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导入新课]
之一:对比式导入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西欧国家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条新航路,开始了西方的殖民时代,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然而,就在欧洲航海家开辟出新航路的八、九十年前,在中国的明代,已经有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内容。

之二:提问式导入
[投影显示]
[师]请同学们看这一张疆域示意图,告诉我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疆域状况?
[生]清朝。

[师]对,是清朝。

如果更准确一点讲的话,应该是清朝前期的疆域示意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政权全盛时期的疆域,北逾外兴安岭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东达库页岛,西及中亚两河(锡尔河、阿姆河)上游之间;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疆域已经最后形成,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出现如此盛况,与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与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分不开的。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明清政府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统治?
[生]对蒙古地区,明政府修缮了长城,册封俺答汗;清政府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了天山北路,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还安抚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对新疆地区,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明政府设立了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政府建立了册封藏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还设置了驻藏大臣。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政府设立了土司制度;清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地推行了明朝开始实行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地区,清政府收服了郑氏后代,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师]回答得很全面。

明清政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与此同时,明清政府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一方面,频繁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与外来侵略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板书]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提问]西洋指哪里?
[学生回答]西洋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板书]1.目的
[教师提问]课本上是如何讲述明政府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的?
[学生回答]明政府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第一为宣扬国威;第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第三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板书]a.扬国威、显国力 b.加强海外联系 c .为统治者寻奇珍异宝
[教师提问]在这一节课前,同学们已经自行查找了一些资料来探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了。

所以下面请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回答]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让海外各国前来朝见进贡,甚至对明朝称臣;另外明成祖希望通过这次远航,使东南亚各国臣服,以此来改变“靖难之役”后不利的政治局面,提高自己的威望,从而进一步巩固帝位。

[学生乙回答]在明朝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学生丙回答]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朝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
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自然就会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学生丁回答]还有的书上说,是为了找寻被明成祖赶下台的建文帝的下落。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准备得都很充分。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目的,是史学界一直在探讨、研究的问题。

明朝初期,统治者面对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到明成祖时,明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因此,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为了维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也为了替王室购买奢侈品,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了西洋。

可以这么说,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目的的船队。

[教师提问]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明朝前期经济得到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应该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条件,那么下西洋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为远航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学生补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使丝织品、瓷器等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

[教师总结]很好。

同时我也补充一句。

请大家不要忘记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技术的进步也为明朝这一壮举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壮举的概况吧。

[板书]2.概况
[投影显示]郑和下西洋地图(如有条件可做成课件)
[教师提问]请大家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投影显示]
郑和下西洋情况表
郑和下西洋情况表
[板书]3.评价
a.积极意义
[教师提问]首先大家来看看郑和下西洋有怎样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教师讲述]确实如此,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国家的交往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贸易,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使臣来华,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来到中国,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此次远航的政治动机显然要强于经济目的,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客观地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活动,请看这道问答题。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显示正确答案]
[教师讲评]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此题是一道分析、比较题,比较项非常明确。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造成的一些后果和具有的局限性。

[板书]b.后果和局限性
[教师讲述]正如题目和答案所述,郑和下西洋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推动力;他们不计经济效益,无论是郑和到海外,还是西洋贡使来华,明朝政府都不考虑外国贡纳的多寡,回赠十分优厚,这种赔本的买卖,对广交朋友、加深情谊固然有积极作用,但却使自己在经济上难以维持下去。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郑和的航海壮举不但未促进中国进入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反而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中止。

[教师过渡]郑和的远航虽然停止了,但是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而且,郑和下西洋还提高了南洋华侨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的流动。

我们接下来学习华侨开发南洋。

[板书]二、华侨开发南洋
[教师提问]南洋指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教师讲述]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东南亚诸岛谋生。

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称为华侨。

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

在农业上,华侨开辟了大量荒地,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至南洋;手工业方面,南洋华侨中几乎有中国各行各业的手工工匠;商业方面,华侨将中国手工业品带到当地。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过渡]明清时期,除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的斗争。

[板书]三、戚继光抗倭
1.“倭患”的由来
[教师提问]什么是倭寇?
[学生回答]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教师提问]“倭患”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倭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勾结,共同走私、抢劫,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倭寇的骚扰,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侵犯了我国的主权,被称之为“倭患”。

[教师过渡]面对倭寇肆虐,明朝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和活动呢?
[挂图《戚继光抗倭形势》,教师指图讲述]明初,由于海防加强,一度实行海禁,倭寇的
气焰有所收敛。

郑和下西洋后,海禁放松,到明朝中期,由于国力渐弱,海防松弛,倭寇活动又日益猖獗。

嘉靖年间,倭寇不但在我国沿海地区放火抢劫,而且杀死了明朝官兵。

嘉靖皇帝错误地认为“倭患起于市舶”,于是海禁更加严厉,而“倭患”更加严重。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明朝的“海禁”政策呢?
[学生回答]海禁政策虽然旨在防止倭寇掠夺,但却限制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正常通商,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教师过渡]确实如此,所以才会出现东南沿海的商人与倭寇勾结,共同走私、抢劫的现象。

但是,实行海禁政策毕竟是明朝的内政。

不能成为倭寇劫掠的借口。

他们的暴行激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的反击,特别是在名将戚继光等人的领导下,这场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板书]2.戚继光抗倭
[教师提问]戚继光为什么能够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呢?
[学生讨论回答]戚家军军令严格,赏罚分明,所以将士打仗时奋勇当先。

[教师讲述]对。

我们可以看了课本P145。

上的材料“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就能得出这一答案。

那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学生讨论回答]戚继光抗倭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保卫人民的利益.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师讲述]对戚继光自幼就刻苦好学,志向远大。

倭寇的侵扰,激起他杀敌报国的爱国热情,曾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和抵御外侮、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坚强决心。

因此,当他在农民、矿工中招募士兵时,大家都踊跃参加。

戚继光还亲自训练军队,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术灵活,在他的率领下,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在浙江台州,戚家军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后来,他又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yóu)合作,在福建、广东,连续重创倭寇。

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是一位反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和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载史册。

[教师提问]那时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骚扰我国边境的除日本之外,还有欧洲一些国家。

大家说说,都有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葡萄牙、荷兰和沙俄。

[教师提问]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走上了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教师过渡]对。

其中最早侵入东方和中国的是葡萄牙。

它通过不义的手段租占了我国的澳门,
[板书]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请大家看课本P145上,葡萄牙殖民者取得对澳门租占权的过程。

[教师提问]葡萄牙为什么会租占我国的澳门?
[学生回答]一方面是葡萄牙不断加大对澳门殖民侵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因为明朝统治的腐败和衰落。

[教师讲述]很好。

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虽然明朝政府对澳门始终拥有领土主权,但澳门却开始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最早的根据地,中国边疆地区面临的危险开始了。

[教师过渡]在葡萄牙人通过欺骗、行贿等手段强行租占澳门近一个世纪后,另一个西欧殖民者荷兰用武力独占了宝岛台湾,直到郑成功时才被驱逐。

[板书]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教师提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军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元朝时,元世祖首次在澎湖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联系。

[教师讲述]所以当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野蛮、残酷的殖民统治后,台湾人民掀起了无数次的反抗,斗争持续了30多年。

到了1661年,当时正值明灭清立,郑成功在其领导的一系列抗清斗争遭遇失败后,为谋取抗清复明的根据地,决计进兵台湾。

[板书]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教师提问]郑成功之所以能够收复台湾,除了战略上的迫切需要外,更重要原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驱逐殖民者、收复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师讲述]对。

民族英雄郑成功不仅将殖民者从台湾驱逐出去,还在台湾的开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请同学们看书上P145小字,以此来加深一下印象。

[板书]2.郑氏家族经营台湾
[教师提问]郑氏家族经营、统治台湾达21年,最终却归顺了清政府。

在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既充分肯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又肯定清政府摧毁郑氏政权,设台湾府,是否自相矛盾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17世纪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破坏了我国领土完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是符合人民意愿和民族利益的,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其丰功伟绩应当肯定;而郑成功的子孙继续占据台湾,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

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完全抛弃了郑成功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日益成为全国统一的障碍。

随着郑氏统治的日益混乱和腐败,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也愈力口迫切。

于是清政府摧毁郑氏政权的战争具有了结束割据独立,完成统一的性质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样值得肯定。

[教师总结]非常好,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教师过渡]就在中国人民为巩固东南海防而斗争的同时,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遭到了来自沙俄的侵略。

为了反击侵略者,17世纪80年代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侵略军,这就是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板书]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沙俄的侵略扩张
[投影显示]《亚洲地图》
[教师指图讲述]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本来同我国并不接壤。

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

他们侵入西伯利亚,逐渐与中国接壤。

清军入关的时候,我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投影显示]《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图》
[教师指图讲述]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不仅置若罔闻,反而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为了捍卫边疆,康熙帝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教师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自卫反击战。

[板书]2.性质:自卫反击战
3.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
[教师讲述]1685年初,清军进攻雅克萨,俄军大败,请求投降,清军收回雅克萨,但未设兵防守即撤兵瑷珲。

清军撤离后,俄军卷土重来,再建城堡。

1686年清军再次进攻雅克萨,至1687年,俄军困守孤城,只剩几十人,已无法再战,沙俄政府被迫接受康熙帝提出的两国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的建议。

[教师提问]反击沙俄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并且在康熙帝的领导指挥下,军民齐心合力共同反抗侵略者,于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教师讲述]这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战争结束后,中俄双方经过谈判,于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板书]4.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投影显示]课本所列条约规定内容
[教师讲述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教师指示投影显示条约内容,提问]从条约内容的第四点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把尼布楚地区让给了俄国,为什么我们仍认为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自愿做出的让步。

[学生补充]因为这是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条约。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说这是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条约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谈判双方的形势:中国方面,1688年春,中国西北地区噶尔丹叛乱,对中国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清政府不得不在谈判中做出重大的让步。

俄国方面:俄军远征克里米亚失败,俄政府遭到国内贵族、商人反对,也希望早日议和。

(2)谈判是按对等原则安排的:双方兵力、参加谈判的人数是对等的。

(3)双方代表在各自政府事先指示的范围内谈判,最后签订的条款均未越出两国政府同意接受的范围。

(4)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收回部分被沙俄侵占的土地。

同时,中国将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地区让予俄国,并同意相互通商,俄国也达到了扩大中国市场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尼布楚条约》是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

[投影显示《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
[教师讲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这个条约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破坏。

[教师提问]本节内容已基本学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是: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教师提问]很好,那么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以往那些朝代的对外关系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1)自“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土、海盗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课堂总结]很好。

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看到了导致朝贡贸易体制观念下的下西洋行动,与前代的对外交往有一定的不同,甚至倒退;中外关系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出现新情况,以及中国自身的衰落,使边疆面临侵略危险。

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从而导致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形成了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