 3 3 . 3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4 7 7 2 ( 2 o 1 3 ) 0 1 一 o 2 4 一 o 1
形象美” —— 外在 的形 象 , 精 神 的形 象 , 丰富的意象 , 在 全 社 会重 视 素质 教 育 的今 天 ,语 文 教育 有 必要 将 诗 歌 教 鉴赏 它 的 “ 学 作 为提 高 学 生整 体素 质 、培 养 学 生综 合 能力 的 一个 重 要 手 段 多样 的 意境 ; 你 也 可 以教学 生 欣 赏 “ 语 言美 ” — — 豪放 飘 逸 、 沉 郁 来 加 以 重新 审 视 。古今 中外 的优 秀 诗歌 , 无 论 是 语 言运 用 技巧 , 顿挫 ……也 可 以教 学 生赏 析 它 的“ 技巧 美 ” —— 修 辞 、 抒情 、 描 写 手 法 , 抓 住 其 中一 点 完 成 对 诗 歌 的教 学 , 积少 成 多 , 在 完成 整 体 还 是 文化 内涵 , 都 能给 今 天 的 中学生 以深远 的 影 响 , 相 信有 魅 力
传 道 > > 专 业 发 展
பைடு நூலகம்
藩 哼 鬈’ 者2 0 1 3 .
高 中语 文诗 歌教 学 之我 见
薛 凯
( 陕 西省 洋县 中 学 陕 西 洋 县 7 2 3 3 0 0 )
【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 出: “ 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 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 学 - > 2 方 法。” 创 造性 的吟 咏 , 作 为解诗 的 方 式, 是符 合教 学 实际的, 它 能带 着学 生更 好地 穿 过语 言的 雾 障, 走进 诗 人 心灵 , 帮助 他 们更 好地 理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 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研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于诗歌教学有了一些独特的认识:一、以学生为本,重视诵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之我见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

这一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一直深受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有必要对之进行专题强化训练。

诗歌注重于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

叙事诗,白居易的《卖炭翁》中通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文分别从肖像和心理两个角度刻画出艰辛和受剥削惨重的老人的形象,用墨简洁而神态毕现。

抒情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描写是人梦游梦境、仙境、幻境,刻画了一位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的文士形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刻画了一位有过游民、苦己利人的文士形象。

形象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写景状物诗,不管是湖光山色还是田园桑麻;不管是浩瀚大漠还是烟雨江南,诗人都抓住景物的特征做简洁描绘。

如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写出了秋天景色独特的勃勃生机,让读者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诗歌形象的刻画的方式多样,直接与间接,精雕细琢与白描,铺垫与衬托,甚至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塑造。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性、跳跃性。

如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偶句押韵;词本身就是可以唱的诗,同一词牌的词中每句的字数,那些字要求“入韵”都有明确的要求。

这些就是诗歌音乐性的表现。

跳跃性主要是为了讲究变化。

诗句中往往不用连接字,直接把意象进行组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一个连接字,就像一幅幅画面的组合;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句相连,七组叠字,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诗人无可寄托,若有所失,茫茫然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既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

诗歌语言的风格多样。

或庄或谐,或雅或俗,或凝练工整、字斟句酌,或幽默风趣、活泼俏皮。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作者:王东萍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现代留存的古诗词大多都是古代饱读诗书的人所创作,在古时候,他们没办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时,就会通过诗词的创作来表达心中的种种情愫,他们留存下来的一句句诗词都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见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是極其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古诗词,在鉴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时就需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来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和鉴赏。

一、时代背景很重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诗歌是不一样的,我们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影响。

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古诗词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大多数诗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遭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诗歌的创作。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到诗人创作的特点,这对于诗歌的鉴赏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是必不可少的大题,出题老师常常会出一些少见的诗词,因此,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和对诗词中诗人文字的运用来解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跟学生讲述诗人创作古诗词的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遇等等,我也会跟学生分析这位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遇到不同的古诗词时就可以根据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推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每个诗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所创作的古诗词类型都不相同,只要学生掌握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就很容易分析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由此以来,学生在答题时就会轻松很多。

但是我们也要告诉学生,除了共性,特性也是存在的。

一个诗人创作诗歌时并不是只是根据时代背景和遭遇来写的,诗人创作也有特性的存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时期创作出许多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愚钝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 创新导入激发兴趣; 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古今中外的诗歌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

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 许多老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 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最富有浪漫气质的诗歌成为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我们知道, 诗歌的学习,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无疑将诗歌大量地选入课本, 方向肯定正确。

那症结何在?师生传统落伍的教习方式, 是其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导入自然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注重自读、涵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诗歌教学导入, 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 保持诗歌的陌生化, 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T课上学习T 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 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之我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诗歌鉴赏仍是高考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刚刚迈入中学的高一新生来说,诗歌鉴赏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最难攻克的一环。

因此,诗歌受到极大程度地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有着深入的认识,加大语文鉴赏的教学力度,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诗歌的鉴赏。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文言文、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等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情感。

教师必须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领悟到诗歌中的内涵和以及思想,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能力的技巧之后,对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1明确高中诗歌鉴赏要求《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严格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来讲的,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同时要求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达到E级。

从具体要求来讲,学生要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鉴赏诗歌的形象語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阅读诗歌的兴趣,更不要说主动鉴赏诗歌了。

学生鉴赏能力浅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字词的解读上,无法提炼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丰富情感。

此外,学生诗歌鉴赏训练不够,鉴赏技巧缺乏,无法顺利有效地从纵深方面切入诗歌。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课堂上全在讲授如何答题,既无法满足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等要求,也把《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转变为机械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进行诗歌鉴赏,应对考试。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结合《考试要求》、高中生诗歌鉴赏和诗歌鉴赏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和学习。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2012.11学教育115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

因此,我们要顺应市场需求,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合作学习法,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感色彩渗透于学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议,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社会实践中那些充满互助与竞争。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与其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

在这种利已利人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可潜移默化地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是要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琵琶行》中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时,我让学生就两人的遭遇谈谈感想。

有不少同学认为,如果是当代社会,琵琶女大可不必自怨自艾。

因为她有才艺,可以收徒弟挣钱,实现自立自强。

白居易也不必看皇帝的脸色,大不了辞官下海,或卖字画,或作自由撰稿人,绝对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同学们就进一步津津有味地结合创业能力分析起来:琵琶女能歌善舞,白居易也会写文章,也就是说他们都具备创业的专业技术,也有唱和写的实践能力。

可能缺乏的只是个人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经营管理能力。

对分析得头头是道的同学,我大加赞赏,同时也认可他们潜在的创业勇气。

还借机引葛兰姆·贝尔的话激励他们:找出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专心去做。

假如你想要出人头地,必先由自己来决定将来的方针,也只有自己真正想做、真正全力以赴地工作,才能产生工作的冲劲,便可以踏上成功之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摘要: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创新导入激发兴趣;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
古今中外的诗歌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

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老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最富有浪漫气质的诗歌成为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我们知道,诗歌的学习,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无疑将诗歌大量地选入课本,方向肯定正确。

那症结何在?师生传统落伍的教习方式,是其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导入自然激发诗歌学习兴趣;注重自读、涵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
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
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过程,强调少齐读,多涵咏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

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

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合适齐读呢?齐整的朗读声中又有多少学生在细细的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呢?
首先,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
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

但是,哄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比如第一册中《再别康桥》,诗人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他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依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语言方面: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但这样哀怨而美的意境,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组织学生来浅唱、低吟,在涵咏中感受美的意境呢?
其次,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古语“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为之感受,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思想认识。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

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囿于同一线上,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所以,不合适宜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相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涵咏、自读。

古人“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不也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的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在涵咏中品味如《雨巷》中丁香花般的幽怨。

相信如此,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会越发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诗歌感
情基调的把握上更明晰。

三、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高度语言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
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

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给他们以
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
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

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

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

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
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
可一概而论。

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如果我们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

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

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
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由此,笔者提出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既是对旧有教学模式(方法)的革新,更是我们这些人民教师认真实践新教材传达的教育理念的表现。

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的方向很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