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家人的爱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人的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家人的爱藏在哪里,二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三是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在细节中发现家人的爱,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理解家人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学情分析:
由于我国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很多一年级学生容易得到来自家人的过多关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应当;而对有些单亲、留守、再组的家庭,一些孩子又容易因为亲情的不完整而怀疑家人对自己的爱。

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家人为家庭的付出,是对家人爱的表现,进而产生关爱家人之情,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懂得爱的表现方式多样。

3.知识与技能:感受家人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进而产生关爱家人之情。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感受家人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进而产生关爱家人之情。

难点:1.懂得爱的表现方式多样。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有关爱的歌曲、视频等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引入课题。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

2.揭示课题,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开始采用歌曲导入,让学感受家的可爱和温暖,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爱的发现。

1.找一找家人的爱都藏在哪里?
2.逐图出示,生自由说。

出示图一, 妈妈忙着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

图二:爷爷奶奶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是对家人的爱。

图三:爸爸照顾生病的女儿,是对家人的爱。

图四:妈妈给奶奶梳头发,我给奶奶捶腿。

图五:这是在外地的爸爸给儿子寄来的包裹。

3. 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课件出示图片,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发现家人对自己的爱,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

】三.爱的探究。

(一)爱的交流。

1.同桌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是怎么爱我们的呢?
2.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呢?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评价。

3.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在快乐时光中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爱。


(二)绘本教学。

1.出示绘本《肩头上的爱》。

师引导:这个小故事叫做《肩头上的爱》,一天早上,奶奶送明明去上学。

明明看到别的孩子让大人帮着背书包,也要奶奶帮自己背书包。

可是,奶奶不肯帮明明背,明明就问奶奶,请同学们把明明说的话读出来。

生:“奶奶,您这么疼我,为什么不帮我背书包?”
师:奶奶对明明说:“正因为疼你,才让你自己背啊!”)
出示第四幅图,引导学生:“奶奶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的明明会怎么想,怎么说?
3.师小结:奶奶虽然很疼爱明明,但是并没有一味地去溺爱他,而是严格要求他,鼓励他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奶奶的这种做法,我们要懂得理解和尊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才能更好地成长。

【设计意图:此绘本通过奶奶送孙子上学,让孙子自己背书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长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的培养,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在帮助自己成长。


(三)在家里,你们的家人有没有出现像奶奶这样严格要求明明的这种情况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1.生自由说。

2.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发言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家人对我们严格要求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


(四)爱的视频。

1.播放视频:汶川地震手机短信篇,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这个故事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

地震中,有一位妈妈为了保护自己幼小的孩子,而死去了。

临死前,她在手机上留下了一条催人泪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原来,地震时,这个妈妈将自己四个月大的孩子紧紧地护在怀里,保住了孩子的命,而自己的身体却因为被倒塌下来的房子压得变形,失去了生命。

师:同学们,是谁保住了这个孩子的生命?
生:是他的妈妈。

师:是啊,是他的妈妈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全部的爱,再一次给了这个孩子新的生命。

————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师生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教材,选用了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并理解了家人的爱的不同表现方式。

】四、爱的感恩。

(一)看看这里面的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
逐图出示,指名说。

师逐图归纳。

a.帮妈妈做家务,做父母的好帮手。

b.应该学会替父母分担家务。

c.当爸爸妈妈还有事要忙的时候,不去缠着父母,而要学着自己主动做作业,
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d.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应该主动跟他们打招呼,问候关心他们。

e.出门前告诉家人一声,回到家时也主动和家人打招呼,这样就不会让家人为
自己担心。

f.陪奶奶聊天。

陪伴家人也是爱家人。

(二)1.同学们,你们会怎么样来爱家人呢?指名说。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感受家人的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爱的表演。

续《肩头上的爱》情景表演。

1.出示:懂事的明明体会到了奶奶对自己的爱,也想用自己的爱回报奶奶。

(1)当奶奶提着菜篮子买菜回家时,明明……
(2)当奶奶干完活,一个人坐在客厅里休息时,明明……
(3)当明明看见奶奶在陪着自己做作业时,他……
2.如果你是明明,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请三个同学先把
这三句话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3.指名回答。

4.请几个同学来当明明表演表演。

5.师总结。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情景再现,学生们身临其境,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了对家人的爱,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体验中激发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五.学唱《可爱的家》。

学唱《可爱的家》,回家唱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在体验、领悟了家人爱我,我爱家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之后,再来学唱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六.我为家人做一件事.
1.你要帮家人做什么家务活呢?生自由回答。

2.每天坚持为家人做一件事,努力坚持下来.
【设计意图:品德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法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通道。

并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板书:
10. 家人的爱
教学反思: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明白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家人的支持、帮助正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因。

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爱要家人,让家人快乐”。

而这种爱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这种爱的无私时,才能升华为更广大的爱:爱周围的人、并能怀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近”。

教学内容始终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与家人的共同生活、密切接触中,感知、体验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

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采访,当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父母不顾自己生病而精心照顾自己等感人的事例时,孩子从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心。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真”。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直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

教学中当教师读家长的来信时,学生被家人真切的爱而深深感动,师生共同回忆、共同感受、共同体验这些平凡的生活事例,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辨析”环节,例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比如“爸爸不帮我系鞋带是不是对我不好?他为什么不帮我?”“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玩具?”等生活中学生觉得“我的家人有时对我可好了,有时对我可不太好”的现象,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家人到底对你好不好?到底爱不爱你呢?”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来讲述父母对儿女爱的故事。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生在自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自然得出“家人疼我们是一种爱,对我们要求严格那更是一种爱”,顺利突破了本课学习难点。

教学效果的真理掌握在孩子的手中,本节课真的验证了这句话,我自认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学生高兴地回忆起步,一步步体会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再继而体会严格要求也是爱,而且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学生的照片制成课件,邀请家长为孩子写一封信,真实的口述,但是事与愿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孩子的东风没有扬帆起航,我一再的启发,但是只启不发,好像在听故事一样,只有少数孩子在配合我,课后我反思,孩子太小,体会不到位,而且现在的孩子对于家长的付出认为是应该的,对此并不关心,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让这节课为孩子提个醒,让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父母,了解父母也算是另外的一种收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