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人教版2024届中考冲刺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重庆一中人教版2024年中考冲刺卷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16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22g物质C和18g物质D。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6B.32C.48D.64
2.下列元素符号和名称,书写错误的是()
A.铝aL B.氯C1 C.碳C D.钙Ca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沙里淘金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D.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4.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减少煤的浪费B.减少氧气的消耗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
5.如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O2含量B.检验H2的纯度
C.探究燃烧的条件 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6.下列归纳中,错误的是
A.铜、石墨、石灰水都具有导电性
B.H2、O2、CO2都能用排水法收集
C.C、S、P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气体
D.Al、Zn、Fe都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H2CO3B.Cu→CuSO4
C.NaNO3溶液→NaCl D.NaOH→Cu(OH)2
8.物质对应的类别正确的是
A.冰:氧化物B.木炭:单质C.石灰石:化合物D.胆矾:混合物
9.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将等质量、形态不同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B.一定压强下,氧气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C.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硫酸溶液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
10.稀盐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下列实验中,不宜使用稀盐酸的是
A.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B.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
C.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D.除去铁丝上的铁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化学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制作衣服的材质大致可分为天然与合成两类,下列衣服属于合成材料制作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 羊毛衫
B 涤纶运动服
C 纯棉T恤
D 蚕丝旗袍元宵节吃糯米肉馅汤圆是我国南方的传统习俗。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早餐吃糯米肉馅汤圆时还应补充的营养物质有_________。

A 鸡蛋
B 苹果
C 面包
D 百事可乐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取出6g合金样品,将50g稀硫酸分5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稀硫酸用量剩余固体质量
第一次加入10g 4.7g
第二次加入10g m g
第三次加入10g 2.1g
第四次加入10g 1.2g
第五次加入10g 1.2g
(1)m值为______。

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

t1℃时,将5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
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t2℃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_____。

将t3℃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至t2℃,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

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都是饱和溶液B.溶液质量a<b C.溶质质量a=b D.溶剂质量a<b E.溶质的质量分数a=b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_____。

欲将t1℃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任填一种)。

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填“甲”、“乙”或“丙”)相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t1℃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配制300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100g
Ct2℃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多
Dt1℃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丙>甲=乙。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物是一种俗称水煤气的气体燃料(其中不含甲烷),为确定水煤气的成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新鲜的鸡血遇一氧化碳变为樱桃红色。

(提出猜想)小组成员对水煤气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1:H2、CO2;猜想2:H2、CO;猜想3:CO、CO2;猜想4:H2、CO、CO2。

(1)请你说明猜想3不能成立的理由_______。

(实验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通入水煤气后,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变樱桃红色。

(2)由此可知,水煤气中不含_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均填化学式)。

(继续实验)在B处点燃气体,然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A处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__________,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猜想__________成立。

(4)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6.广东粤东地区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

所谓“灰水粽”是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

草木灰中富含K2CO3,还含有少量的K2SO4和KCl。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确定草木灰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边加边搅拌,过滤,得到滤液。

①把烧杯中的草木灰连同浸出液一起过滤,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②滤液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利用实验室限选试剂,设计实验确定草木灰中含有
K2CO3、K2SO4和KCl。

限选试剂:蒸馏水、稀HNO3、Ba(NO3)2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必要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草木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HNO3,搅拌______________ ,
说明草木灰中含有K2CO3。

步骤2:将步骤1的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草木灰中含有K2SO4。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2g+18g-16g=24g,设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64 3x =
16g
24g
,解得x=32,故选B。

【题目点拨】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物质之间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质量比。

2、A
【解题分析】
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铝的元素符号是Al,选项错误;
B、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氯的元素符号是Cl,选项正确;
C、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碳的元素符号是C,选项正确;
D、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钙的元素符号是Ca,选项正确,故选A。

3、D
【解题分析】
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过程中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A
【解题分析】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煤的浪费,故选A。

5、A
【解题分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符合题意;
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然后靠近酒精灯引燃,如果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说明氢气不纯,反之则纯,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符合题意;
选A。

6、C
【解题分析】
A、铜、石墨、石灰水都能够导电,具有导电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
B、H2难溶于水,O2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一般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在水上加一层油膜,避免一部分CO2溶于水,H2、O2、CO2都能用排水法收集,选项B不符合题意;
C、P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选C项符合题意;
D、Al、Zn、Fe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发生置换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题分析】
A、CO不能与水反应一步反应产生碳酸H2CO3;故选项错误;
B、Cu不能与硫酸反应一步产生CuSO4;故选项错误;
C、硝酸盐和钠盐都是可溶性盐,NaNO3溶液不能一步反应产生NaCl;故选项错误;
D、NaOH→Cu(OH)2,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可溶性铜盐都可以)反应可以一步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相应的钠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A
【解题分析】
A、冰是固态的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正确;
B、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其中还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还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D、胆矾是五水硫酸铜的俗称,是由铜元素、硫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错误。

故选A。

9、B
【解题分析】
A、等质量形状不同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粉末状的大理石反应的时间短,故正确;
B、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该图象应该是一条下降的曲线,故错误;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与稀盐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度要快一些(图象更陡一些),同质量的镁要比铁生成的氢气要多,故最终镁的曲线应该在铁的上面,故正确;
D、由于硫酸稀释时酸性会不断减弱,故其pH会不断增大,但不管怎样稀释溶液也不会呈中性,即溶液的pH只能永远的接近7但不会达到7,故正确。

故选B。

10、C
【解题分析】
本题是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考查。

A、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而氯化钠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故A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铁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故B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C、熟石灰可以和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所以不能用稀盐酸来除去熟石灰中的碳酸钙,故C实验中不适宜使用稀盐酸;D、铁锈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故可以用用盐酸来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但是要注意浸泡的时间,否则将会腐蚀铁丝,故D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B B
【解题分析】
(1)A 羊毛衫是由羊毛织成的,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涤纶衣服是由涤纶织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此选项符合题意;
C 纯棉T恤是由棉花织成的,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蚕丝旗袍是由蚕丝织成的,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糯米肉馅汤圆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油脂、无机盐,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早餐吃糯米肉馅汤圆时还应补充的营养素是维生素,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B。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3.4 80% 19.6%
【解题分析】
(1)根据题意,黄铜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反应,结合表中第一、三次剩余固体质量可知,每加入10g稀硫酸能和1.3g锌反应,故第二次加入1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7g-1.3g=3.4g。

(2)依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第四次加入1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质量应=2.1g-1.3g=0.8g,而表格中实际剩余固体质
量为1.2g,可知此时锌已完全反应,则1.2g为铜的质量,所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6g-1.2g
100%=80% 6g
⨯。

(3)根据表格可知,前三次的稀硫酸都完全反应,故求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用前三次的数据计算。

设10g稀硫酸中含硫酸的质量为x
2442
Zn+H SO=ZnSO+H
6598
1.3g x
68 1.3g
=
98x

解得,x=1.96g
则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g
100%=19.6% 10g
⨯。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9.6%。

【题目点拨】
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哪一次加入硫酸后,锌完全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25g 20% 蒸发结晶ABDE
【解题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解答。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硝酸钾,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12.5g硝酸钾。

t1℃时,将50g硝酸钾加入
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2.50
1000
12.550
g
g g

+
=20%;(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
和氯化钾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t2℃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蒸发结晶;(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A、将t3℃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至t2℃,将析出的晶体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

此时溶液a和溶液b都是饱和溶液,正确;B、由于t3℃时,硝酸钾的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那么各100g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大于氯化钾的质量,即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水质量,各蒸发10g水并降温到t2℃,过滤出晶体,由于t2℃时硝酸钾与氯化钾溶解度相等,而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水质量,故此时溶液质量a<b,正确;C、t2℃时硝酸钾与氯化钾溶解度相等,而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水质量,此时溶质质量a<b,错误;D、由B知,溶剂质量a<b,正确;
E、由A知,溶液a和溶液b都是t2℃时的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b,正确。

故选ABDE。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解答即可。

14、甲。

增加溶质丙BD
【解题分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甲;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欲将t1℃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质;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丙相似;
(4)A.t1℃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饱和溶液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配制300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300g×=100g,故B正确;
C.t2℃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1℃,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丙需要的水最多,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丙>甲=乙,故D正确。

故选BD。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反应前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后不可能只有碳、氧两种元素,故猜想3不成立 CO 2 CO 干燥
气体 出现水雾 2 2g 2C+H O H +CO ()
高温 【解题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是焦炭与水蒸气,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反应必然也要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水煤气的成分不可能只有CO 、CO 2, 故猜想3错误;
(2)根据实验现象,通入水煤气后,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新鲜鸡血变樱桃红色,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化学式分别为CO 、CO 2;
(3)在B 处点燃气体,然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要验证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故用生石灰干燥气体,防止气体潮湿影响实验结果;氢气具有可燃性,2222H +O 2H O 点燃,要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 2,气体通过A 后再在B 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有水雾,即可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 2,说明猜想2成立;
(4)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氢气和一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2g 2C+H O H +CO ()高温。

16、重新过滤 K + 产生大量气泡 过量的 Ba(NO 3)2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将步骤2的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AgNO 3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草木灰中含有KCl
【解题分析】
(1)①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处理的方法是重新过滤;②草木灰中富含K 2CO 3,还含有少量的K 2SO 4和KCl 都能溶于水且都含有钾离子,则滤液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K +;
(2) 步骤1中:稀HNO 3 和K 2CO 3生成二氧化碳、硝酸钾和水;
步骤2:若证明草木灰中含有K 2SO 4,应向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 Ba(NO 3)2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则可; 步骤3:若证明草木灰中含有KCl ,可进行的实验是:将步骤2的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AgNO 3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草木灰中含有KC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