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18道题,每题2分,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相对于圆粒豌豆,皱粒豌豆()
A.基因中多了一段外来DNA B.游离蔗糖含量低些
C.结合水含量多些 D.淀粉含量高些
【解析】由于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了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含量升高;淀粉能吸水膨胀,蔗糖不能,因此,皱粒豌豆的结合水含量会下降。

【答案】A
2、右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
A.雄蜂精巢中的细胞
B.老鼠卵巢中的细胞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正在卵裂的细胞
【解析】由图示可知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所以C、D错;从染色体的组成看,染色体已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因此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属于精巢或卵巢中的细胞,但雄蜂是单倍体,其精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B
3、下图表示二倍体体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 B段内氢键断裂后又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
B.秋水仙素溶液可在BC段发挥作用,DE段可有四
个染色体组
C.CD段,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把细胞一分为二
D.减数分裂过程中CD段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解析】纵坐标是一条染色体上DNA量,CD段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组加倍。

细胞板出现在有丝分裂末期把植物细胞一分为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秋水仙素在间期、前期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加倍。

不论一条染色体上还是一个细胞中的核DNA变化,A B段都发生DNA复制。

【答案】B
4、下列“移动”,正确的是()
A.核糖体由核仁控制形成后,经核孔移动到细胞质
B.mRNA与核糖体结合后,在核糖体中移动
C.核糖体中两个位点的氨基酸形成肽键后,移动到位点2
D.占据核糖体位点1的tRNA会移动到位点2
【解析】核糖体大小亚基均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本身存在于细胞质中,并不存在于细胞核内,不要经核孔移动到细胞质;mRNA与核糖体结合后,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核糖体中有两个位点,最早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1,第二个进入位点2,两个氨基酸形成肽键后,转移到位点2的tRNA上;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

【答案】C
5、右图表示DNA(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
程,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碱基符号代表了6种核苷酸
B.遗传信息存在于②链上
C.氨基酸在肽链中的排序是由④决定的
D.④的单体数∶⑤的单体数=3∶1
【解析】DNA两条链包括四种碱基,有四种核苷酸,RNA也包括了四种碱基,也有四种核苷酸,所以DNA和RNA共有八种核苷酸;能够与信使RNA碱基相互配对的转录链是②,其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氨基酸在肽链中的排序是由mRNA即③决定的;
④代表tRNA,⑤代表氨基酸,二者的单体没有数量关系。

【答案】B
6、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血友病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血友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的是()
A.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单体中
C.2个,分别位于一个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中
D.2个,分别位于一个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中
【解析】妻子是杂合子,体细胞一定含有血友病基因,经过复制得到的初级卵母细胞应该含有2个血友病基因,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

【答案】C
7、由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于是认为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下列哪项不支持?()
A.基因与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在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都成对存在,而配子中基因与染色体都只有一个或一条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均可自由组合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的“非等位基因”特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只能连锁。

所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8
设眼色基因为A、a,翅长基因为B、b。

亲本的基因型是( )
A.AaX B X b、AaX B Y B.BbX A X a、BbX A Y
C.AaBb、AaBb D.AABb、AaBB
【解析】单独分析翅型:雌蝇中长翅和残翅的比为3∶1。

雄蝇中长翅和残翅的比也为3∶1,因此,翅型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亲本为Bb×Bb。

单独分析眼色∶雌蝇都是红眼,雄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为1∶1,因此,眼色的遗传为伴性遗传,亲本为X A X a×X A Y。

【答案】B
9、假设某双链DNA中的基因由30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其中胸腺嘧啶有80个。

下列关于该基因中的一些数据说明,正确的是()
①磷酸二酯键有300个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有370个
③一条单链中A+T有80个④G的总数有140个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答案】300个脱氧核苷酸形成2条单链,每条单链由150个脱氧核苷酸通过149个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两条单链间形成150个碱基对,其中A与T80对,每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70对,每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总共形成370个氢键;既然基因中有80对A 与T,那么其一条单链中一定有80个A+T;既然基因中有70对G与C,那么G的总数一定是70个。

【答案】A
10、一个分别用和标记了DNA和蛋白质的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只含、同时含有和以及既不含又不含的噬菌体数分别是()个。

A.2、0、0、n-2 B.0、2、0、n-2
C.2、0、n-2、0 D.2、0、n-2、0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熟练掌握噬菌体浸染细菌过程和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由于噬菌体在浸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并未注入细菌内部,因而子代噬菌体中不可能含有。

又因噬菌体内仅为1个双链DNA,在细菌内半保留复制,故子代噬菌体中含放射性的只能是2个。

【答案】A
11、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а,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
A.na/6
B.na/3 ―18×(n/3―1)
C.na―18×(n/3―1)
D.na/6―18×(n/6―1)
【解析】先求出控制合成该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即n×1/6 = n/6个,再计算氨基酸缩合过程中脱水数是(n/6―1)个,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大值是na/6―18×(n/6―1)。

【答案】D
12、假设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 N A分子用115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为多少?假设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的一个D N 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A.100%、100%B.50%、100%C.100%、50%D.50%、50%
【解析】一个精原细胞的一个D N A分子用15N标记后,正常进行减数分裂,由于在分裂前,首先要进行D N A的复制,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 N A分子均有一条单链被标记,而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原来没有被标记,所以复制后还是没有标记物。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含有被标记过D N A的染色体,而另一个没有。

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含有标记D N A的次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产生两个精子,这两个精子中的染色体是原来含有标记物的两个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因此这两个精子中均含有15N。

而另外两个子细胞由于原来D N A就没有被标记过,因此也就不含15N。

因此,4个精子中,两个含有15N,两个则不含,标记的比例为1/2;在有丝分裂间期,D N A 进行半保留复制,一次复制产生的2个D N A分子均含有15N,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均有1个含15N的D N A分子,所以比例为100%。

第二次复制时,由于含15N的D N A 分子两条链中只有1条链含有15N,另一单链没有,复制后产生的两个D N A分子中,一个含有15N,另一个则没有。

因此两次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有两个含有15N,另外两个没有,比例为50%。

【答案】D
13、某双链DNA中,其中一条链上,则其互补链中该碱基比例为多少?若其中一条链上=,则互补链中该碱基比例又是多少?()
A.2/5 、5/4 B.5/2 、5/4 C.2/5 、4/5 D.5/2 、4/5
【解析】在双链DNA分子中,设2条单链分别为α链和β链,2条单链碱基总数分别为nα和nβ,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α=Tβ,Tα=Aβ,Gα=Cβ,Cα=Gβ,可以推导出以下各式:A+G=T+C ①


利用②和③可确定此题答案为和。

【答案】B
14、两只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灰身与黑身中,显性性状是;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
A.灰身;常 B.灰身;X C.黑身;常 D.黑身;X
【解析】本题采取转化法,将柱形图信息转化为表格信息,见下表: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雌性♀6/8 0 2/8 0
雄性♂3/8 3/8 1/8 1/8
灰身与黑身性状比:
灰身黑身
雌性♀6/8 2/8
雄性♂3/8+3/8=6/8 1/8+1/8=2/8
根据表格信息知,雌性中灰身:黑身=3:1,雄性中灰身:黑身=3:1。

说明这对性状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是显性。

红眼和白眼性状比:
红眼白眼
雌性♀ 1 0
雄性♂3/8+1/8=4/8 3/8+1/8=4/8
根据表中信息知,雌性中没有白眼,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B
15、如图所示为四个遗传系谱图,则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四个图都可能表达白化病遗传的家系
B .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 .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D .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
【解析】丁图属于常显遗传病,这对夫妇若再生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8 ;家系乙可以
是红绿色盲遗传, 父亲不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答案】B
16、用人工诱变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质粒上的某基因模板链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
如下变化:…CCGCTAACG … → …CCGCGAACG …,(可能相关的密码子为:脯氨酸-CCG 、CCA ;甘氨酸-GGC 、GGU ;天冬氨酸-GAU 、GAC ;丙氨酸-GCA 、GCU 、GCC 、GCG ;半胱氨酸-UGU 、UGC)那么黄色短杆菌将发生的变化和结果是 ( )
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
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
C.基因和性状均没有改变
D.基因没变,性状改变
【解析】由题意知,脱氧核苷酸序列中的一个碱基T 变成了碱基G ,故发生了基因突变,
由此碱基转录成的密码子由正常的GAU 变为GCU ,从而引起所决定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丙氨酸,故性状也发生了改变。

【答案】A
17、环保工作者在某时间段内,对某地区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视,将监视到的数据
绘成下图曲线[λ=t 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ab 时间段内该地区的环境因素相对稳定
B .影响ab 时间段内λ波动的生态因素主要有植被、天敌、气候等
C .λ从b 点上升至c 点的最可能原因是竞争者死亡
D .λ由c 点下降到d 点的原因是植被严重破坏
【解析】首先“读轴”,该题要侧重弄清纵轴λ值的含义,根据题意,λ值表示的是种
群数量的变化,分三种情况:①λ=1(种群数量与上一年持平),②λ>1(种群数量比上一年增多),③λ<1(种群数量比上一年减少);然后“看线”,图中曲线在第1~4年λ值在1附近波动,第4~5年快速上升,第5~6年急剧下降,表面上看,种群数量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实质上影响种群数量的不是时间,而是各种生态因素;第三“抓点”,b 、c 是曲线上的二个特殊点,b 点之前各生态因素基本稳定,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之后,由于生态因素变得更适合种群的发展,特别是野兔天敌大量死亡,因为野兔是该地区的主要草食动物,所以,控制其种群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捕食者而不是竞争者,因此,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c 点之后,野兔种群数量上升将严重破坏植被,种群立刻下降。

【答案】C
18、某生物研究小组对栽培在密闭玻璃室中的植物进行研究,并用红外线测量仪对室
内空气中的 CO 2含量24小时测定,并绘制了温室内的CO 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
2.1.1.0.
所示。

如把图中纵坐标转换成CO2的吸收量或释放量,其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如右图2所示。

图1 图2
下表对图2中各点或各线段的描述,错误的组合是()
序号时段光合作用密闭玻璃室中CO
浓度对应图1
2
①AB段小于呼吸作用上升ab段
②B点等于呼吸作用不变b点
③CD段小于呼吸作用上升cd段
④D点等于呼吸作用不变c点
⑤DE段大于呼吸作用下降bc段
⑥F点大于呼吸作用上升cd段
⑦FG段小于呼吸作用上升cd段
⑧G点停止不变C点
A.③④⑥⑧B.①③⑤⑧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⑧
【解析】坐标曲线上的关键点,如起点、转折点、终点、交叉点等往往隐含着特殊的含义,这些关键点发生的变化,往往主导着题干中主要的生理过程。

因而,弄清这些关键点的含义,是迅速入题的前提。

【答案】A
二、非选择题(6道题,共54分)
19、(6分)下图1表示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关系;下图2表示一株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其根、茎生长情况。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曲线HB段说


(2)曲线上C点表
示;
(3)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
是。

(4)若用燕麦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并测得幼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图推测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
是。

(5)图2所示生长现象(能/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图2中各点,唯一不能从图1曲线中找到合适浓度的是点。

【解析】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生长素浓度在O点~C点的范围内是促进生长的,而在C点以后的范围内是抑制的,只不过在HC段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的速率减小;C点为促抑转换点,对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输送,大量积累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由图中曲线可知,在OC段促进生长的范围内,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据题意,胚芽鞘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故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此时曲线中的对应于比2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比对应于比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要小,即背光侧生长速一侧弯曲,亦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据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2m点的纵坐标比生长素浓度小于m点的纵坐标大,证明背光一侧增长速率大,向光一侧增长速率小,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

图2中的D点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的二重性,其浓度应在图1中大于i,没有其相应的曲线。

【答案】(每空1分,共6分)
⑴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2)此浓度的生长素即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3)大于i;(4)小于2m (5)能 D
20、(9分)调查某一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微生物类别情况,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牧草地N素含量最高,原因是___ 。

(2)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上述各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者。

(3)在农田、林地、草地和荒漠这四大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生态平衡最容易被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调查林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

A~E表示林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归类而成的群体。

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

请据图分析回答:
(单位105J/m2/a)
(4)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 。

(5)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__________ __未被消费者同化,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保留小数点一位)。

(6)人若直接以植物为食,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中A、B、C、D、E依次代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871.27-141.10)×105=7.3017×107J/m2/a未被消费者同化,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15.91÷141.10×100%=11.3%。

由于能量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所以若直接以植物为食,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答案】(每空1分,共9分)(1)固氮菌多(2)核糖体分解(3)林地荒漠地(4)B、C、D (5) 7.3017×107J/m2/a 11.3%(6)能量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21、(12分)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将天竺葵放在密闭的广口瓶内,研究温度对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因变量用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或以O2的释放量与吸收量表示。

温度(0C)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2.50 3.1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1.25 1.75 2.25 3.00 3.50
条件下,昼夜不停地给该天竺葵光照,它(能/不能)生长。

(2)昼夜不停地光照,该天竺葵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

(3)在300C的条件下,先光照12小时,再转入黑暗环境12小时,该植物(能/不能)生长。

原因是。

(4)在适宜温度下的黑暗环境中,测得广口瓶中氧气减少的速率是1.5mg/h,转移到较强光照环境后,氧气增加的速率是 2.5mg/h。

该天竺葵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速率是mg/h。

转移到微弱光照环境中,氧气以0.5mg/h减少,则该天竺葵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速率是
mg/h。

【解析】光照下,天竺葵从广口瓶内吸收的CO2是其净吸收量,所生成的光合作用产于
全用于贮存积累或供植物体生长发育。

昼夜不停地给该天竺葵光照,可积累大量有机物,尤其是250C 条件下,积累得最多。

在300C 的条件下,先光照12小时,可积累3.5×12=42mg 光合产物,再转入黑暗环境12小时,消耗光合产物3×12=36mg ,一天可净积累42-36=6mg 光合产物。

天竺葵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广口瓶中O 2减少速率即为天竺葵呼吸作用消耗O 2的速率,即1.5mg/h 。

在光照条件下,天竺葵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较强光照后,光合作用产生O 2的速率=广口瓶中O 2的增加速率(2.5mg/h)+呼吸作用消耗O 2的速率(1.5mg/h)=4mg/h 。

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6CO 2→6O 2的关系,可得天竺葵光合作用吸收CO 2
的速率为4mg/h ×4432 =5.5mg/h 。

在微弱光照环境中,天竺葵呼吸作用消耗O 2的速率=天
竺葵从广口瓶内吸收O 2的速率+光合作用释放O 2的速率。

天竺葵光合作用释放O 2的速率=1.5mg/h -0.5mg/h=1mg/h 。

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6H12O6→6O2的关系可得光合作用
合成葡萄糖的速率为180192 ×1mg/h=0.9375mg/h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能 (2)25 (3)能 12小时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比12小时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多。

(4)5.5 0.9375mg/h
22、(6分)一位喜欢钓鱼的同学,一次从湖中钓到两条无鳞的草鱼,他想确定一下这种特殊的表现型是否有遗传基础,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
当他将无鳞鱼和纯合体野生型鱼杂交(即亲代杂交),F 1代有两种表现型,有鳞鱼(野生型)占50%,另外50%的鱼在两侧各有一列鳞片(单列鳞)。

这位学生又将单列鳞片的鱼进行互交,后代F 2出现了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鳞片不规则覆盖于一部分表皮上),它们的比例6:3:2:1。

(1)该鱼鳞性状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

(2)该生推测,F 2代中,有一部分鱼在胚胎期就已死亡,而引起死亡的原因是基因。

该基因(型)是 (B/BB/b/bb )。

(3)请你帮该生画出其实验过程的遗传图解(若是一对基因,用字母B 、b 表示,若是两对基因,用字母A 、a 、B 、b 表示)(4分)。

【解析】(1)无鳞片鱼和纯合野生型鱼杂交,后代出现野生型鱼(有鳞片)和两侧各有一列鳞片鱼(单列鳞),比例为1:1,其中单鳞片鱼为新性状的鱼,若决定鳞片这一性状的基因是一个的话,不可能出现有这两种性状。

同时杂交后代均有鳞片,且出现有新的性状,所以无法确定亲本的显隐关系。

(2)单列鳞片的鱼进行互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鳞片不规则覆盖于一部分表皮上),它们的比例6:3:2:1。

这种特殊的比例是两对相对性状9:3:3:1衍生出来的特殊比数,这特殊比例相加起来不等于16,从这特殊的比数分析,必定有致死的现象,究竟是哪个基因致死呢?从无鳞鱼入手,按照自由组合规律的比例分析,无鳞鱼应占3份,其中一份是纯合子,两份是杂合子,可见是纯合致死的结果。

又从这特殊的比例可知,单列鳞片鱼占6份,是数量最多的性状,可知它是双显性状设为A ----B ----,野生型鳞为A --bb 、无鳞aa B ---和散鳞aabb 。

【答案】(每空1分,遗传图4分,共6分)
(1)2 (2)BB (3)
P aaBb (无鳞鱼)×AAbb (野生型)(1分)
F1 Aabb AaBb
野生型鳞单列鳞(1分)
(相互交配)
F2 A_B_A_bb aaB b aabb
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散鳞(1分)
6 3 2 1
(1AABB 2AaBB致死)(aaBB致死)(1分)
23、(9分)已知蕃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

甲图为红果高茎蕃茄植株连续测交二代的结果。

据图分析回答:
(1)该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

它的遗传遵循定律。

(2)乙图为用该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有关操作的示意图,试分析回答:
①图中的植株A称为,该植株基因型及比例是。

②植株C可能有种基因型,种表现型。

③植株B、C相同的基因型有种。

(3)植株B与植株C相比,特点是。

(4)如果该子二代植株自交,后代高茎植株占。

【答案】(每空1分,共9分)
(1)RrHH 自由组合定律(2)①单倍体 RH:rH=1:1 ②3 2 ③2 (3)植株B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植株B是纯合子)(4)3/8
24、(12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A若突变成a基因,红细胞即由两面凹的圆饼状改变成镰刀形。

下图为两个基因DNA的初段: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正常基因A:ATG GTG CAC CTG ACT CCT GAG GAG……(非模板链)
突变基因a:ATG GTG CAC CTG ACT CCT GTG GAG……(非模板链)
123 (24)
(1)突变基因a的基因结构,相对于正常基因A而言,发生的改变是。

(2)写出突变基因初段转录的mRNA序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家系的系谱图: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属于性遗传病。

(4)Ⅱ6基因型是,Ⅱ6和Ⅱ7婚后所生子女为患
病男孩的概率是,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
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

(5)Ⅱ8与正常女性结婚,该女性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基因携带者,但其父母色觉正常,其弟患有色盲。

那么,这对夫妇生育正常子女的概率是。

【解析】由右图中Ⅰ3、Ⅰ4均正常但Ⅱ9为患者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
的基因型应为Aa(因Ⅲ10为aa),与Ⅱ7婚后所生子女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6
欲保证Ⅱ9婚配后子女不患病,其配偶的基因型须为显性纯合子AA。

Ⅱ8的基因型应为
1/3AAX B Y或2/3AaX B Y,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或AaX B X b(各占1/2),则此对夫妇生育
正常子女的概率为(1-2/3×1/4)×(1-1/2×1/4)=35/48。

【答案】(前3问每空1分,后2问每空2分,共12分)(1)A变T (2)AUG GUG CAC CUG ACU CCU GUG GAG (3)常隐(4)Aa1/8AA(5)35/48
22092 564C 噌37189 9145 酅}26919 6927 椧v33701 83A5 莥27366 6AE6 櫦P33617 8351 荑:25580 63EC 揬i33955 84A3 蒣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