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看拼音,将词语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dān ɡe pái huái xī shēnɡqiū yǐn xī shuài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漫.长(màn )毛茸.茸(róng )绽.放(zhàn )
B.金晖.(huī )徜.徉(shàng )赤.脚(chì)
C.姗.姗来迟(shān )刘禹锡.(yì)龚.自珍(gōng )
D.炫.耀(xuán )尘垢.(gòu )晕.皱(yùn)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这一项是()
A.急躁陈词烂调不可思议卑恭屈膝
B.坐落挖墙脚一筹莫展相辅相成
C.布署锋芒必露挑拨事非如法炮制
D.沉缅再接再厉消声匿迹浮想联翩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于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③“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A.①反问;②比确;③夸张
B.①设问;②拟人;③夸张
C.①反问;②拟人;③引用
D.①设问;②比喻;③引用
下列语句中分号使用的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哪里的空气就比较热。

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风。

B.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C.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谷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D.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风;狂奔怒吼的暴风,如刀似剪的凄风,邪气逼人的阴风和翻江搅海的龙卷风,提神送爽的秋风以及温柔脉脉、拂而不觉的微风。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
B.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D.“人人都是城市的主人翁,人人都是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人人发出武汉好声音”——在武汉不仅是动人的口号,更是实践的注脚。

下面名言不能作为读书活动的倡导语的一项是()
A.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B.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D.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欧文
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们都说这个山村像一幅风景画
②村前有一口大水塘,塘水清如明镜
③山脚下有一个村子,村子景色秀丽
④塘里荷花点点,偶尔有小鱼跳出水面
⑤村后有一片青翠的竹林,林中鸟声清脆悦耳
⑥水里倒映着蓝天白云
A.⑤②③⑥④①B.③②⑥④⑤①C.③⑤②⑥④①D.③①②⑥⑤④
按要求写句子。

(1)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祖国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今天她上班,让我们先吃饭,不用等她。

(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

(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写句子。

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害羞地低着头,那是要教我们谦虚;蜜蜂_____________,那是要教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要教我们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1)《寒食》《十五夜望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什么节)的传统习俗。

你还知道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4)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

诗人在这句古诗中赋予了墨梅________________品格。

(5)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让我们了解了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______桑娜等。

其中最令你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

米玛同学很喜欢踢足球,踢足球的水平不错,是班里的体育小明星。

但他学习成绩比较差,还经常不写作业。

老师让他好好学习,他说长大要去上体校班,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行了。

你觉得米玛的想法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多言何益①
子禽②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③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以⑤时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⑥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益:好处。

②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

③恒:常常。

④擗(pǐ):同“敝”,困、疲劳。

⑤以:按照。

⑥之:助词,的。

12、对“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A.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13、借助文言文后的注释,猜想“开卷有益”的意思,正确的是哪一项?()
A.做试卷可以增加知识。

B.打开书本阅读是有好处的。

C.把书打开可以增加知识。

D.做试卷确实是非常有好处的。

14、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唯其言之时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虽与之俱学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思援弓缴而射之D.通国之善弈者也
15、文言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A.多说话有好处。

B.多说话没有好处。

C.切合时机地说话才有用。

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

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古人尚懂得“”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

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A.20岁及以下B.21-30岁C.31-40岁
D.41-50岁E.51-60岁F.60岁以上
17、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

理由:一是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

18、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A.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闽南春卷
张文华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

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

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春卷。

所谓春卷,就是将各
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

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

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

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

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

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1/4掌心大小的块状。

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

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

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

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

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

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

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

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

”《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

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7个月。

此间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

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

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

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

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

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竟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

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

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有改动)
20、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A.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增强春卷的香味。

C.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21、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A.加盐和糖炒熟。

B.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切成丝或丁。

D.炒(煎)熟或炒香。

22、哪一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A.春卷的制作过程。

B.关于春卷的传说。

C.春卷名称的来历。

D.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23、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食品流行的地域。

B.时令。

C.制作食品的材料。

D.历史人物。

24、“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请以《幸福》为题,以下面任意一段文字开头,续写一篇400~500字的作文。

(1)、说到“幸福”二字,我就联想到了家人朋友、同学给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2)、马克思说:“奋斗就是幸福”,看到这句话,我在生活、学习中战胜困难的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搁”“徘”“蟋”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A选项,全部正确。

B选项,徜徉(shàng)——徜徉(cháng)。

错误。

C选项,刘禹锡(yì)——刘禹锡(xī)。

错误。

D选项,炫耀(xuán)——炫耀(xuàn)。

错误。

故答案为:A。

3.B
解析: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A.陈词烂调——陈词滥调:形容语言陈腐、空泛。

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卑恭屈膝——卑躬屈膝:卑躬指低头弯腰,屈膝指下跪。

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B.正确
一筹莫展: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C.布署——部署
锋芒必露——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挑拨事非——挑拨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播弄是非,调唆。

故意挑起事端,惹是生非。

如法炮制:本指按照成法制造中药,引申为依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含贬义)。

D.沉缅——沉淀
再接再厉:意思是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

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浮想联翩: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4.D
解析:D
【详解】略
5.C
解析:C
【解析】略
6.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错误的是B。

更正如下:
B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7.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D答案中名言的意思是真理是唯一可靠的事物,而判断它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真理与真理之间是完全不相悖的,一定是完美吻合的。

主要讲的内容是“真理”,与读书无关,所以选D答案。

8.B
解析:B
【解析】略
9.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被提前完成了。

崇山峻岭蕴
藏着煤和石油。

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不能不叫人为难。

妈妈对我说:“今天我上班,你们先吃饭,不用等我。

”气象小组的同学收听并记录了天气预报。

经过这次活动,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勤勤恳恳的采蜜勤劳水滴能把石头穿破持之以恒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

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考查了改为“被”字句。

首先,找出“事物1”被“事物2”“怎么样”;“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被完成了,即: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被提前完成了。

(2)本题主要考查了缩句。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去掉修饰语“我们祖国的、丰富的”。

如:崇山峻岭蕴藏着煤和石油。

(3)本题主要考查把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先在句中适当的位置加上双重否定词,例如“不得不”、“不能不”、“不可能不”、“不会不”等,注意意思跟原句一样。

本句选择双重否定词“不得不”,替换或删去原句“都”等词语。

把“真”改为“不能不”,如: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不能不叫人为难。

(4)本题主要考查把转述句改为直述句。

把逗号改为冒号,说的话加引号,两个“她”改为“我”,“我们”改为“你们”。

如:妈妈对我说:“今天我上班,你们先吃饭,不用等我。


(5)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把“收听”和“记录”交换位置,如:气象小组的同学收听并记录了天气预报。

(6)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

成分缺失,缺主语,去掉“使”,如:经过这次活动,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7)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害羞地低着头,那是要教我们谦虚。

”运用拟人的手法,什么怎么样,那是要教我们怎么样,仿写时,需要注意。

如: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那是要教我们任劳任怨。

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要教我们要齐心协力。

10.寒食节中秋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若有人知春去处孰为汝多知乎?只留清气满乾坤不向世俗献媚,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沉着镇静善良的《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鱼汤让给战友,关心战友。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古诗和课文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写。

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首诗描写了寒食节。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

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这首诗描写了中秋节。

结合自身积累,写出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诗句。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这句诗描写了重阳节。

(2)“唤取归来同住”出自宋代词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原句为: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意思是:春天回到哪里了?四处一片沉寂,没有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哪儿了,记得喊它回来与我们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可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知晓它的意思呢?看吧,一阵风起,黄鹂鸟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出自《两小儿辩日》。

原句为: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因此,诗人在这句古诗中赋予了墨梅不向世俗献媚,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5)《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伤。

《穷人》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

因此,我们了解了沉着镇静的李大钊和善良的桑娜夫妇。

根据题目要求,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个让最难忘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

这篇课文讲述了老班长尽心尽力低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因为老班长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鱼汤让给战友,关心战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

11.米玛的想法是不对的,只是足球踢得好,而成绩不好是不行的。

作为学生需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无论如何还是要好好学习,向好成绩靠近。

将来考大学,即使是体校班那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成绩才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

并且如果只是体育成绩好而文化成绩不好,就会很容易沦为文盲。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注意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作答。

题目要求对米玛“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行了”的想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先判断米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接着可以从“学生当下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体育成绩好,而学习成绩不好是不能考取理想大学”“要全面发展”这些角度去谈看法。

注意语言要通顺、逻辑条理要清晰。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2.A
解析:12、A
13、B
14、D
15、C
【分析】文言文翻译: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

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节奏。

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包括看关键词、利用修辞断句、总分关系断句法、借助固定结构等。

本题可以根据意思来划分。

1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

益:好处;卷:书本;可知“开卷有益”意思是打开书本阅读是有好处的。

14、本题考查“之”的解释。

“唯其言之时也”中的“之”是助词,的。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是代词,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去;“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是代词,他;“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是助词,的。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从“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这句话可知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切合时机地说话才有用。

13.A
解析:16、A
17、41——50岁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情况最低
18、列数字、引用
19、AB
【分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根据图表‘打包比例’的信息”,即只看“打包比例”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20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20岁及以下。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41-50岁打包比例58.7%,浪费比例为10.3%可知,节约意识最强
的年龄段是41-50岁。

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结合“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

该项符合文意。

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

该项符合文意。

C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
行为。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14.20、C
21、D
22、A
23、B
24、不可以删去。

“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

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
解析:20、C
21、D
22、A
23、B
24、不可以删去。

“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

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5、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