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14—15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14—15学年高一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
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2.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4.《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以上材料可看出A.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5.明朝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6.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B.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C.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7.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转折D.稳定了政局,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9.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享有行政权B.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
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D.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
10.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政体有所不同: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则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国政体的确立都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B.美国政体最优,法国次之,英国的政体最差
C.三国政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国情不同D.在三国政体确立过程中,都颁布了重要的法律文献
1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1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关于两个纲领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两者的经济主张是互相矛盾的
B. 两者的经济主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时颁布的D.都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14.《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反映出列强侵略意图变化的需要
A.赔款日本军费 B. 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5.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下列条约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2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D.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3.在《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作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B.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清政府的阻挠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4.《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
材料三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6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8分)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维护民主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变化。
(2分)
(4)有人根据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8分)
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高一年级十二月联考
历史答案
25.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4分)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分)
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3分)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