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主题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主题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中文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教材解读的水平与质量的检测。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此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比较匮乏,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体验有待于教师指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有待于教师的培养。
主题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中,是让学生在注重母语学习同时,以教材“主题”为起点,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相结合,在学生读懂、读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路径,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达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教学目的。
因此,应用和改进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部分,在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中国期刊网以及互联网等方式,查阅与主题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阅读、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教学进行理论反思,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是该理论的创新点;其缺陷为:“主题阅读挖掘需要进一步扩充”、“主题阅读课程建构还需要进一步梳理”。
第二部分,利用行动研究法,主要从“明确目标,尝试备课”、“整合课程,尝试升华”、“互动交流,尝试掌握”、“借读激情,深化主题”、“得法课内,延伸主题”等五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研究者所扎根的实习小学典型的阅读教学情景,并以此为基础对主题教学进行全面呈现和反思,通过研究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以读带讲”、“以文代文”以及“批判式阅读”,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
第三部分,在应用与反思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情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其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首先,注重师生合作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其次,主题教学根据教材单元或者是师生共同挖掘的主题,对语文教材或相关文本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最后,在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阅读方法的的指导,有利于学生阅读知识的拓展。
其不足为:首先,部分一线教师仅仅注重主题的挖掘,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其次,部分一线教师将阅读教学“公用教案”泛化,从而出现教学预设流程化的误区;最后,还有一部分教师主题拓展意识浅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只是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没有让学生深入的感受文本、体验文本,为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达标,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引入文本意识薄弱,这些现象都会对阅读教学质量产生不利。
第四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即:注重培养“尽早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主题;注重主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重主题亲身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注重主题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发现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文本阐释能力;注重主题多元化评价方法,让课堂洋溢人文关怀,从而达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curriculum,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eading teaching effectively is the detection of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the material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developing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because this stage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the experience to be guidance from teachers, inspire, cultivate their reading motivation to be teachers.
The theme of teaching theor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is to let students learn to nativ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textbook " topics " as a starting point, will " listen, say, read, write " training and humanity unifies, read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n the foundation, students read the reading method, using the class master, guid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th, to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hus to achieve " good read, read, read good books, good books " teaching objective. Therefor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ew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y is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The first part, the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of basic research problems, through the library, reference room, China Journal Net and Internet, access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theme of teaching. Based in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reflection, said:" the unity of tool and humanity ", " th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 is the theory innovation; its defect is:" subject reading mining needs expanding further ", " theme read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lso need to further clarify ".
The second part, us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 mainly from the " clear goals, try lesson", " integrated curriculum, try to sublimate ", "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ry to master ", " school with passion, deepening the theme ", " law ", five aspects of extension ", to show the researchers rooted primary school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typical scenarios, and as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subject teaching,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 by reading with ", " with the times " and " critical reading ", in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dividual reading experience, 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reading habits, achieved notable.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found the innovation mainly for the next several points: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secondly, the theme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unit or common mining theme,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textbooks or related text,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ading teaching; finally, in the theme of teaching read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method of reading the guide, extension of students reading knowledge. Its shortcomings are:first, some teacher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the mining, which ignores the students reading experience; secondly, some teachers will be teaching reading " public plan " generalization, thus misunderstanding of preset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some teachers theme expansion awareness is superficial,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in the, just understand the surface meaning of words, don't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text, deeply experience the tex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ading teaching standards, instill students just mechanical passive acceptance of teachers, introduced this awareness is weak, these phenomena will be detrimental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ading.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heme of teaching reading practice strategy, namely: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 early reading " consciousness, helping students find reading theme; focus on the theme of creating situation,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focus on the theme of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on the subject; critical reading, multi-angle training students read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reading, training text explan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let the classroom full of humanistic care, so as to achieve " good read, read more books, read books, read the whole book " reading goal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选题缘由 (4)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5)
(三)相关文献综述 (5)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9)
一、主题教学的理论阐释与检讨 (10)
(一)主题教学的概念界定 (10)
(二)主题教学的基点 (11)
(三)主题教学的基本特征 (12)
(四)主题教学的理论检讨 (13)
二、主题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4)
(一)明确目标,尝试备课 (14)
(二)整合课程,尝试升华 (15)
(三)互动交流,尝试掌握 (20)
(四)借读激情,深化主题 (22)
(五)得法课内,延伸主题 (25)
三、主题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26)
(一)注重课程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6)
(二)注重师生合作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26)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阅读知识的拓展 (27)
(四)教师对学生文本体验引导缺失 (27)
(五)教师选用“公用教案”泛化 (28)
(六)学生主动拓展文本意识缺失 (28)
四、应用主题教学理论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28)
(一)注重主题“尽早阅读”意识培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主题 (29)
(二)注重主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9)
(三)注重主题亲身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悟 (30)
(四)注重主题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方法 (30)
(五)注重主题发现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文本阐释能力 (32)
(六)注重主题多元化评价方法,让课堂洋溢人文关怀 (32)
结束语 (35)
致谢 (36)
参考文献 (37)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主题教学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与精神生命发展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①由此看出,阅读在师生之间进行阅读教学多么的重要。
然而,从当前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了形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只是将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并没有让学生学会读书,从而出现了“讲的过多,读的过少”的现象。
于是便出现了学生“阅中无思、读中无悟”的现象,这实际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生命成长的破坏。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强调学生读书,即学生读的声音和读的技巧,此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读书过程的亲身体验。
针对这种现象,主题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以文本“主题”为核心,进行默读与细读,精读与略读,让阅读和文本结合,和学生精神发展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考出编者设计意图,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精神生命发展的整合。
2.主题教学有助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教学实施以积极影响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圣地,但现今教师专业化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与教学研究往往不容易达成共识。
针对这一现象,主题教学所提倡的集体深度备课,首先,是“在以教材文本为起点,在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主题资源实现课外主题资源拓展,从而加厚教材文本,丰富教材内容。
其次,教师利用文本教材精读与略读等方式,从多角度深入的体验教材的内涵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养成。
最后,教师应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宝贵的“闪光点”,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
3.主题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共振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2011版)》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这次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就读书而言,新课改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②因此,教师必须正视以下问题:学生喜欢看漫画、电视,大多数被“文化快餐”替代。
如何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如何建构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共振?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内容。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就是运用单元主题为主线,以“以读带讲”、“以文代文”、“批注式阅读”、“单元整合”等为重点,以《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两翼”,从而实现了“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说,就是从教材单元4篇文章中挖掘主题,即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的“主题”。
学生在利用主题入情入境的环境下,再进行语言的学习与揣摩的同时,
①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实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教师在借助“主题”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时,让学生钻进文本,充分的让学生发挥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更多相关主题的文本,从而实现课程学习主题与生活经验的共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1.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提出主要以主题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批判的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相关主题阅读教学应用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课堂听课、模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例进行梳理,对名师的课程实录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与导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交流、讨论,不断总结出来的。
(2)实践意义
主题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在注重母语学习同时,以文本“主题”为核心,以教材为起点,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创新;教师则借助“主题”指导学生阅读路径,让学生充分的掌握阅读学习方法,把文本与学生体验还给学生;同时将语文课文中的“主题”与《新语文主题阅读》、《主题式·经典诵读》两本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读懂、读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达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教学目的。
2.研究的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实践。
(3)丰富主题阅读内容,拓展阅读途径。
(4)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批判能力。
(三)相关文献综述
1.主题教学理论的本体研究
1994年,窦桂梅针对:“当前‘民族优秀文化’缺失,开始对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进行实验研究,以‘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汉语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为理论依据。
以‘继承工具性,注重人文性,体现民族性’为实验思路。
在认清母语性质,打好两个底子;把握学科特点,丰富语文涵养;遵循语文规律,启迪智慧。
达到了培植涵养,培养感悟,培育灵性的目的。
”①
1994-1998年,窦桂梅针对:“‘教材缺乏个性化’问题,进行《扩展成语、古诗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其具体做法为:加强朗读背诵、安排课余自学、单元辐射教
①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9-55.
学、组织成语背诵。
”①
1996年,窦桂梅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少、慢、差、费’的误区,提出教学要尊重需要,注重‘激情’;教学过程要注重‘审美’;教学活动要注重‘溶情’;教学互动要注重‘引导’;教学节奏要注重‘变化’。
”②
1996年,窦桂梅对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出:“规定范围,自命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编拟提纲,多种组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围绕重点,组织材料,训练学生思维的细致性。
”③
1997年,窦桂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情共振”,即“‘课始激情情始生’,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
而课始激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
‘课中悟情情更浓’,教师时时将自己置于课堂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课堂生命,再用坦诚热爱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课终暗情情未了’,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则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④
1997年,窦桂梅针对提升课堂教学审美,提出教学艺术追求的“三种审美”。
即“‘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
语言美:是让学生感觉,听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昂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音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我随意弹拨,自如运作,彰显出艺术魅力。
视觉美:教师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更为轻松直接。
空灵美: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⑤
1999年,窦桂梅以“读”为切入点,谈到:“自读应变‘给予’为自主‘获取’;导读应将‘教授’为‘点拨’;品读应变‘束缚’为‘创新’;扩读将‘明事’为‘悟理’。
”⑥2001年,窦桂梅针对当前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民族性和人文性。
窦老师在一线实践中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超越教材是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从文本中积累知识,间接的获取生活与情感的体验的过程。
超越课堂中的语言不仅仅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方式的体现。
学生的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生活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过程,更是探求真知、追求真实、献身真理的过程。
”⑦2001年,在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理念下,开展了“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
①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99-202.
②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0-93.
③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7-89.
④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0.
⑤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3.
⑥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80-183.
⑦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2-3.
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累——感悟——创新”①新的教改模式。
并对小学教材难、偏、旧的现象,重新对教材进行统整。
经过全国中小学审查委员会数次审查,共有20个课程门类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获得审查通过,新教材关注引导学习方式的改革,强调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2002年1月,窦桂梅在《人民教育》报,发表了为《生命奠基——三个超越理念》,她以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理念,从生命的高度,精心备课、勇于超越,认为儿童生命发展就是母语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同时引起了教育界理论界的关注。
②
2003年,清华附小副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杜梅一直进行着自己的教学探索,在认清母语的性质,打好两个底子基础上,把握学生学习特点,丰富语文内涵,遵循语文规律,启迪灵性智慧。
并提出了“主题教学”理论。
③
2004年,《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是在研究课程理论基础上,借鉴古典文学中的母题研究的方法,在实践中构建的主题教学的课程体系。
此论文对有关主题教学的边界、内涵、层次与基本操作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标志着主题教学思想成型。
④2006-2008年,重点研究教材中的“精读”课文。
通过深入备课,挖掘课文“主题”,以主题带动品词析句、体味文章的审美意蕴。
每节课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主题。
比如“古诗、古文、古代故事”主题研究;还有以“童话”为主题的文本细读、互文阅读的研究;以“古典小说”主题研究等,都相继拓展了《安徒生童话》、《水浒传》等经典书目。
⑤
2010年,《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新思考》一文发表,对“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方法、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一质量目标进行阐述。
”⑥所以,在小学阶段运用主题教学理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研究,可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更好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升教师专业化,以便于达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
2.主题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在新加坡的发言中感概:“中国三代教育者呈现出鲜明的谱系:最老的一辈,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这是从教育的高度展开的高山;再有上个世纪代表人物李吉林,情景教学,形成了理论,这是从教育教学的高度体现对语文学习的思考;而本世纪的中生代的教师,以窦桂梅为代表,语文教师越来越以专业化队伍的面貌出现,而不再仅仅是教育的从属。
”⑦
①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8.
②窦桂梅.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J].人民教育,2002,(1):27-29.
③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38.
④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32-34.
⑤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66-247.
⑥窦桂梅.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0,(5):42-47.
⑦朱小蔓.探索为儿童生命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育—评窦桂梅的主题教学[J].教育研究,2007,(3):1-4.
从教育教学的艺术上看,王鸣迪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方法,更要注重文本的深度挖掘,在激情与鞭打下实现教育的目的。
”①徐冬梅认为:“主题教学追求的‘三种审美’,即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作为课堂目标之一,在短短的40分钟里达到了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②
从教学思想品格上看,吴旬起教授认为:“主题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生命’,关爱学生、注重创新、崇高的效能的审美、注重学习提高了语文教学思想品格。
”③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孙春福认为:“‘主题教学’‘填补’了‘课程目标’中人文目标的缺失,让语文课程真正为生命奠基。
窦桂梅一篇课文的增删引起全社会如此大的关注,从不同角度解读,会获得不同的启示。
但从课程编制的角度追究,似乎找到了根源。
”④张康桥认为:“主题教学尝试探索新的语文素养发展,实现了文本教学的创造与突破,同时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走向了建构儿童语言发展的更高境界;”⑤
从教学与课堂的关系来看,田晓敏认为:“主题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其主要优势为:课程综合化、教师协同化、情景生动化、学生活动化、学习探究化、评价多元话。
”⑥张薇认为:“主题教学不是知识点的大比拼,而是教师由‘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构者’,即把整个学习全过程转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文本、教师、生生碰撞,从而实现学生精神生活的建构。
”⑦何建平则认为:“主题教学是站在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动的观念,重新全面审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他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⑧从主题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成尚荣认为:“主题教学中的超越理念,铸造了语文教师的精神品质,筑高语文的生命。
对主题教学实践则是:对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对现有教材的解构,并针对主题深度课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⑨
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来看,徐冬梅认为:“主题教学不仅仅在课堂教学给我们很大启示,还表现在教法、课程建构、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解构,而且,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启示。
即:开放自我——加强涵养;广泛读书——积淀学养;真诚求真,锤炼思想”。
⑩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研究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硕士论文。
首先,最早是把国内主题教
①王鸣迪.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报,2005,(1):22-23.
②徐冬梅.燃烧玫瑰[J].基础教育,2005,(10):4-7.
③吴旬起.创新教学—道美丽的风景线—评窦桂梅语文教学思想[J].语文教学通讯,2003,(9):11.
④孙春福.窦桂梅主题教学的课程论观照(上)[J].探究与探索,2007,(3):13-14.
⑤张康桥.上好小学语文课[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195.
⑥田晓敏.主题教学的特征与优势[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3):11.
⑦张薇.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基础教育,2007,(2):53-54.
⑧何建平.从“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看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J].内蒙古教育,2008,(6):6-7.
⑨成尚荣.“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构与智慧表达—谈窦桂梅语文主题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07,(7):3-5.
⑩徐冬梅.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