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语文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安徽省语文初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
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liàng)咄咄逼人(duō)侍弄(shì)
B. 吝啬(sè)淅淅沥沥(lì)徘徊(huái)
C. 静谧(mì)憔悴(cuì)粗犷(kuàng)
D. 窠臼(kē)喑哑(yīn)抖擞(sǒu)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A项中“酝酿”的“酿”应读“niàng”,而非“liàng”;C项中“粗犷”的“犷”应读“guǎng”,而非“kuàng”;D项中“喑哑”的“喑”应读“yīn”,但选项中的注音是正确的,但考虑到其他选项存在错误,故D
项虽注音无误但非本题答案。
B项所有注音均正确,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他平时刻苦自励,奋发图强,这次考试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C. 听了这个笑话,全班同学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D. 这道题目太难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项“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用
来形容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使用恰当;B项“奋发图强”意指振作精神,以求强盛,符合句意;C项“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与后文的“笑了”重复,使用不恰当;D 项“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符合句意描述。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嗥鸣(háo)亘古(gèn)污秽(huì)锲而不舍(qì)
B. 撺掇(cuān)羁绊(jī)冗杂(rǒng)踌躇满志(chú)
C. 踱步(duó)羸弱(léi)蓦然(mù)怏怏不乐(yàng)
D. 炽热(chì)殚精竭虑(dān)吞噬(shì)戛然而止(g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A项中“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故A项错误;B项中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故B项正确;C项中“蓦然”的“蓦”应读“mò”,故C项错误;D项中“戛然而止”的“戛”应读“jiá”,故D项错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环保的优势,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C.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项中两面对一面,前面有“能否”,后面是“基本要求”,应删去“能否”,故A项错误;B项表述正确,无语病,故B项正确;C项中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故C项错误;D项中否定不当,“防止”与“不再”连用导致句意与事实相悖,应删去“不”,故D项错误。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座寺庙里的佛像雕刻得惟妙惟肖,真是巧夺天工。
B. 登上山顶,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山下的景物历历在目。
C. 没想到他这次竟铤而走险,干起了违法的勾当。
D.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是废寝忘食,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A
解析:
A项,“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句中用来形容佛像雕刻技艺高超,使用正确。
B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也形容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与句意“山下的景物看得很清楚”不符,使用错误。
C项,“铤而走险”指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动。
与句意“他这次竟干起了违法的勾当”不符,使用错误。
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与句意“他工作很努力”不符,使用错误。
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①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下,我市中小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书香校园”的系列活动,在全市各校蓬蓬勃勃开展。
③通过活动,使同学们领略了文学的魅力。
(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改为“_____”。
(2)第③句成分残缺,应删去“_____”或“_____”。
答案:(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增强”。
(2)第③句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解析:
(1)第①句中的“热情”与“提高”搭配不当,因为“热情”通常与“增强”或“提高”中的“增强”搭配,表示情感的加强或提升。
所以应将“提高”改为“增强”。
(2)第③句中的“通过活动,使同学们领略了文学的魅力”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因为“通过”和“使”同时出现在句子中,使得句子缺少了明确的主语。
应该删去其中一个词,使句子结构完整。
所以应删去“通过”或“使”。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读起来味同嚼蜡。
B. 这道数学题很难,我费尽心机,终于把它解答出来了。
C.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保护了集体的财产。
D. 晚会上,同学们表演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
A项,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
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句中用来形容文章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使用正确。
B项,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解答数学题的努力过程,不恰当,应为“绞尽脑汁”。
C项,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句中并无紧急情况,只是形容某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语境不符,错误。
D项,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与“许多”重复使用,造成语义重复,应去掉“许多”。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标题:《书海泛舟,心灵的旅行》
在人生的长河中,阅读如同一叶扁舟,载着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抵达心灵的彼岸。
每当翻开一本书,就如同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世界的广阔与深邃,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小时候,我总是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她讲述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那些关于勇敢、智慧、善良与爱的故事,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渐渐长成了我人生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独立阅读。
从最初的童话寓言,到后来的名著经典,再到各类科普读物,我如同一个贪婪的旅者,不断地在书海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跟随鲁滨逊的脚步,在荒岛上学会了生存与自救;我与简·爱一同经历了成长的磨难,学会了自尊与自爱;我随着哈利·波特一起,在魔法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友情的温暖与力量的伟大。
阅读,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让我学会了思考。
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思考书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甚至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些思考,如同磨刀石,不断地磨砺着我的思维,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更重要的是,阅读还是一种心灵的旅行。
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翻开一本书,就像是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可以跨越国界,体验异域风
情;我可以潜入深海,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种心灵的旅行,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宁静,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1、文中提到“阅读如同一叶扁舟,载着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阅读”比作“一叶扁舟”,形象地表达了阅读能够带领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和魅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书籍或人物作为阅读带来的影响的例子?请简要概括。
答案:文中列举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简·爱》中的简·爱以及《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作为阅读带来的影响的例子。
这些书籍和人物通过各自的故事和经历,向读者传递了生存与自救、自尊与自爱、友情与力量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阅读还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阅读还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这句话意味着阅读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跨越国界体验异域风情,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还可以在书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共鸣的角落,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成长。
这种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并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标题:成长的足迹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足迹。
这些足
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它们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的课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手中紧握着一张刚刚发下来的数学试卷。
鲜红的分数如同锋利的刀刃,刺痛了我的眼睛,更刺痛了我的心。
那一刻,我仿佛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四周一片漆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放学的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收拾书包离开教室,而我却像被钉在了座位上,动弹不得。
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张试卷,更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交代。
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努力地抬起头,不想让它们落下。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难过了,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
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前行。
”我抬头一看,是我的好朋友小杰。
他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眼中充满了鼓励。
在小杰的陪伴下,我慢慢地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
一路上,他耐心地听我倾诉,给我讲述他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重新站起来的。
他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努力。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留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当天学过的知识,并预习明天的新课。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我的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一个学期后,当我再次拿到数学试卷时,那个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分数已经变成了我引以为傲的佳绩。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和力量。
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小杰的帮助和支持,更离不开我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问题: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讲述了“我”在遭遇数学考试失败后的沮丧和迷茫,以及在好友小杰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最终取得好成绩的成长经历。
2、分析小杰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小杰在文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我”在遭遇挫折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也激发了“我”的努力和坚持。
他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成长的足迹”这一标题的理解。
答案:“成长的足迹”这一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这些足迹或深或浅,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和记录。
它们记录了我们的挫折与失败、努力与坚持、成功与喜悦。
通过这些足迹,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行。
同时,这些足迹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古诗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8分,共16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的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的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海,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那种撼动人心的气势。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结合全诗内容,归纳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第二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 本文写在作者贬官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解析:此句错误。
本文作者虽被贬,但文中表现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而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情感主要是被贬后寄情山水、排遣忧伤的凄苦之情。
B. 文章以“月色入户”为引子,随即产生了“夜游”的兴致。
•解析:此句正确。
文章开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即表明了作者因月色之美而产生夜游的兴致。
C.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悲凉、无奈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解析:此句正确。
这句话是作者的感慨,既有被贬的悲凉,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D. 作者描绘庭院中的月色,用了“积水空明”四字来形容其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形容竹柏之影的参差错落。
•解析:此句正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庭院中月色的澄
澈透明和竹柏之影的参差错落。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那孙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
直至花果山水帘洞外,忽听得洞外有群猴啼叫。
大圣即捻诀念咒,叫那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山头原是我的,我如今回来,汝等归附我,再休生事。
”众神听了,连忙叩头道:“大圣是那方神圣?归那里去?我等怎敢归附?但只自受他香火,诚不欺他。
”大圣道:“我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
只因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幸得观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西去取经。
如今路上暂别师父,特来家看看。
”众神道:“既有此心,我们引你进去。
”
大圣即别了众神,与群猴喜喜欢欢,在洞内大排筵宴。
忽有一猴报道:“大王,外面有一老人,背着一角文书,言是东土大唐差来的和尚,往西天取经,路过此山,特来递个报单。
”悟空闻言,满心欢喜道:“想必是师父来了!”即吩咐小猴:“快请进来!”
那老人手捧唐王御赐的通关文牒,缓缓步入洞内。
悟空接过文牒,仔细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大唐三藏法师陈玄奘,奉旨前往西天求取真经,途经花果山水帘洞,望大圣念及师徒之情,赐予通行。
”悟空阅后,哈哈大笑,道:“师父既至,我自当护送。
”
小题1:选文中孙悟空离开师父唐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孙悟空离开师父唐僧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唐僧不受妖怪侵害,暂时离开师父去处理花果山的事务,并清除路途中的隐患。
小题2:孙悟空为何被称为“天生圣人”?
答案:孙悟空被称为“天生圣人”,是因为他出生非凡,从石头中蹦跳而出,天生
具有神力,且智慧超群,能够掌握多种神通法术。
他在花果山自立为王,广结群猴,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题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答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在选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英勇无畏,面对妖怪和困难从不退缩;他机智过人,能够迅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唐僧忠心耿耿,即使暂时离开也心系师父安危;他自信满满,自称为“天生圣人”,展现出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些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孙悟空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
五、写作题(50分)
题目: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以及这些阶段带给你的感悟或变化。
写作示例:
成长的足迹
岁月如歌,转眼间,我已从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名初二的学生。
回望过去,那些成长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辨,它们如同一串串闪亮的珍珠,串联起我五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记得小学时,我是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总是躲在角落里,不敢与人交流。
每当老师提问,我的心就像揣了只小兔子,砰砰直跳,生怕被点到名。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举办了演讲比赛,班主任竟然推荐了我参加。
起初,我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抗拒,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那段时间,我反复练习,
甚至对着镜子模拟演讲,努力克服内心的紧张。
最终,我站在了舞台上,虽然声音微微颤抖,但我完成了演讲,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
这次经历,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让我学会了自信与勇敢。
进入初中后,学习的压力骤然增大,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学成了我的拦路虎,那些复杂的公式和题目让我头疼不已。
每当夜深人静,我还在灯下苦思冥想,试图解开一道道难题。
虽然过程艰辛,但我从未放弃。
我主动找老师请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逐渐提高,我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和顽强。
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这样的足迹。
它们或深或浅,或喜或悲,但正是这些足迹,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
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每一次欢笑与泪水,都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它们让我学会了自信、勇敢、坚韧和感恩,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留下更多的成长足迹。
它们将是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也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解析:
本文是一篇以“成长的足迹”为题的记叙文,作者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参加演讲比赛和克服数学难题,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以及这些阶段带给自己的感悟和变化。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符合题目要求。
首先,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先后描述了小学和初中两个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
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条理分明,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描写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时,作者通过“心就像揣了只小兔子,砰砰直跳”等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紧张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描述克服数学难题的过程时,作者则通过“主动找老师请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等具体行动,展现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最后,作者在结尾处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升华,强调了成长足迹的宝贵和重要性。
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也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