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期中-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学科阶段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请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个选项,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4.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其主要含义是
A.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C.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5.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行省制
7.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废除分封制度,建立郡县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8.《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9.汉代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变革。
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A.监察权
B.行政权
C.军权
D.财政权
10.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11.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主要指()
A.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B.汉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1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
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14.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6.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开五口通商口岸
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 D.赔款2100万银元
17.《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8.“……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19.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
A.义和团运动的破坏 B.近代列强侵华的暴行
C.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D.北伐战争轰轰烈烈
20.《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1. 下表是1911年部分省在革命党人领导下较早举行起义并最终宣布独立的情况。
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新军起义是清政府灭亡的根源B.没有新军就不可能发生革命
C.掌握武装对革命成功至关重要 D.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贡献小
22.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23.下列对太平天国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永安建制,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B.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C.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据图1、
图2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图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图2 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5.从时代特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D.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八一宣言”发表②西安事变③瓦窑堡会议④八一三事变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27. 为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到了下列历史图片。
你认为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应是()
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会场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28.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
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9.毛泽东发文称:“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
”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解放战争及即将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0.下列不属于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40%(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皇帝
材料二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5分))
(3)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
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5分)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4分)
3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政治爱国话动。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5分)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4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学科阶段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每小题2分)
二、材料解析题40%(31、32题13分,33题14分)
31.(1)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2分)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限制相权);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分)(2)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3分)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职责明确,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2分,任意两点即可)
(3)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大臣由皇帝钦定,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说明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4分)
32. (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分)
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
(3分)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分)
《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
(2分)
(3)相互矛盾。
原因:主张实行小生产者基础上的公有制;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4分)
33. (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瞢醒国人。
(3分)
活动: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宣传三民主义,领导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2分)(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
响更大。
(3分)
因素: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2分)
(3)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论证: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大捷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
(相关的史实均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