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渠道,搞好课堂教学是传授物理知识、培养物理能力、减负增效的关键,课堂上几个关系是否处理恰当,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而这种欢快积极的情感应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上。
师生平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上给予尊重,使师生相处友好,平等和睦,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此,我们应该抛开教师尊严意识,不时时处处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做到既体贴关心爱护学生,又严格要求管理学生,既把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严格教育,又要视学生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与他们共同承担起教学任务,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成了没有水源头的一潭死水。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表率作用是第一位的,教师应
从自身的要求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其次就是教室的引导作用,为了使平等的师生关系健康、稳定、持久的得到发展,教师应从道德、教与学的关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学生适当地给予知识性介绍和正确引导,使学生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师生互尊互爱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样通过教师表率作用的有机配合,使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不断提高,教师教的舒心,学生学的愉快,于是师生乐于学习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师生情感共鸣,而自然形成“尊其师,而信其道”。
二、正确处理教材的深与浅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存在看“揠苗助长”的思想,总认为浅显的只是太简单,学生不想听,教师也不重视,授课时不带劲,常常一掠而过。
于是,干脆讲深奥的,概念讲的抽象,例题举得繁难,而学生却听不懂。
到头来,学生深的学不进,浅的又不扎实,养成浮而不实的坏风气,想扭转也不容易。
可见,在教学法中遵循“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原则,十分必要。
在教学中,只有从浅近到深邃,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只有透彻掌握了浅的,才能进一步掌握深的。
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得进去,更要浅的出来,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渗透了,处理教材就得心应手,讲课时就能用恰当的方法教学,就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对所学的知识就有较深的印象。
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还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直观实验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从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出发,比较顺利的进入抽象思维过程,直观实验的使用,有利于相对应的理论的理解,并有利于掌握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授课时讲得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这样表面上似乎内容讲得多,实际上学生是生吞活剥或浅尝辄止,到头来,样样粗通,知识不少能力不强,可见,在教学中不坚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就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确定出详讲、略讲和不讲的内容。
讲课时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才能将课讲得清楚透彻,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表面上似乎讲少了,但学生将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就逐渐由少转化为多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在习题选择上还要注意举一反三,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精,精的关键则在准,应把教材最精练部分看准、抓准、讲准,例子也要举得典型,并讲得精彩,习题也要选取得有针对性、启发我、代表性和拓展性。
然后教师精心做好归纳总结,充分挖掘出题目的潜在功能,报导问题逐渐发展或延伸,
形成习题群,通过分析,使学生达到“弄懂一些,学会一片”的功效,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听得头晕脑胀;有的教师又是以练为主,学生在题海里不能自拔。
这两种专教法都不可取,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当然,具体的课有具体的讲练方法。
有的课应先讲再练,有的课应边讲边练,有的课可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再练等等。
一节课要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如下几点:(1)讲解要用启发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要鼓励学生想办法。
(2)讲解要抓住关键,语言精练,要言简意赅,对难度较大的习题要铺好台阶,分散难点。
(3)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讲解,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解题规律,揭示内在逻辑联系,以利于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的练习可安排如下的几种形式:
1、复习性练习,能使学生复习旧知识,为讲授新知识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探索性练习,让学生能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去发现结论或规律,从而培养探索能力。
3、巩固性练习,在学生初学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定律、原理、性质后,用直接有关的题目进行巩固,可加深印象,
牢固掌握知识。
4、暴露性练习,针对学生对概念、定义、原理模糊,理解不清楚等状况,选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以暴露学生解题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辨明是非。
5、综合性练习,阶段复习或总复习时,选一些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不包办代替,又要按照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讲解,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年来,我对以上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通过实践,使我的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