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世俗化——少年维特的悲剧原因再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 加上歌德的科学家研究生涯, 意义的降低, 将存在的意义锁定在爱情的唯一层面上, 想,
· 103 ·
的生存方式。 (二)生命的内倾化 成熟的人格是外倾和内倾有机结合在一起。过 分外倾导致人格迎合社会而失去自我,过分内倾导致 人格进入孤独而不能适应社会。维特在命意义世俗 化的指引下,在“感性存在”的支配下,生命的出发
WEN YI TAN JIU 文 艺 探 究
· 102 ·
生命意义的世俗化
——少年维特的悲剧原因再探
宋 军
维特自杀的悲剧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由于生命 导致内心脆弱不堪,高度内倾,无法应对残酷无比的 现实社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关于 18 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 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外 部封建社会压迫和内部性格极端,强调社会历史和心 理性格的内因和外因,而忽略了对当时文化原因的研 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再探维特的悲剧原因,认为是维 特生命意义的世俗化,降低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从 而导致悲剧发生。 一、德国宗教民族的生命意义 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长达一千多年的洗礼, 德国各封建王国的大多数民众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们生命的意义就是侍奉上帝, 遵循耶稣的教导: “爱 上帝,爱人如己。”16 世纪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的宗教改革将德国民众引向更加人性化的道路,消除 了天主教繁琐和仪式和不必要的善功。但德国新教的 信徒们的生命意义仍然是以上帝为中心,他们的精神 世界,现世生活仍然由上帝的思想来引导:信仰上帝 的主宰,盼望来世生命的永恒,爱现世教会里的兄弟 姐妹。在上帝信仰的支撑下,他们的心理是外倾和稳 定坚强的。可以说他们有方向,明确生命的意义,人 生是为上帝,为他人,为了未来。这种利他主义的精 神状态可以说是神圣高尚的。 二、信仰的动摇 在 18 世纪的德国,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上帝信 仰产生动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导致机械唯物主 义的产生;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使唯物主义精神 深入人心;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和“自在之物”理 论导致上帝不可知,远离上帝的思想出现;斯宾诺莎的 “自然神”哲学观将上帝驱离人类的地球;而狄德罗的 “百科全书派”更是直接导致“无神论”产生。歌德在
文 艺 探 究
绘画荒疏了,承蒙你把这事放在心上,但是我想宁肯 压根儿不谈此事,也比告诉你这段时间我很少作画 好。”这就导致他生命意义降低,一旦爱情失败,则 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走上自杀的悲剧道路。 四、维特悲剧的意义 维特的悲剧提醒读者,18 世纪的德国社会在知
点不再从宗教“爱上帝,爱人如己”的神圣角度出发, 识分子层面已经由宗教文化进入个体文化,由集体主 而是从个体感受出发。他的心灵变幻无常,捉摸不定, 义进入个人主义,由利他主义转变成利己主义,温情 多愁善感,脆弱激动,热爱大自然,沉醉于孤独。孤 独是人格内倾的主要表现之一。为排遣心中的苦闷, 他从城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里 找到了慰藉:“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 地方,它的沉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 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常常寒栗 的心。” 维特过分内倾的人格导致他心灵脆弱,逃避现 世,向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来到对他毫无伤害的大 自然中来逃避现实的各种精神压力。他也向往古代宗 法制的稳定社会,那时的人们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人们博爱,社会和谐,而不是 18 世纪封建等级森严、 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他还喜爱孩童,向往孩子的天 真烂漫,他不愿意由少儿阶段进入成年阶段,这是人 格不成熟的重要表现。维特的种种逃避和幻想说明他 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使他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 会,甚至不能适应公务员的文案工作,连上司对他工 在一次贵族聚会上,他因受到某些贵族讥讽他社会地 位低而辞去了工作。这都是过于内倾的人格导致心理 承受能力差,无法适应外在的世界,因而成为生活的 失败者。而维特内倾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生命意义由神 圣的宗教意义下降为世俗意义所造成的。 (三)爱情的唯一支点 维特是生活在 18 世纪的青年,他的生命意义已 经由神圣的宗教层面转到了世俗层面,由生存为了上 帝转而为自己。而人生存的世俗层面是由事业、家庭、 爱情、亲情和友情这五大基本支点来维系。维特“利 己主义”的生存方式使他在这五大生命的支点中,将 爱情看作是生命的第一要义,忽视了他的绘画和公务 员的事业,忘却亲情和友情。他对朋友倾诉自己的内 心真实想法:“威廉呀,假如世上没有爱情,这世界 对我们的心有何意义!”爱情成了生命的唯一支撑, 他已经不再关注自己的绘画事业了:“你叫我不要把 的博爱文化转向残酷的竞争文化。宗教文化带领民众 共同对抗社会和大自然的压力, 人类将灵魂交给上帝 ; 而个体文化则要求个体强大,以应对巨大的生存压力 和精神压力,人类灵魂由自己主导。歌德在《歌德谈 话录》中这样说道:“至于人们谈的很多的‘维特时 代’,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它当然与世界文化的进程 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的生活进程,个人生来 就有自由的天性,却不得不使自己适应和学会陈腐世 界的限制个人自由的种种礼仪。幸福受到妨碍,活动 收到阻碍,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 代的缺陷,而是每个人的缺陷。”面对这样的精神转 变的“维特时代”,每个人都有“缺陷”,应该加强 学习,认识人自身和大自然的规律,拥有更多的科学 知识,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能够有足够的勇气面 对人生各方面的挫折,丰富自己人生的意义,重视事 业、家庭、友情和爱情。而不是像维特一样心灵脆弱, 仅仅将爱情作为生命的唯一支点。 《少年维特之烦恼》 闷的青年自杀。这是歌德始料未及的结果。他在维特 的再版序言中说:
这种文化思潮激烈大变动的背景下,接受各种新生思 使得歌德对三位一体的上帝的信仰产生动摇,对立统 一和发展提高的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在歌德的文学创作 和科学研究中。他认为,在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中,万物 均与整体相联系,大自然中的一切,特别是最普遍的 力和元素,处于一种作用和反作用的永恒关系中。所 以,可以说,每个现象同无数其他的现象是相关联的。 歌德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指引下,认为人类 社会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中主人公维特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年轻人在封建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对传统文化中上帝的 信仰动摇,精神开始世俗化的真实历程。 三、生命意义的降低 (一)生命意义的世俗化 宗教民族生命的意义分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神 圣的层面,为上帝而生存:敬拜上帝,研习圣经,勤 做弥撒,常做忏悔,日夜祷告,多行善功。获得财富 的十分之一上交教会,被称为十一税,死后将财富捐 赠教会以保障上天堂享受永恒之福。第二个层面是世 俗的层面,是为了家庭、爱情、亲情、友情和事业, 但第一个层面永远占主要地位。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将人类的存在方式分为 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宗教存在,是敬神爱民的“利他 主义”的高级存在;第二种是理性存在,是遵守道德 伦理“先利他后利己的”中级的存在;第三种是感性 存在,是追求感官享乐的“利己主义”的低级存在。 第一种存在是神圣的;而第二、三种则是世俗的生存 方式。《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自己一次恋爱失败 的痛苦加上朋友恋爱失败自杀的事件结合在一起而创 作的作品。维特的悲剧和他生命意义的世俗化是有很 大关联的。维特的生存方式显然不是第一种,而是第 二和第三种,而在更大程度上属于第三种“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