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人在那种状 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英格里 士)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 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 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 ,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 节制和调控能力 . 在心理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 状态。
21
情绪压力与猝死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雷切尔.朗佩特博士及其同事对62名心脏病患者的研究 证实:对某些“脆弱”的人来说,愤怒以及其他强烈的情绪会触发可能 致命的心律失常。她指出:“各种证据表明,当某一人群所受情绪压力 较大时,该群体的猝死率会上升。”她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心脏病 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期刊上发表。郎佩特的研究小组让病 人进行一项练习,即讲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他们生气的事情,同时通过 一种名叫“T波交替”的试验来测量病人心电的不稳定度。结果发现,研 究人员特意询问一些问题,让病人回忆愤怒的情节时,在实验中发现, 愤怒的确会增大病人的心电不稳定性。之后,研究人员对病人进行了为 期三年的跟踪回访,调查哪些病人之后出现了心脏骤停并需要ICD(植入 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电刺激。回访发现,由生气所导致的心电最不稳 的病人心律失常的几率是其他人的10倍。 郎佩特称,这项研究表明愤怒 可能会致命,至少对于那些心脏已经易受这种电子干扰影响的人来说是 如此。 她的研究表明,愤怒的确会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心电系统,从而导 致猝死。
9
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者的特点,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综合 各家的见解,可将心理健康者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面对现实
10
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以下几点 1)、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健全的意志 4)、健康的人格 5)、正常(或常态)的心理
19
猝死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有什么关系? 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经过极端恐怖或其他各种强烈的情 绪阶段之后可能会做出过度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副交感 回弹(parasympathetic rebound)。当回弹严重时,有 可能引起突然死亡即猝死(sudden death)。在战争中, 战斗非常之残酷,在严格意义上,有些士兵是死于恐惧。 很明显,这类死亡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造成 的,如使心脏跳动过缓而停止了跳动。即使在城市生活中 ,这类事情也是可能的。在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受到惊吓 的女子被送到了医院,因为她觉得自己就要死了。一个巫 婆曾预言说,她的两个姐姐会分别在她们16岁和21岁生日 之前死去,结果都应验了。巫婆也预言说她将在23岁生日 之前死去。在她住院之后,真的在23岁生日前两天死在病 床上。显然,这位女子是她自己恐惧情绪的牺牲品。(引 自《心理学导论》)
17
图1 心理应激反应三阶段
18
二、情绪压力与健康
情绪、情感对个人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 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时,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活动处于 适度的平衡,机体内部十分协调,使人感到身心愉快。这 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机体 抵抗力的重要因素。俗语“笑一笑,十年少”,正反映了 良好情绪对保持健康的益处。相反地,不良的情绪、情感 状态则会扰乱个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使相应激素的分泌发 生变化,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 病的发生。
20
猝死都是副交感神经系统造成的吗? 对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来说,交感神经系统的直 接作用足以引起心脏病突发和心力衰竭。例如,在 1994年洛杉机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死于心脏病突发 的人数是平日的5倍。精神病学家乔治·恩格尔 (George Engel)研究了数以百计的病例后得出一个 结论,即大约半数的猝死都与亲密关系的结束有关 ,例如,许多猝死的病例发生在爱人的死亡纪念日 。再如,在近期丧失配偶的男子中,发生猝死的人 数比率高出配偶健在的同龄男子40%。显而易见, 亲密关系的情感反应为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引自 《心理学导论》)
1.心理与健康 2.心理压力与健康 3.心理暗示与心身疾病 4.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2
3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
(一)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注意、思维等) 情绪、情感 意志
(二)个性: 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与健康
5
引言
人到底能活多久?健康长寿、尽享天年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人的 “天年”到底是多少岁,人到底能活多久?中国医学科学院陈乃宏教授 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有确凿文献证明的,史上最长寿的人是法国妇 女让路易丝·卡门,享年122岁零164天;历史上最长寿的男人是日本的 泉重千代,享年120岁零237天。陈乃宏说,关于人到底能活多少岁,目 前世界上公认的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 ,认为人的极限年龄和其生长期或成熟期有关,寿命应当为其生长期的 5—7倍,为100—140岁。二是日本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人的寿命 和性成熟期之间有着生物学规律,前者是后者的10倍左右,可达到 108—145岁。三是美国科学家海尔·弗利克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 细胞分裂到50次时就会出现衰老和死亡。而正常细胞分裂的周期大约是 2.4年左右/次,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而中国传统医学 同样验证了这个道理:《尚书》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 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异常诊断统计手册三次修订版DSM一Ⅲ) 1、常态分配:按某种行为在一般人生活上表现最多者,视为常态,其 行为表现的行为独特怪异者则视为变态。 2、社会规范的标准:从众的行为视为常态,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视为变 态。 3、心理成熟的标准:个人身心两方面成熟程度相当者视为常态,而其 心理成熟远较其同年龄为低者则视为变态。 4、生活适应的标准:善于生活适应者视为常态,生活适应困难者,则 视为变态。
24
1、A型性格与健康
A型性格的行为模式是由两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deman & Rosenman,1959)在他们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的。A型性格特征为:(1) 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 种热衷于竞争的倾向;(3)一种对得到别人承认和不断超载自己的持久 的欲望;(4)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5)习惯于风风火火 地完成各种活动;(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B型性格的外显行为 模型,其特点与模式A完全相反。1976年,罗森曼等发表了一项历经8年 的研究成果。3000名男性被试在该研究开始时被诊断为没有心脏病且具 有A型行为模式,他们被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发现这些人患心脏病的几率 是具有B型行为模式被试的两倍,且更易遭受心脏病的威胁,其报告患冠 状动脉问题是B型被试的五倍。
11
*〈小事情〉(David ) 能享受小事情的人是有幸福感的、心理健康的人:平常的 美、日常的小事、田野的阳光、枝头的鸟、早饭、午饭、 晚饭、门口的报纸、路过的朋友。 因此,到远处找寻快乐的人,是把欢乐遗忘在家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2
二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心理异常的标准区分(mental disorder 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在心理 上,常态(normality)与变态(abnormality)并不明确而无绝对的界定 标准。就相对程度而言,一般以下列四种标准:(美国精神医学会心理
6
心理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因素, 25%取决于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因素,而个人的身心健康等则决定长寿的 60%。也就是说,先天的遗传因素已经确定的话,我们健康长寿的85%还可以通 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维护个人负有重大的责任,只要 心理健康,健康长寿就不是梦。
22
三、个性与健康
国内学者曾育生对广西巴马长寿老人调查研究中发现, 这些长寿老人共同的特点是从容温和、乐观开朗,仅8%的人 急躁易怒,但没有一个孤僻忧郁。谈孝勤等人对上海市618 例80岁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56.6%开朗乐观,28.3%从 容温和。张钦鹏等人对山东地区171例9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 心理调查发现,心理中间稳定型42.56%,外向稳定型 38.51%,内向稳定型16.89%,中间不稳定型占1 5%,稳定 型性格的人长寿。在相敬如宾、和睦友爱的家庭中老人更为 长寿。张钦鹏的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配偶健在者占13.45%, 夫妻共存 60岁的占80.8%。人步入老年后,不免孤独与寂寞, 身体机能减退,说话与活动都不方便,这更需要家人与社会 的理解与照顾。如果家人对老人经常不良刺激,对老人的心 理会产生很大负担,而影响心跳急速加快,血压升高,体内 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而导致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等 严重的疾病,影响健康长寿。
心理健康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标志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以下几点11健康的情绪和情感22良好的人际关系33健全的意志44健康的人格55正常或常态的心理小事情david能享受小事情的人是有幸福感的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中心 倪晓莉
1
主要内容
7
一、心理健康的提出(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一词是由国外引入的。1906年由《心 理卫生》一书正式采用。1908年,美国比尔斯 (Beers)所写《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一书引起反响,同年成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 会,标志着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端。
8
心理健康的定义:
16
2、心理压力与心身应激反应
加拿大著名学者塞里(Selye, 1956)曾从事多项心理压力的 实验研究发现:将白鼠置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观察白鼠在压力 持久存在与变化下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反应。结果发现:白鼠所表 现的适应能力与压力持续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塞里根据白鼠的 反应将整个适应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1);(1)警戒期。这 一阶段又按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分为两个时期,一为震撼期;由于 刺激的突然出现而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血压均下降,肌肉 松弛,显示缺乏适应能力。二是为反击期:肾上腺分泌增加,继 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强,进入类似前文所述的应激反应阶段。(2) 抗应期。此阶段个体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这表示个体已能适 应其艰苦的生活环境。(3)耗竭期。抗应期持续发展的话,身体 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出现第三阶段即进入耗竭期,机体的 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耗竭。
为什么A型行为模式会引起冠心病?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理论回答是, A型性格者面对心理压力事件时,易于在生理上变得异常激奋。这种极端 激奋状态致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诸如肾上腺素等的激素,同时也提高了心 率和血压。久而久之,这些对心理压力的过度反应会损害动脉血管并进 而导致心脏病(Matthews, 1982)。
13
幸福快乐完全是一种心理的感受, 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4
心理压力与健康
15
一、心理压力与健康
1、长期面对压力的人易于诱发疾病影响健康
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的研究发现,长期处 于压力时,“人体会关闭所有的长期机制和恢复机能。人体内皮质醇 激素水平长期偏高会使机体的防御体系不再灵敏,记忆力和准确度都 有所下降,对入侵物的警报也不再敏感,更易觉得累,人会变得抑郁 沮丧。”同时常年如果处于慢性压抑之下,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都 会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自然也就加大。伦敦大学的最新研 究成果还表明,压力还会使人体胆固醇水平上升,也会更易诱发心血 管病。国内学者唐江萍等对91例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评定, 研究表明,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恐怖、人际、偏执等 心理症状因子普遍高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心肌梗塞的患者存在较多心 理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省百岁以上老人目前有496位,年龄最大者115岁,最小的 102岁,其中男性110位,女性386位(来自华商网:据09年全省老龄工 作委员会全体会议获悉)。在这些长寿者中,80%为家庭妇女,其次是 教师和理发师。针对我省高龄老人男女悬殊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可能与 男性工作、生活和社会心理压力大有关,所以寿命往往要比女性短一些 。另据调查,大部分长寿健康的人情绪健康、性格都比较开朗。可见, 心理健康对长寿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理压力、情绪、性格与健康密切 相关。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 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 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 ,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 节制和调控能力 . 在心理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 状态。
21
情绪压力与猝死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雷切尔.朗佩特博士及其同事对62名心脏病患者的研究 证实:对某些“脆弱”的人来说,愤怒以及其他强烈的情绪会触发可能 致命的心律失常。她指出:“各种证据表明,当某一人群所受情绪压力 较大时,该群体的猝死率会上升。”她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心脏病 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期刊上发表。郎佩特的研究小组让病 人进行一项练习,即讲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他们生气的事情,同时通过 一种名叫“T波交替”的试验来测量病人心电的不稳定度。结果发现,研 究人员特意询问一些问题,让病人回忆愤怒的情节时,在实验中发现, 愤怒的确会增大病人的心电不稳定性。之后,研究人员对病人进行了为 期三年的跟踪回访,调查哪些病人之后出现了心脏骤停并需要ICD(植入 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电刺激。回访发现,由生气所导致的心电最不稳 的病人心律失常的几率是其他人的10倍。 郎佩特称,这项研究表明愤怒 可能会致命,至少对于那些心脏已经易受这种电子干扰影响的人来说是 如此。 她的研究表明,愤怒的确会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心电系统,从而导 致猝死。
9
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者的特点,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综合 各家的见解,可将心理健康者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面对现实
10
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以下几点 1)、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健全的意志 4)、健康的人格 5)、正常(或常态)的心理
19
猝死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有什么关系? 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经过极端恐怖或其他各种强烈的情 绪阶段之后可能会做出过度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副交感 回弹(parasympathetic rebound)。当回弹严重时,有 可能引起突然死亡即猝死(sudden death)。在战争中, 战斗非常之残酷,在严格意义上,有些士兵是死于恐惧。 很明显,这类死亡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造成 的,如使心脏跳动过缓而停止了跳动。即使在城市生活中 ,这类事情也是可能的。在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受到惊吓 的女子被送到了医院,因为她觉得自己就要死了。一个巫 婆曾预言说,她的两个姐姐会分别在她们16岁和21岁生日 之前死去,结果都应验了。巫婆也预言说她将在23岁生日 之前死去。在她住院之后,真的在23岁生日前两天死在病 床上。显然,这位女子是她自己恐惧情绪的牺牲品。(引 自《心理学导论》)
17
图1 心理应激反应三阶段
18
二、情绪压力与健康
情绪、情感对个人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 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时,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活动处于 适度的平衡,机体内部十分协调,使人感到身心愉快。这 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机体 抵抗力的重要因素。俗语“笑一笑,十年少”,正反映了 良好情绪对保持健康的益处。相反地,不良的情绪、情感 状态则会扰乱个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使相应激素的分泌发 生变化,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 病的发生。
20
猝死都是副交感神经系统造成的吗? 对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来说,交感神经系统的直 接作用足以引起心脏病突发和心力衰竭。例如,在 1994年洛杉机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死于心脏病突发 的人数是平日的5倍。精神病学家乔治·恩格尔 (George Engel)研究了数以百计的病例后得出一个 结论,即大约半数的猝死都与亲密关系的结束有关 ,例如,许多猝死的病例发生在爱人的死亡纪念日 。再如,在近期丧失配偶的男子中,发生猝死的人 数比率高出配偶健在的同龄男子40%。显而易见, 亲密关系的情感反应为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引自 《心理学导论》)
1.心理与健康 2.心理压力与健康 3.心理暗示与心身疾病 4.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2
3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
(一)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注意、思维等) 情绪、情感 意志
(二)个性: 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与健康
5
引言
人到底能活多久?健康长寿、尽享天年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人的 “天年”到底是多少岁,人到底能活多久?中国医学科学院陈乃宏教授 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有确凿文献证明的,史上最长寿的人是法国妇 女让路易丝·卡门,享年122岁零164天;历史上最长寿的男人是日本的 泉重千代,享年120岁零237天。陈乃宏说,关于人到底能活多少岁,目 前世界上公认的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 ,认为人的极限年龄和其生长期或成熟期有关,寿命应当为其生长期的 5—7倍,为100—140岁。二是日本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人的寿命 和性成熟期之间有着生物学规律,前者是后者的10倍左右,可达到 108—145岁。三是美国科学家海尔·弗利克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 细胞分裂到50次时就会出现衰老和死亡。而正常细胞分裂的周期大约是 2.4年左右/次,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而中国传统医学 同样验证了这个道理:《尚书》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 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异常诊断统计手册三次修订版DSM一Ⅲ) 1、常态分配:按某种行为在一般人生活上表现最多者,视为常态,其 行为表现的行为独特怪异者则视为变态。 2、社会规范的标准:从众的行为视为常态,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视为变 态。 3、心理成熟的标准:个人身心两方面成熟程度相当者视为常态,而其 心理成熟远较其同年龄为低者则视为变态。 4、生活适应的标准:善于生活适应者视为常态,生活适应困难者,则 视为变态。
24
1、A型性格与健康
A型性格的行为模式是由两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deman & Rosenman,1959)在他们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的。A型性格特征为:(1) 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 种热衷于竞争的倾向;(3)一种对得到别人承认和不断超载自己的持久 的欲望;(4)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5)习惯于风风火火 地完成各种活动;(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B型性格的外显行为 模型,其特点与模式A完全相反。1976年,罗森曼等发表了一项历经8年 的研究成果。3000名男性被试在该研究开始时被诊断为没有心脏病且具 有A型行为模式,他们被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发现这些人患心脏病的几率 是具有B型行为模式被试的两倍,且更易遭受心脏病的威胁,其报告患冠 状动脉问题是B型被试的五倍。
11
*〈小事情〉(David ) 能享受小事情的人是有幸福感的、心理健康的人:平常的 美、日常的小事、田野的阳光、枝头的鸟、早饭、午饭、 晚饭、门口的报纸、路过的朋友。 因此,到远处找寻快乐的人,是把欢乐遗忘在家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2
二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心理异常的标准区分(mental disorder 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在心理 上,常态(normality)与变态(abnormality)并不明确而无绝对的界定 标准。就相对程度而言,一般以下列四种标准:(美国精神医学会心理
6
心理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因素, 25%取决于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因素,而个人的身心健康等则决定长寿的 60%。也就是说,先天的遗传因素已经确定的话,我们健康长寿的85%还可以通 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维护个人负有重大的责任,只要 心理健康,健康长寿就不是梦。
22
三、个性与健康
国内学者曾育生对广西巴马长寿老人调查研究中发现, 这些长寿老人共同的特点是从容温和、乐观开朗,仅8%的人 急躁易怒,但没有一个孤僻忧郁。谈孝勤等人对上海市618 例80岁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56.6%开朗乐观,28.3%从 容温和。张钦鹏等人对山东地区171例9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 心理调查发现,心理中间稳定型42.56%,外向稳定型 38.51%,内向稳定型16.89%,中间不稳定型占1 5%,稳定 型性格的人长寿。在相敬如宾、和睦友爱的家庭中老人更为 长寿。张钦鹏的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配偶健在者占13.45%, 夫妻共存 60岁的占80.8%。人步入老年后,不免孤独与寂寞, 身体机能减退,说话与活动都不方便,这更需要家人与社会 的理解与照顾。如果家人对老人经常不良刺激,对老人的心 理会产生很大负担,而影响心跳急速加快,血压升高,体内 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而导致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等 严重的疾病,影响健康长寿。
心理健康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标志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以下几点11健康的情绪和情感22良好的人际关系33健全的意志44健康的人格55正常或常态的心理小事情david能享受小事情的人是有幸福感的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中心 倪晓莉
1
主要内容
7
一、心理健康的提出(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一词是由国外引入的。1906年由《心 理卫生》一书正式采用。1908年,美国比尔斯 (Beers)所写《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一书引起反响,同年成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 会,标志着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端。
8
心理健康的定义:
16
2、心理压力与心身应激反应
加拿大著名学者塞里(Selye, 1956)曾从事多项心理压力的 实验研究发现:将白鼠置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观察白鼠在压力 持久存在与变化下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反应。结果发现:白鼠所表 现的适应能力与压力持续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塞里根据白鼠的 反应将整个适应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1);(1)警戒期。这 一阶段又按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分为两个时期,一为震撼期;由于 刺激的突然出现而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血压均下降,肌肉 松弛,显示缺乏适应能力。二是为反击期:肾上腺分泌增加,继 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强,进入类似前文所述的应激反应阶段。(2) 抗应期。此阶段个体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这表示个体已能适 应其艰苦的生活环境。(3)耗竭期。抗应期持续发展的话,身体 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出现第三阶段即进入耗竭期,机体的 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耗竭。
为什么A型行为模式会引起冠心病?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理论回答是, A型性格者面对心理压力事件时,易于在生理上变得异常激奋。这种极端 激奋状态致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诸如肾上腺素等的激素,同时也提高了心 率和血压。久而久之,这些对心理压力的过度反应会损害动脉血管并进 而导致心脏病(Matthews, 1982)。
13
幸福快乐完全是一种心理的感受, 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4
心理压力与健康
15
一、心理压力与健康
1、长期面对压力的人易于诱发疾病影响健康
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的研究发现,长期处 于压力时,“人体会关闭所有的长期机制和恢复机能。人体内皮质醇 激素水平长期偏高会使机体的防御体系不再灵敏,记忆力和准确度都 有所下降,对入侵物的警报也不再敏感,更易觉得累,人会变得抑郁 沮丧。”同时常年如果处于慢性压抑之下,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都 会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自然也就加大。伦敦大学的最新研 究成果还表明,压力还会使人体胆固醇水平上升,也会更易诱发心血 管病。国内学者唐江萍等对91例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评定, 研究表明,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恐怖、人际、偏执等 心理症状因子普遍高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心肌梗塞的患者存在较多心 理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省百岁以上老人目前有496位,年龄最大者115岁,最小的 102岁,其中男性110位,女性386位(来自华商网:据09年全省老龄工 作委员会全体会议获悉)。在这些长寿者中,80%为家庭妇女,其次是 教师和理发师。针对我省高龄老人男女悬殊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可能与 男性工作、生活和社会心理压力大有关,所以寿命往往要比女性短一些 。另据调查,大部分长寿健康的人情绪健康、性格都比较开朗。可见, 心理健康对长寿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理压力、情绪、性格与健康密切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