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施工过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
边坡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机械开挖,预留0。3m厚度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核,进行严格定位
处理方法:局部超挖,可用三七灰土夯补或浆砌块石填补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防止滑动;超挖范围较大,应适当改动坡顶线
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填土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示做好排水设施,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瞎炮(拒爆)
(通电或点火引爆炸后,不爆炸)
1.雷管、导火索、导爆索或炸药过期、受潮失效
2.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爆破,炸药包未作防水或防潮处理
3.炸药密度过大,爆炸的敏感度不够
4.电爆网路连接方法错误,漏接、连接不牢,接触电阻过大;导火索、导爆索、电爆线路损伤、折断或电线绝缘不好,产生接地、局部漏电、短路,引起爆体制作、装设不合要求
1.未按边线或拆除控制爆破方法布孔
2.一次用药量过大
在边线部位采取密孔法、护层法和拆除控制爆破方法进行布孔;采取较密布孔,较少装药,依次起爆,使爆裂面较规则的出现在预定设计位置上
地基加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1.灰浆碎砖三合土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松散不密实(灰浆碎砖三合土松散、有空隙)
1.碎砖粒径大小悬殊,夹有垃圾等杂物
3.房心处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适当选用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含水量在最佳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土层进行处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治理方法:同"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爆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2.未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3.对已成的孔未及时回填夯实
4.桩孔较密,一孔挨一孔夯打,受震造成相邻孔缩孔或坍孔
含水量过大可往孔内填干土粉或石灰粉,以吸去部分水分,或快速成孔浇灌或边成孔边下套管,或成孔后下套管;含水理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内土层,成孔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间隔进行;对已成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应当天回填夯实;为避免夯打造成缩颈堵塞,应打一孔,填一孔;当桩孔较密、土质松软,应采取间隔跳打夯实
强夯前,探明地质情况,对存在砂卵石夹层适当提高夯击能量,遇障碍物应清除掉;锤重、落距、夯击遍数、击数、间距等强夯参数,在强夯前应通过试夯、测试确定;两遍强夯间,应间隔一定时间,对粘土或冲积土一般为3周,地质条件良好无地下水的寺层,可只间隔1-2天
影响深度不够,可采用增加夯击遍数
表层松散不密实(强夯后表层土松散不密,裆浸水后产生下陷现象)
处理方法:已被水浸泡拢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
基坑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冲天炮
(爆破气体从炮孔中冲击)
1.使用堵塞材料不合适
2.炮孔堵塞长度不够,或密度不够,造成漏气
3.炮孔方向与临空面垂直方向形成旱地拔葱
堵塞材料应选用内摩擦力较大、易于密实、不漏气的材料,并保证有足够的堵塞长度,一般应大于抵抗线长的10-15%;堵塞时,要作到密实;炮孔方向应尽量与临空面平行,或与水平临空面成450角与垂直临空面成300角
处理方法: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挖方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1.基坑(槽)开挖较深,放坡不够
5.在爆孔装药或回填堵塞过程中,炸药与雷管分离而未被发现,起爆电流不足或电压不稳,网路计算有错误,每组支线的电阻不平衡,其中某一支路未达到起爆所需的最小起爆电流,在同一网路中采用了不同厂、不同批、不同品种的雷管
6.炮孔穿过很湿的岩层或岩石内部有较大裂缝,药包和雷管受潮或引爆后漏气
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和炸药使用前要进行认真检查,过期、受潮的应作过废处理;在水中和潮湿环境中爆破,使用耐水雷管和炸药,或用防水材料包扎炸药,避免浸水、受潮;炸药密度控制在最优密度范围内,不使其过于密实;严格检查爆破网路敷设质量,逐段检测网路电阻是否与计算符合,是否平衡,网路是否完好,有无漏电,如有异常,及时排除;雷管和炸药包要适当保护,防止导线损伤、折断;在炮孔装药和回填堵塞中,细致操作,防止损伤线脚,电爆网路和使雷管与炸药分离,并加强检查;爆破前应检查爆破电流和电压,不合要求及时处理;同时避免使用不同厂、不同批、不同品种的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在同一网路中;炮孔穿过很湿岩层或较大裂隙,要作防水和防漏气处理
1.土质不匀,下部存在砂卵石夹层,部夯击能被吸收
2.遇地下障碍物孤石或不成片的砂砾石
3.选用锤重、落距或夯击遍数、,击数不够,夯击能过小;或选用夯击能过大,地基上产生流动、隆起量增大,造成土体破坏,下部没有压密
4.夯击点过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
5.两遍之间间隔时间不够,或未间隔,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未消散,影响夯实强度的提高
1.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和粉沙土中强夯,产生液化流动
2.地下水们过高或地基土含水量过大;强夯时产生侧向挤出现象
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含水量过大的土层上强夯,宜铺0。5—2.0m厚的砂石,才进行强夯;适当降低夯击能量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后最强夯
影响深度不够
(强夯后,实际加固深度局部或大部分未达到要求的影响深度,加固后地基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质量通病及防治
1.土方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
1.场地平整填土未分层回填压(夯)实,土的密实度很差,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
2.场地周围未作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3.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
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辗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按要求作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土堤;地下水位水位以下挖土,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入较低洼处排走,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2.灰浆不够,浓度不够或浆水离析
3.未按分层厚度铺设,超过夯实机具的有效影响深度
碎砖粒径控制在2-6cm,要求不夹有草根、贝壳等有机杂物,生石灰消化或熟石灰膏使用,保持一定浓度;在槽壁上标出每层铺设厚度,按要求铺设分层夯打,如太干,应补浇灰浆,随浇随打,至密实为止
表面不平整(表面疏松不平整)
1.拌合不均匀,浇浆不足
夯实时使土保持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土太干应适当洒水;太湿掺加干土、碎砖或生石灰等吸水材料;夯打次序严格按规范规定顺序进行;落距按规定执行,落锤应做到平稳,夯位要准确,基坑(槽)边坡应适当放缓;分层夯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铺土厚度,试夯时的层数,不宜小于二层
夯成橡皮土
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或粉质粘土等原状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压或辗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面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夯实填土时பைடு நூலகம்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进行回填
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治理方法:可用干石灰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翻松、凉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强夯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达不到下沉量控制指标(强夯最后二次下沉量超过规定下沉量指标)
爆渣块度过大(爆破后岩石块度过大,需二次爆破处理)
1.炮孔间距过大,临空面太少;抵抗线长度过长
2.炸药用量过小,破碎力量不够
3.采用集中药包爆破,使爆渣块度大小不匀,有的块度过大
按破碎块度要求设计布置炮孔,选取适当临空面和抵抗线长度;炸药用量按计算和通过试爆确定;尽可能采用延长药包,多布孔,少装药
起爆(岩石爆破或建筑拆除爆破超过要求爆破界线)
1.强夯后未整平,未经低能夯拍实一遍
2.被机械行驶扰动
3.强夯时冻土层未清理掉,天暖融化形成松土
强夯完成应填平凹坑,用落距6m、低能量夯锤满夯一遍,使表层土密实;强夯处避免重型机械扰动;冬期强夯应将冻土融化或清除后再强夯
4.灰土挤密桩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缩孔或塌孔
(夯打时造成缩颈或堵塞)
1.地基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回填前,将基坑中的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
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进行回填
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治理方法:可用干石灰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翻松、凉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处理方法:若散水坡面层已经裂缝破坏,应视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碎,填塞灰土或碎石粘土混合物夯实,再重作面层
房心回填土沉陷(室内回填土局部或大部下沉,造成面层空鼓、开裂或塌陷)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
2.填土未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2.未作最后一遍整平夯实工作
最后一遍夯打应用浓浆拌三合土,夯打密实,并注意标高,待灰浆收干后,铺薄层砂子或煤屑再整平夯实
2.重锤夯实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夯击不密实(地基经重锤夯实后,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
2.未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3.重锤落距忽高忽低,未按规定进行
4.分层夯实时,土的虚铺厚度过大,或夯击能量不够,未达到有效影响深度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由于水的影响,土体湿化,内聚力降低,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根据不同的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以下0.5m;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脚造成坡脚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开挖的施工顺序
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作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都作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填土出现橡皮土(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
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或粉质粘土等原状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压或辗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面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边坡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机械开挖,预留0。3m厚度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核,进行严格定位
处理方法:局部超挖,可用三七灰土夯补或浆砌块石填补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防止滑动;超挖范围较大,应适当改动坡顶线
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填土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示做好排水设施,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瞎炮(拒爆)
(通电或点火引爆炸后,不爆炸)
1.雷管、导火索、导爆索或炸药过期、受潮失效
2.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爆破,炸药包未作防水或防潮处理
3.炸药密度过大,爆炸的敏感度不够
4.电爆网路连接方法错误,漏接、连接不牢,接触电阻过大;导火索、导爆索、电爆线路损伤、折断或电线绝缘不好,产生接地、局部漏电、短路,引起爆体制作、装设不合要求
1.未按边线或拆除控制爆破方法布孔
2.一次用药量过大
在边线部位采取密孔法、护层法和拆除控制爆破方法进行布孔;采取较密布孔,较少装药,依次起爆,使爆裂面较规则的出现在预定设计位置上
地基加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1.灰浆碎砖三合土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松散不密实(灰浆碎砖三合土松散、有空隙)
1.碎砖粒径大小悬殊,夹有垃圾等杂物
3.房心处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适当选用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含水量在最佳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土层进行处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治理方法:同"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爆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2.未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3.对已成的孔未及时回填夯实
4.桩孔较密,一孔挨一孔夯打,受震造成相邻孔缩孔或坍孔
含水量过大可往孔内填干土粉或石灰粉,以吸去部分水分,或快速成孔浇灌或边成孔边下套管,或成孔后下套管;含水理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内土层,成孔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间隔进行;对已成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应当天回填夯实;为避免夯打造成缩颈堵塞,应打一孔,填一孔;当桩孔较密、土质松软,应采取间隔跳打夯实
强夯前,探明地质情况,对存在砂卵石夹层适当提高夯击能量,遇障碍物应清除掉;锤重、落距、夯击遍数、击数、间距等强夯参数,在强夯前应通过试夯、测试确定;两遍强夯间,应间隔一定时间,对粘土或冲积土一般为3周,地质条件良好无地下水的寺层,可只间隔1-2天
影响深度不够,可采用增加夯击遍数
表层松散不密实(强夯后表层土松散不密,裆浸水后产生下陷现象)
处理方法:已被水浸泡拢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
基坑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冲天炮
(爆破气体从炮孔中冲击)
1.使用堵塞材料不合适
2.炮孔堵塞长度不够,或密度不够,造成漏气
3.炮孔方向与临空面垂直方向形成旱地拔葱
堵塞材料应选用内摩擦力较大、易于密实、不漏气的材料,并保证有足够的堵塞长度,一般应大于抵抗线长的10-15%;堵塞时,要作到密实;炮孔方向应尽量与临空面平行,或与水平临空面成450角与垂直临空面成300角
处理方法: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挖方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1.基坑(槽)开挖较深,放坡不够
5.在爆孔装药或回填堵塞过程中,炸药与雷管分离而未被发现,起爆电流不足或电压不稳,网路计算有错误,每组支线的电阻不平衡,其中某一支路未达到起爆所需的最小起爆电流,在同一网路中采用了不同厂、不同批、不同品种的雷管
6.炮孔穿过很湿的岩层或岩石内部有较大裂缝,药包和雷管受潮或引爆后漏气
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和炸药使用前要进行认真检查,过期、受潮的应作过废处理;在水中和潮湿环境中爆破,使用耐水雷管和炸药,或用防水材料包扎炸药,避免浸水、受潮;炸药密度控制在最优密度范围内,不使其过于密实;严格检查爆破网路敷设质量,逐段检测网路电阻是否与计算符合,是否平衡,网路是否完好,有无漏电,如有异常,及时排除;雷管和炸药包要适当保护,防止导线损伤、折断;在炮孔装药和回填堵塞中,细致操作,防止损伤线脚,电爆网路和使雷管与炸药分离,并加强检查;爆破前应检查爆破电流和电压,不合要求及时处理;同时避免使用不同厂、不同批、不同品种的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在同一网路中;炮孔穿过很湿岩层或较大裂隙,要作防水和防漏气处理
1.土质不匀,下部存在砂卵石夹层,部夯击能被吸收
2.遇地下障碍物孤石或不成片的砂砾石
3.选用锤重、落距或夯击遍数、,击数不够,夯击能过小;或选用夯击能过大,地基上产生流动、隆起量增大,造成土体破坏,下部没有压密
4.夯击点过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
5.两遍之间间隔时间不够,或未间隔,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未消散,影响夯实强度的提高
1.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和粉沙土中强夯,产生液化流动
2.地下水们过高或地基土含水量过大;强夯时产生侧向挤出现象
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含水量过大的土层上强夯,宜铺0。5—2.0m厚的砂石,才进行强夯;适当降低夯击能量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后最强夯
影响深度不够
(强夯后,实际加固深度局部或大部分未达到要求的影响深度,加固后地基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质量通病及防治
1.土方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
1.场地平整填土未分层回填压(夯)实,土的密实度很差,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
2.场地周围未作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3.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
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辗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按要求作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土堤;地下水位水位以下挖土,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入较低洼处排走,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2.灰浆不够,浓度不够或浆水离析
3.未按分层厚度铺设,超过夯实机具的有效影响深度
碎砖粒径控制在2-6cm,要求不夹有草根、贝壳等有机杂物,生石灰消化或熟石灰膏使用,保持一定浓度;在槽壁上标出每层铺设厚度,按要求铺设分层夯打,如太干,应补浇灰浆,随浇随打,至密实为止
表面不平整(表面疏松不平整)
1.拌合不均匀,浇浆不足
夯实时使土保持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土太干应适当洒水;太湿掺加干土、碎砖或生石灰等吸水材料;夯打次序严格按规范规定顺序进行;落距按规定执行,落锤应做到平稳,夯位要准确,基坑(槽)边坡应适当放缓;分层夯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铺土厚度,试夯时的层数,不宜小于二层
夯成橡皮土
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或粉质粘土等原状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压或辗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面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夯实填土时பைடு நூலகம்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进行回填
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治理方法:可用干石灰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翻松、凉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强夯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达不到下沉量控制指标(强夯最后二次下沉量超过规定下沉量指标)
爆渣块度过大(爆破后岩石块度过大,需二次爆破处理)
1.炮孔间距过大,临空面太少;抵抗线长度过长
2.炸药用量过小,破碎力量不够
3.采用集中药包爆破,使爆渣块度大小不匀,有的块度过大
按破碎块度要求设计布置炮孔,选取适当临空面和抵抗线长度;炸药用量按计算和通过试爆确定;尽可能采用延长药包,多布孔,少装药
起爆(岩石爆破或建筑拆除爆破超过要求爆破界线)
1.强夯后未整平,未经低能夯拍实一遍
2.被机械行驶扰动
3.强夯时冻土层未清理掉,天暖融化形成松土
强夯完成应填平凹坑,用落距6m、低能量夯锤满夯一遍,使表层土密实;强夯处避免重型机械扰动;冬期强夯应将冻土融化或清除后再强夯
4.灰土挤密桩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缩孔或塌孔
(夯打时造成缩颈或堵塞)
1.地基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回填前,将基坑中的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
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进行回填
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治理方法:可用干石灰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翻松、凉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处理方法:若散水坡面层已经裂缝破坏,应视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碎,填塞灰土或碎石粘土混合物夯实,再重作面层
房心回填土沉陷(室内回填土局部或大部下沉,造成面层空鼓、开裂或塌陷)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
2.填土未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2.未作最后一遍整平夯实工作
最后一遍夯打应用浓浆拌三合土,夯打密实,并注意标高,待灰浆收干后,铺薄层砂子或煤屑再整平夯实
2.重锤夯实
名称、现象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夯击不密实(地基经重锤夯实后,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
2.未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3.重锤落距忽高忽低,未按规定进行
4.分层夯实时,土的虚铺厚度过大,或夯击能量不够,未达到有效影响深度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由于水的影响,土体湿化,内聚力降低,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根据不同的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以下0.5m;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脚造成坡脚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开挖的施工顺序
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作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都作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填土出现橡皮土(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
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或粉质粘土等原状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压或辗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面软塑状态的橡皮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