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凯因斯模型 国民所得的意义 微积分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單凱因斯模型國民所得的意義微積分
簡單凱因斯模型
何謂:簡單凱因斯模型
•主要的目的:
解釋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如何決定。

•基本的假設:
1.只侷限於商品市場的分析,忽略勞動市場與金融市場。

2.只探討商品的實質產出如何決定,假設物價水準及利率水準維持不變。

簡單凱因斯模型(The Simple Keynesian Model),其透過450線與實質總支出線AE(aggregate expenditure)交點找出均衡,因此又稱為「凱因斯交叉」(Keynesian Cross)。

目的:
討論經濟體實質產出與民間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支出、與進出口間的關係,也就是總產出之決定過程。

使用公式:AE or Y = C + I + G + (X - M)
基本假設:
只限於財貨市場,不分析勞動與金融市場。

只分析商品實質產量,假設物價與利率不變。

由於不分析勞動市場,因此假設勞動力無限供應;利率固定,是故貨幣無限供應。

民間消費(C)與儲蓄:
1. 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所得扣除稅賦:Yd(可支配所得)= Y (所得)- T(稅金)= C(消費)+ S(儲蓄)。

2. 消費函數:民間消費與可支配所得間的關係。

C = c0 + c1Yd;c0 > 0,0 < c1 < 1
(a). c0:自發性消費;c1:邊際消費傾向;c1Yd:誘發性消費。

(b). 自發性消費:不受所得所影響之必需消費。

邊際消費傾向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所得增加連帶增加的消費。

誘發性消費:受可支配所得影響下之消費,所得每變動一單位,所引起的消費變動量。

(c). 基本心理法則(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凱因斯說明所得與
消費的關係。

民眾的消費因其所得提高而增加,但並不會全部都花光,是故0 < MPC(c1)< 1;而未花費的所得即是儲蓄(S)。

(d). 邊際儲蓄傾向MPS(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所得每變動一單
位,所引起的儲蓄變動量。

由於所得之用途不是花費即是儲蓄,因此MPC + MPS = 1
3. 儲蓄函數:所得每變動一單位,所引起的儲蓄變動量。

S = - c0 +(1-c1)Yd = Y - C
4. 影響家計單位儲蓄與消費的因素:利率:利率高減低花費增加儲蓄;預期未
來可支配所得;預期未來景氣與物價;年齡:年長者邊際消費傾向低;所得分配:高所得者邊際消費傾向低。

廠商投資(I):
1. 定義:機器設備、建築物之購買和存貨增加。

影響因素:利率:利率低以自有資金投資意願高;所得;資本設備利用率:利用率高,投資會增加以增加生產;政府租稅政策:對市場預期;技術與創新:增加投資。

簡單凱因斯模型均衡:
450線分析:僅討論消費與投資關係,在均衡點的左邊,總支出線位於450 線的上方,代表商品的購買量高於當時的產量,此將造成廠商存貨的減少,並進而促使廠商提高產量,總產出因而增加。

在均衡點的右邊,總支出線位於450 線的下方,代表商品的購買量低於當時產量,將造成廠商存貨增加,並促使廠商降低產量,總產出因而下降。

只有在均衡點時,商品的購買量剛好等於當期的產量,存貨與產出才停止變動。

2. 儲蓄與投資分析:
基本條件與函數:S = I;S = - c0 +(1-c1)Yd = Y – C。

儲蓄與投資分析:預擬投資曲線與儲蓄函數相交於 E 點,為均衡的國民所得。

在E 點的左邊,由於預擬的投資高於儲蓄(亦即預擬的總支出高於總產出),存貨減少,此將造成廠商提高產量並促成總產出的增加。

同樣的,在 E 點的右邊,由於預擬的投資低於儲蓄(亦即預擬的總支出低於總產出),存貨增加,此將造成廠商減少產量以及總產出的下降。

3. 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指自發性支出所引起均衡產出或所得變動的倍數效果。

簡單乘數:1/1 –MPC = 1/MPS;MPC越接近1,乘數效果越大,越接近0,乘數效果接近1。

4.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所得或是均衡產出的變動引起投資變動的倍數效果。

加速係數公式:I(∆K淨投資變動= 資本存量變動)= A x ∆Y(所得變動)。

5. 膨脹缺口:在充分就業所得水準下,社會的實際支出總額超過維持充分就業所得水準所需的支出總額,或是社會總需求大於充分就業所需之總需求的部份。

政府應當實施緊縮性的經濟政策(如減少消費,提高稅率),減少社會有效需求,以縮小膨脹缺口。

6. 緊縮缺口:在充分就業所得水準下,社會的實際支出總額小於充分就業所得水準所需的支出總額部分,政府應當實施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如增加投資、增加消費、降低稅率)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以縮小缺口。

7. 節儉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指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個人儲蓄提高的結果,將使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而社會的儲蓄總量未必增加。

過程為:個人儲蓄上升→ 自發性消費減少→ 國民所得減少→ 誘發性儲蓄下降。

國民所得的意義
簡述:國民所得的意義
國民所得是一國總體經濟活動水準的衡量,也是最常用於比較國際間經濟福利的指標。

國民所得又有不同的統計標準,最廣為使用的是代表總產出的國內生產毛額(簡寫為GDP)。

一國的GDP,是指該國境內在一定期間內(通常是一年)所生產出來,供最終用途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市場總價值。

因此,GDP包括「本國境內」之外國人參與的生產值,但不包括本國人在外國的生產;非「本期」生產的產品(如二手貨的買賣)不計入,但包括本期生產尚未售出的存貨;為避免生產價值的重複計算,非「最終產品」(如中間原材料)也不計入,只計算那些生產出來直接供私人消費、政府消費、投資或出口等最終用途的產品;還有,那些沒有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如家務、休閒)或負產品(如環境的破壞),由於缺乏市價,也不會計入或自GDP扣除。

有一項類似GDP的國民所得統計,稱為國民生產毛額(簡寫為GNP)。

GDP 以一國的國境為界,而GNP則以一國的國民為界。

因此,GNP是由GDP加上本國人參與外國生產(如大陸台資)所獲報酬,再減去外國人參與本國生產(如外勞)所獲報酬。

下圖是台灣近二十年以實質GDP計算的經濟成長率(2000年台灣5.98%,美國5%,1999年日本0.2%)。

微積分 1.()()[]dx x f A y dx x xf A x b a
b a 221,
⎰⎰== 2. If both m and n are even , use
()()x x a n d x x 2c o s 12
1c o s 2c o s 121s i n 22+=-= 3.?221lim 220=++⎰+→dt t h h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