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9秋《工程抗震》大作业题目及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工19秋《工程抗震》大作业及要求 注意:从以下五个题目中任选两个进行解答(注意:从题目一、二中
选择一道计算题,并从题目三、四、五中选择一道问答题,分别进行解答,不可同时选择两道计算题或者问答题);解答前,需将所选题目复制(使老师明确你所选的题目)。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4600kN
=5450kN
=
题目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某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阻尼比0.05ξ=,部分尺寸如下图所示。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1200kN G =,21000kN G =,3650kN G =,场地土Ⅱ类,设
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地震分组在第二组。
现算得前3
个振型的自振周期为
10.68s
T=,
20.24s
T=,
30.16s
T=,振型如下图所示。
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该框架结构的层间地震剪力标准值。
3
2
1
2.148
1.735
1.000 1.000 1.000
-1.138 1.467
0.139-1.316
(a)框架(b)计算简图(c)第一振型(d)第二振型(e)第三振型
题目三:怎样判断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土的液化严重程度,并简述抗液化措施。
题目四: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题目五: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防震缝设计有哪些要求?
作业具体要求:
1. 封面格式(见文件最后部分)
封面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字体为宋体加黑,字号为小一;
姓名、学号、学习中心等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三号。
2. 文件名
大作业上交时文件名写法为:[姓名奥鹏卡号(学号)学习中心](如:戴卫东101410013979浙江台州奥鹏学习中心);
离线作业需用word文档写作,不要提交除word文档以外的文件,word文档无需压缩。
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注意命名),点提交即可。
如下图所示。
3. 正文格式
作业正文内容统一采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注意:
作业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其他网站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成绩以零分计。
上交往年作业题目或者其他科目作业的,成绩以零分计。
引用他人文章的内容,需在文中标注编号,文章最后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引用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鼓励大家对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给出相关数据,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
学习中心: 江苏淮安金湖奥鹏学习中心 姓 名: 柏传玲
学 号: 181644403857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
4600kN
=5450kN
=
解:由题目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且为多遇地震,
查表可得:α
max
=0.24
由题目可知,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Ⅰ
1
类场地类别,
查表可得:Tg=0.25s
钢筋混凝土结构取阻尼比为ξ=0.0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衰减系数:γ=0.9+(0.05-ξ)/(0.3+6ξ)=0.9 阻尼比调整系数:η2=1+(0.05-ξ)/(0.08+1.6ξ)=1
α
1=(Tg/T1)rη2α
max
=(0.25/0.55)0.9×1.0×0.24=0.118≈0.12
查上表可知,T1=0.55s>1.4Tg=1.4×0.25=0.35s,Tg=0.25s<0.35。
取δn=0.08T1+0.07=0.08×0.55+0.07=0.114≈0.11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
1
Geq=0.12×(500+550+580+600+450)×85%=273.36KN
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i=GiHiFEk(1-δn)/∑GjHj (i=1,2,3,n)
∑GjHj=500×3+550×6+580×9+600×12+450×15=23970KN·m
F1k=[500×3×273.36×(1-0.11)]/23970=15.22KN
F2k=[550×6×273.36×(1-0.11)]/23970=33.49KN
F3k=[580×9×273.36×(1-0.11)]/23970=52.98KN
F4k=[600×12×273.36×(1-0.11)]/23970=73.08KN
F5k=[450×15×273.36×(1-0.11)]/23970=68.51KN
各楼层的地震剪力:
V1= F1k+ F2k+ F3k+ F4k+ F5k=243.28
V2= F2k+ F3k+ F4k+ F5k=228.06
V3= F3k+ F4k+ F5k=194.57
V4= F4k+ F5k=141.59
题目三:怎样判断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土的液化严重程度,并简述抗液化措施。
答:1、土的液化判别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凡经初步判别定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则可不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判别。
①初步判别:根据对地震液化现场资料的研究成果,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条件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②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
2、在计算出液化指数ILE后,便可确定液化等级。
当液化指数较小,即O <ILE≤5时,为轻微液化,当液化指数增大到5<ILE≤15时,为中等液化,当液化指数ILE>15时,为严重液化。
3、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尚不宜小于1.5m。
2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3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
5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1/5。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判别深度为15m时,其值不宜大于4,当判别深度为20m时;其值不宜大于5;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2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3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小于基础宽度的1/5。
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应按下列各项综合考虑:1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2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4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5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