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中风患者的效果与中风患者的运动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对中风患者的效果与中风患者的运动建议
本文主要内容参自:NSCA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s Essnential of Training Special Populations(特殊族群运动训练)》。

运动对中风患者的效果
中风后,患者的主要死因是中风和冠状动脉疾病(CAD)。

此外,这些人中有25%至50%进行日常活动需要协助。

这种失能而无法执行基本的生活事务与生理的失能,先前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步态与其它直立活动的效率显著降低有关。

中风半身不遂患者在相同速度下步行的能量消耗量是一般人的2到3倍。

他们的摄氧量峰值大约是同龄健康人的50%。

这些问题往往限制了中风后患者的生活型态的活动方式,导致进一步的身体失能,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中风后的复健期传统上限制在急性发作后的前6到9个月,大部分动作的恢复将出现在此时期。

主要的复健目标是提高活动能力,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方面,减少中风复发的机率以及改善有氧体适能。

在临床上,有氧体适能在这边一般是指针对特定身体任务的活动而不是广义的运动训练。

研究显示,通过9个月的结构性身体训练计划可以持
续提高有氧体适能,肌力和功能性能力。

有氧运动训练已经被证明能够借由非最大的脚踏车测功仪训练和各种形式的跑步机训练来提升最大摄气量与训练量,同时降低非最大血压。

Potempa的研究针对43名中风半身不遂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脚踏车测功仪训练计划,发现可以提高心血管适能,这样的结果与一般正常人经类似训练后表现出的改善相似。

研究已经显示跑步机训练会使步行期间最大摄氧量的增加,并且次最大努力步行时的能量消耗降低,说明步态的效率改善。

在跑步机训练之后,半身不遂步态的人在6分钟步行测验中显示地上步行的速度与摄气量峰值显著增加。

有趣的是, Macko和同事发现跑步机训练速度与最大摄气量的峰值之间有显著关联,而每次跑步训练的时间与6分钟步行测验的表现显著相关。

因此,跑步机训练可以提供一种运动训练工具,直接转换为步态速度和有氧耐力。

跑步机还提供了一种直立式步态的训练方法,应用于患者无法支撑全身体重的负荷进行地面训练的人。

借由使用扶手进行重量转换与负荷支持与体重支持系统(连接到高支撑架的束带),可以减少负荷的身体重量。

随著跑步机速度增加或跑步机坡度增加,训练强度可以增加;后者可用于在舒适的步行速度下增加强度。

跑步机体重支持系统还可以減少或完全消除手臂的支撑需求,藉此提供对协调步态时重要的上肢和下肢反复运动的能力。

传统上,许多重要日常的步态效率和动作协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风患者常见的张力过度或痉挛状况。

由于这一人群复健的重要目标是改善运动的控制和品质,控制痉挛被认为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然而,研究显示痉挛不是中风后的主要异常;相反,肌肉虚弱是中风后功能的主要限制。

例如,肌肉无力与步态速度下降和日常生活中重要活动的表现(例如步行期间的体重转移)显著相关。

最近在这方面的研究表示下肢阻力训练确实能够显著改善中风半身不遂患者瘫痪和正常肢体的肌力、爆发力和肌耐力。

Lee和他的同事报告指出12周的高強度阻力训练导致肌力,爆发力和肌耐力显著改善,而持续12周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脚踏车测功仪训练,肌肉功能并没
有显著变化。

阻力训练包括2组80% IRM(1RM为一次最大重复力量)的髋关节伸展和屈曲,膝关节伸展和屈曲以及踝关节屈曲,每周训练3次。

Jorgensen和其同事研究了高強度阻力训练,体重支持的跑步机训练,有氧运动和功能性训练组成的强化训练计划的效果。

阻力训练的训练动作有斜坐大腿推蹬、腿部伸展、腿部捲屈和坐姿大腿推蹬,相对训练强度从每周12RM增加至4-8RM的水准,训练为期12周。

训练每次进行3至5组,每组之间的恢复时间为90秒。

这项研究的结果,包括改善与增强抽搐张力有关的促进肌肉神经活化增加,这与步态表现时向心、离心与等长收缩的肌力增加有关。

神经活化基准值的下降与肌肉无力有高度相关。

在神经活化的基准值时,研究发现瘫痪肢体的的腿后肌群特别弱,建议应特别给予膝关节屈肌训练,以达到更大程度的膝关节伸展和改善步态能力。

中风患者的运动建议
主要的研究支持在中风后患者使用腿部,手臂或手臂和腿部的联合活动进行有氧训练。

此族群的有氧训练建议为--· 强度:40%-60%的最大摄氧量VO2max
· 训练频率:每周3至7天· 训练时间:20至60分钟间歇性跑步机训练课程(每次训练包含多次短时间的训练)证实可能会对更多失能的客户特别有益,直到他们能够一次完成更长的训练时间。

研究还表示,半身不遂患者中风后的抗阻训练应该与老龄者的训练类似。

中风后阻力训练的建议是--·训练频率:每周进行3次,每次8到10个训练动作· 训练强度:从50%-60%1RM开始,并且逐渐进展到60%-85%1RM(1RM为一次最大重复力量)为了给半身不遂肢体施加适当的压力,建议集中进行单侧运动。

大多数中风患者也存在其它特殊的情形或合并症,并可能服用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

例如,大部分这些患者(中风后)也有冠状动脉
疾病和高血压。

在设计个别化的训练计划时,重要的是必须考虑计划中在多种特殊情况下的潜在效应以及各种药物的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中风后患者常见的限制是言语沟通与心智处理。

相当多的患者在书写沟通(写作和阅读)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言语和理解言语线索方面也存在问题。

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包含口头提示及练习技巧的视觉范例。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重返社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相对更好的功能能力/活动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安全、有效、合理的康复运动训练是重中之重。

在国际通行的运动训练计划指南中,频率、类型、时间都很好把握,那么,强度呢?强度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

强度高了不安全有伤害,甚至可能再次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而如果强度不够又会效果不好。

在上文我们多次看到,强度推荐为40%-60%的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摄氧量是什么,如何得知自己的摄氧量,如何真正合理科学地把握这个强度?还有对于伴有心脏病的患者,无氧阈之下的运动又最为推荐。

摄氧量是什么?无氧阈又是什么?看
了解更多关于摄氧量请点击同样是呼吸空气,原来人和人氧气的获取和利用还会差这么多??为什么最大摄氧量被视为第五大生命指
征?
了解更多关于无氧阈请点击还以为跑步=有氧、撸铁=无氧?你需要知道你的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
了解WHO最新体力活动及久坐生活方式指南请点击解读版|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一)
如何得知自己的摄氧量?如何得知自己的无氧阈?您需要佛明翰中心。

佛明翰中心作为专业的科学运动&健康管理机构,现为席勒中国区院外心肺康复基地(席勒是全球最早制造心电图机的医疗设备生产商之一),泰诺健中国区唯─的科学运动示范中心(泰诺健不仅是奥运的供应商、健身/康复设备中的“法拉利”,更是全球运动医学领域的引领者),为您的安全、科学、有效运动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运动改善身体健康,而与运动同样重要的是科学的运动。

先进行科学评估,知道“我在哪”;
基于评估结果,了解“我去哪”、“如何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