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故事。

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展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生活细致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1 知识点梳理
- 生字词:文中包含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如
“蝎”“蟋”“蟀”等,这些生字对于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识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人物描写: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好奇、天真的儿童形象。

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大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一段心理描写,详细地阐述了“我”当时的想法,也为后文“我”对表的好奇做了铺垫。

-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我”对表的好奇,然后是探究表的过程,最后写“我”相信表里有小蝎子的结果。

这种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叙事逻辑。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种富有哲理和童真的散文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文中的“我”有相似之处,这是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然而,学生可能在理解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描写和对抽象概念的把握上存在挑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清脆”“单调”“神秘”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习文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解“清脆”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清脆的声音,如鸟鸣声,来加深理解。

- 分析人物描写,感受“我”的形象特点。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如“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这一段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对表的好奇与渴望探究的心理。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即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的。

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什么会认为表里有生物,以及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合理性。

- 体会文章中童真童趣的表达效果,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来感受。

五、教学方法
1. 问题引导法
- 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我”对表的好奇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对什么东西特别好奇,像文中的‘我’对表一样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心理。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问“大家觉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还是其他的顺序呢?”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去梳理文章的脉络。

2. 情境教学法
- 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代入角色。

比如,在讲解“我”探究表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充满好奇的孩子,面对父亲的表,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行动。

- 可以模拟文中的对话场景,让学生分组表演“我”和父亲的对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 阅读分析法
-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分析人物描写、文章结构等。

例如,第一次阅读时,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第二次阅读时,让学生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表现“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一个会发出声音的小物件(如小闹钟),然后晃动盒子,让学生听声音并猜猜里面是什么。

- 提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这么猜呢?是不是因为听到声音就觉得里面是个活的东西或者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呢?”由此引出课文《表里的生物》。

1.1 激发兴趣
- 给学生讲述一些自己小时候对某种神秘事物好奇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如“蝎(xiē)子”“蟋(xī)蟀(shuài)”“钵(bō)”等,进行正音教学。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认读。

-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

例如“单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单调”是指声音比较单一,没有太多变化。

-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如,对于“蟋”和“蟀”这两个字,可以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虫”字旁表示它们与昆虫有关,而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

2.1 书写指导
-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些重点生字,如“脆”“秘”等,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 挑选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其他学生学习优点,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

3.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好奇表的声音 - 探究表的过程 - 相信表里有生物”这几个部分。

- 分析人物描写,重点关注“我”的心理描写。

例如,“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让学生讨论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我”充满好奇、善于思考且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1 深入探究
- 教师提问:“文中的‘我’为什么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引导学生从“我”之前的认知经验出发进行思考。

-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然后讨论这种认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儿童认知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4.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 引导学生精读描写“我”探究表的过程的段落,感受“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让学生找出表现“我”急切想要知道表的秘密的句子,如“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 教师提问:“从‘我’的这些表现中,你们能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哪些经历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进一步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4.1 情感升华
- 讨论文章中童真童趣的表达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白儿童的思维充满了天真和幻想,这种童真童趣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让学生思考这种童真童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童真,积极探索世界的热情。

5. 课堂练习
- 例题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蝎子(xiē xuē)
- 蟋蟀(shuài suài)
- 清脆(c uì chuì)
答案:xiē、shuài、cuì
- 例题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文中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

- “我”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是因为表能()。

答案:活的生物;发出和谐的声音
- 例题3:分析下列句子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答案: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充满好奇、善于思考且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6.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生字词、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文章所蕴含的哲理以及童真童趣的表达效果等。

- 强调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

7. 布置作业
- 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曾经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并探究的经历,要求运用心理描写。

- 收集一些关于儿童好奇心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识字学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来完成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哲理方面,虽然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