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课题:咏物诗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征,掌握咏物诗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包含的情感,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重点: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思路。

教学难点:基本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正是因为古人对事物有深刻的探索精神,所以天地万物才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对景物细致描摹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咏物诗。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以及答题技巧。

二、知识链接
(1)猜诗谜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一个特征:形似
咏物诗特征一: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知识回顾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二个特征:神似
咏物诗特征二:思想上往往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咏物诗常见手法
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等
描写手法——象征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演练
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后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才居要职。

②刺头:埋头。

咏物诗基本解题思路:
三步到位:
第一:通过“形似”,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二:抓住“神似”,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三:分析手法。

四、实战演练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芙蕖(qú),荷花的别称。

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牡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出了芍药的妖艳无格和芙蕖的清净少情,同时通过与芍药和芙蕖进行对比,烘托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达出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牡丹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体现出作者追求高洁傲岸人格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要知识点:1、咏物诗的基本特征
2、咏物诗的解题思路
六、作业
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
七、结语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