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荆浩“似”与“真”绘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荆浩“似”与“真”绘画观
荆浩(732-801),唐代著名画家,他对于绘画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似”与“真”绘画观,成为唐代绘画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对绘画的深入思考。
下面,我们将对荆浩的“似”与“真”绘画观进行一番浅析。
我们来看一下荆浩对于“似”与“真”绘画观的具体阐述。
在他的著作《画品》中,
他提出:“画者所设法者,唯有似真,所唯有似真者,物情之所本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
对于绘画目的的理解,他认为画家所要追求的是“似真”,而“似真”的根本在于把握物
象的本质。
荆浩还指出:“真者唯彼,故画之以似然。
古者十二分画全,名地神后虚。
故
或无神后全,或后神全,或名实全,或除物全,世俗之学也。
”荆浩在这里强调了画家要
追求“似然”而非“真实”,并且提出了画家要把握物象的“名地神后虚”和“十二分画全”的理念。
在荆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注重情感表达,追求情与神相即的绘画风格。
在他
的作品《梅花图》中,他用线条勾勒出了梅花的轮廓,用淡雅的墨色渲染了梅花的花瓣和
枝干,画面简洁大方,寓意深刻。
这样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似”绘画观的理解,他不仅
重视对于物象的描绘,更加注重了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我们来研究一下荆浩对于“真”绘画观的理解。
荆浩在《画品》中指明了画家要追求“似真”而非“真实”的思想,他认为画家要“似然”而非“真实”,并且在绘画中要注
重“名地神后虚”和“十二分画全”的理念。
荆浩在他的作品中,注重了画面的布局和构图,追求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意境的营造。
在他的作品《山水图》中,他用细致的线条勾勒
出了山间的峰峦和岩石,用淡雅的水墨渲染了江水的流动和云雾的飘逸,整个画面给人以
高远深远之感,表现出了对于山水的真实感受和意境的营造。
荆浩的“似”与“真”绘画观,是对唐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提出了“似”
绘画观要追求“似然”和“情与神相即”,“真”绘画观要注重“名地神后虚”和“十二
分画全”,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实践。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绘画
的深刻思考,更加展现了他对于绘画观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内涵。
荆浩的“似”与“真”绘
画观,对于后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