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总结了柞树叶芽主要害虫天幕毛虫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157-01
柞树叶芽害虫天幕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高俊林1周新锋2刘勤2
(1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蚕业管理工作总站,内蒙古阿荣旗162750;2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
天幕毛虫,别名黄褐天幕毛虫、带枯叶蛾,俗称顶针虫、戒指虫、春粘虫、毛毛虫等。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1分布与为害
天幕毛虫是柞树的主要叶芽害虫,国内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
天幕毛虫以幼虫为害辽东栎、蒙古栎、槲、麻栎、栓皮栎等柞树,梨、苹果、桃、杏、李子、山楂、葡萄等果树,杨、柳、榆、桦、榛、槐等林业树木的芽叶,是柞蚕业、林果业的大敌。
在柞蚕场内,1龄幼虫啃食刚萌动的辽东栎和蒙古栎的冬芽。
1个芽苞上常有几十头幼虫,直至把芽苞蛀食空,致使成片柞枝不能发芽。
2~3龄幼虫吐丝将枝梢包裹于丝幕内,取食嫩叶。
4龄后迁移为害,4~5龄为暴食期,常几日内就将树叶吃光,从而严重危害柞蚕放养。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约21mm ,翅展约45mm 。
虫体枯褐色,前翅中央具一深枯褐色的宽阔横带;后翅枯褐色,近体端半
部色淡;腹部肥粗。
雄虫体长约19mm ,翅展约32mm ,体色淡黄,前翅中部具2条深枯褐色的横纹;后翅近外缘部亦具有1条深枯褐色横纹,并与前翅近外缘的1条横纹相连接,腹部瘦细。
卵:椭圆形,表面灰白色,长径约1.0mm ,中央稍凹入。
卵粒排列整齐,常数百粒集合成1个卵块,呈“顶针”状环绕于细枝上,故有“顶针虫”之称。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55mm 。
头部暗蓝色,散布黑点,在颅顶两侧各生一大型黑斑。
前胸背板及臀板皆为暗蓝色,其上各具2个黑斑。
背中线黄色或黄白色;亚背线较宽,呈橙黄色;两线中间夹1条黑色纵线;气门上线暗蓝色;在气门线和气门上线之间有1条细窄的橙黄色纵线。
胴部各节背面两侧各具一黑瘤,第8节上的黑瘤在背中央,大而显著,每个黑瘤上均生有黑色长毛。
气门线以下,密生黄白色的细长毛。
蛹:被蛹,体长17~
20mm ,色黑褐,上被淡褐色的短毛。
茧:长椭圆形,白色致密,茧衣黄色疏松。
其上附有黄色粉状物。
3生活史及习性
天幕毛虫1年发生1代。
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卵内越冬的幼虫在内蒙古的扎兰屯、阿荣旗等蚕区于翌年5月中旬陆续孵化;幼虫经过4眠5龄,约45d 老熟;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化蛹,蛹期15d 左右;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羽化,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经15d 左右胚胎发育完成,变成幼虫;幼虫在卵内滞育,直至翌年5月中旬陆续孵化。
刚孵化的幼虫,多在卵块附近活动。
1~2d 后便爬到邻
近的辽东栎或蒙古栎上,啃食芽苞。
1~3龄幼虫吐丝结幕群居生活。
1龄中后期开始吐丝结幕,此期丝幕薄,仅1~2层,2~3龄的丝幕逐渐加大、加厚,最多达7~8层。
取食时出幕,休息时静伏于幕内。
1~2龄幼虫昼夜取食,但以夜间为主,眠期在幕内。
3龄后以白天为主,幼虫常整齐排列在幕上晒太阳,并摇摆头胸部,眠期在幕上。
此虫所排粪便及蜕均在幕内。
随虫体增大,幕内容纳不下时,有的将旧幕加大,但大多数离开旧幕,寻找适当部位继续吐丝结幕。
其结幕部位常在柞树中上部的枝杈处,也有在枝梢处,将几个枝梢连叶结于幕内。
4龄后,可能因辽东栎、蒙古栎已被取食为害较重,叶质也有些硬化等原因,不再吐丝群集,而向麻栎、槲等柞树,榛、赤杨、桦、柳、杨、榆槐等阔叶树及苹果、山楂、梨、桃、樱桃等果树上转移。
在大发生年份转移期,幼虫到处乱爬,柞蚕场、果园、林地、田野、大道上均可见到。
5龄期食量更大,常几天之内就将蚕场、果园林木的树叶吃光。
经测定,4~5龄期的取食量占全龄期的95%以上。
1头天幕毛虫全龄的取食量约为5.22g 柞叶。
幼虫全龄经过约45d 。
1龄9d ,2龄5d ,3龄6d ,4龄8d ,5龄17d 。
天幕毛虫营茧化蛹多在4龄转移后的寄主上,如麻栎、
槲、赤杨、桦等树上。
此虫多以丝将叶卷曲,或将几片叶、小细枝等缀合,在其间营茧化蛹。
老熟幼虫结茧后大约经过3d 蜕皮化蛹。
蛹大约经过18d 羽化为成虫。
在具有辽东栎、蒙古栎的条件下,成虫大多又返回到辽东栎、蒙古栎上产卵。
4防治措施
依据天幕毛虫卵块在柞蚕场内的分布规律,幼虫具有群集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具有多种对其数量有抑制作用的天敌,及通过对多种农药的毒力测定,筛选出有防治作用的农药,确定采卵、扑杀、诱杀、保护利用天敌及药杀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良好[1-2]。
一是人工采卵。
根据其产卵特性,主要在辽东栎和蒙古栎上采集卵块。
重点在山脊及山的中上部采集,利用冬闲季节及早春,特别要抓住4月上中旬的最佳期,在一至二年生的小枝条上寻找采集卵块,效果良好。
二是人工捕杀。
天幕毛虫1~3龄幼虫有吐丝结幕的习性,此期极易发现,可以人工捕杀。
三是灯光诱杀。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灯光诱杀,效果良好。
四是保护利用天敌。
将采集的卵块集中收集挂在树上,待到4月中旬,即卵孵化前期,将卵块分散放置在柞蚕场内的空闲处。
空闲处至少是直径2m 以上的范围,其内必须保持没有其他阔叶树。
当天幕毛虫孵化后,因幼虫具群集性,只离开卵块60cm 左右便又爬回卵块。
如此
(下转第163页)
收稿日期2012-10-24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3期157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56页)
捕器悬挂,诱杀成虫。
同时,可以根据诱捕的雄虫数量进行虫情测报[8]。
2.3化学防治
可用50%杀螟松乳油,或50%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0%敌百虫粉剂,或2.50%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亚胺硫乳油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毒杀幼虫。
于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或20%蔬果磷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400倍液,或50%敌百虫乳油100倍液;成虫出现后每隔7d喷1次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杀灭成虫和新幼虫。
3参考文献
[1]刘志刚,席忠诚.油松种实害虫的综合防治[J].中国林业,2011(8):42.
[2]李新会,秦好来,马建权,等.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技术[J].陕西林
业科技,2009(2):83-85.
[3]纪芬,接庆.油松移栽防治病虫害的几点意见[J].中国森林病虫,2001 (S1):53-54.
[4]李艳杰.辽宁省油松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辽宁林业科技,2008 (3):57-59.
[5]杜芬芬,王小卫,冯汉亭.子午岭林区油松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J].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3):60-63.
[6]马建权,刘保柱,李新会,等.桥山油松良种基地结实与球果害虫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2005(3):6-8.
[7]刘凤祥,陈霞,徐丽欣,等.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
西部科技,2011,10(36):55-56.
[8]尹承陇.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病虫害调查与防治研究[J].林业实
用技术,2005(9):28-30.
(上接第157页)
反复多次,最终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卵块中的寄生蜂仍可
羽化、寄生,这样卵寄生蜂得到保护,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五是药剂防治。
在天幕毛虫孵化高峰刚过的1龄期内,应用0.7mm孔径喷头的手动喷雾器实行低容量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150~200倍液、60%敌马合剂、50%马
拉硫磷乳油100~150倍液,常量喷雾可应用其2000~3000倍液均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5参考文献
[1]牛静.黄褐天幕毛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2(10):28.
[2]万福强,江守起.天幕毛虫的发生及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
(2):54.
[3]郭秀芝,毛洪捷,李长青.天幕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J].吉林林
业科技,2009,38(6):50.
[4]孔杰,杨立军,范娟.柞树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蚕桑茶叶通讯, 2009(3):13.
(上接第161页)
由于病虫害减少,花卉品质得到提高,出售价格和产量都不同程度增加,通过一增一减,单位面积土地可增加收益4.5万元/hm2以上。
该蒸发器达到恒定温度后功率自动降低至
40W以维持其恒定温度,既节能省电,又减少费用支出。
6参考文献
[1]张斌,李安答.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11):95-97.
[2]杨庆仙.温室病虫害防治小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 2010(4):38.
[3]周长吉.周博士考察拾零(九)硫磺熏蒸器性能与使用方法[J].农业工
程技术:温室园艺,2012(11):40-41.
[4]俞风娟,姜黛珠,马绍国,等.自动控温电热硫磺熏蒸器在防治温室白
粉虱及蚜虫上的应用[J].蔬菜,2003(12):20.
[5]毕先钧,江华.HY-电热硫磺熏蒸器防治月季白粉病的应用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4):55-56.
出现心叶卷曲,叶片皱缩、变小,常变成“葱叶状”或扭卷成“马鞭状”,茎部变弯曲,变脆易折。
发生原因:主要是使用2,4-D类除草剂浓度过大,使用时期超过五叶期或种植的品种对苗后除草剂过于敏感,或种衣剂、拌种剂中含有机磷农药,或在高温条件下喷施除草剂,或玉米出苗后喷施过有机磷农药,或除草剂质量存在问题[5]。
防治措施:一是追肥并浇水,以缓解症状。
二是轻微的叶片扭曲可以自行恢复,稍重的可采用人工拨开心叶。
三是正确选择除草剂。
如用耕杰,施用时期为玉米二至四叶期,阔叶杂草达到2~4叶,单子叶杂草在3叶前效果理想,用量1875mL/hm2,对水225kg进行喷雾。
3.3苗后除草剂和杀虫剂相互作用
症状:主要发生在六至十叶期,使用杀虫剂喷雾或施用毒砂防治玉米螟或用药防治粘虫3~7d后出现心叶卷曲。
发生原因:目前防治玉米螟大量使用毒死蜱(乐斯本),农民并未意识到这也是一种有机磷农药,使用时和前期的苗后除草剂喷施时间间隔较短,产生互作效应,发生药害。
防治措施:轻度可自行展开,严重的需用刀纵向剖开卷曲的心叶,否则易发生顶腐病,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
4土壤中缺钾肥的危害
症状:植株较柔弱、比正常的小,易感染病虫害,叶片变褐心叶卷曲,开始从老叶尖端沿叶缘逐渐变黄,干枯死亡。
发生原因:砂质土壤、钙质土壤和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易缺钾,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比较低,氮、钙、镁肥或新鲜有机肥料施用过量,长期不施有机肥或钾肥,种植高产玉米品种需钾量比较多等,都容易引起缺钾[6-8]。
防治措施:可以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来补充钾肥;还可将钾肥(复合肥、氯化钾或硫酸钾)作基肥条施于垄沟内,可施纯钾(K2O)75~150kg/hm2,生长期间缺钾(前期)可追施钾肥[9-11]。
5参考文献
[1]刘爱国,郑丽珊,赵迎春.玉米苗期心叶扭曲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对策[J].新农村,2011(4):41.
[2]高泽荣.玉米“牛鞭”状叶片形成原因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 2012(15):13.
[3]崔廷涛.夏玉米呈“牛尾巴”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农资,2011(24):24.
[4]闫春林,刘景阳,姜厚智.玉米苗期心叶出现扭曲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07(2):90.
[5]张伟清.玉米苗期心叶出现扭曲的原因及防治[J].现代农业,2008 (2):17.
[6]李建刚,韩战敏.甜糯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2(12):13-14.
[7]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 (3):13-19.
[8]李丙昭.河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5):16-17.
[9]孙丽楠,刘淑华,冯志茹,等.青贮玉米产量达150t/hm2丰产栽培技
术[J].华北农学报,2006,21(S3):146-147.
[10]李志苹,罗巨方,姜玉琴,等.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8):18-19.
[11]周苏玫,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
农业科学,2000(5):3-4.
鹿平:玉米苗期心叶扭曲原因及防治措施
163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