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哮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3页/共71页
第64页/共71页
病案分析
杨某,男,20岁,工人。经常发作 性喉间哮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 最近哮喘又作,喘息抬肩,喉中 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粘稠, 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 心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 烂,舌苔薄白,脉象细数。
第65页/共71页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第一步:明确哮喘的诊断。 根据患者经常发作性喉间哮鸣气喘,不能平卧,诊断 为哮证无疑。
3、证治分类 (发 作期):冷 哮
症状: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 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 阻,壅塞气 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 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 从寒化为饮。
第39页/共71页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 内无郁热。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 阳气不得宣达。
第66页/共71页
结语
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痰为夙根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第67页/共71页
第68页/共71页
第69页/共71页
谢谢
第70页/共71页
咳痰清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
渴——阴虚阳盛。 或咽干口渴,烦热——病久气
阴不足,阴虚生热。 口唇、爪甲青紫——痰气瘀阻。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
细或细数。——气阳或气阴不足之 征,或气虚血瘀之象。
第55页/共71页
病机: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脾、肾之别
第35页/共71页
3、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时(邪实)—攻邪—祛痰 利气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第36页/共71页
平时(正虚)—扶正 —阴虚—滋养 —辨其阴阳
— 阳虚—温补 —区别脏腑—补肺 —健脾 —益肾
第37页/共71页
第38页/共71页
血常规:WBC总数、 血清IgE 肺功能: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第32页/共71页
第33页/共71页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第34页/共71页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 属发作期或是缓解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
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
第18页/共71页
第19页/共71页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第20页/共71页
第21页/共71页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第22页/共71页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
而不是12月11日。
世界哮喘日的宗旨是:使人们意识 到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宣传已经取得的科技进步,并促使 公众和有关当局参与实施有效的管 理方法。
第6页/共71页
哮喘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 没有根治办法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 以儿童多发。据卫生部门公布的统 计数字,目前全球哮喘病患者总数 已超过1.5亿人, 而且患病率呈 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有10多万 人死于这种疾病。这种疾病在工业 化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其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等国的发病率高达10%至3 0%。
第48页/共71页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 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第49页/共71页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 阻气道,肺气不降。
第50页/共71页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 难出,或白色泡沫不爽—痰浊 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 耳发痒,喷嚏,鼻 塞,流涕, 迅即发作—风邪引触,善行数 变。
第4页/共71页
1998年12月11日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 届世界哮喘会议的开幕日上, 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 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 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 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 日。
第5页/共71页
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 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 日改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
脑转耳鸣,腰膝腿软,不耐劳累—— 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
心慌——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
质胖,脉沉细——阳虚外寒。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数——阴虚则生内热。
第62页/共71页
病机: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津液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第46页/共71页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 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 相兼—热蒸液为痰,痰热胶结于 肺。
第47页/共71页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
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第7页/共71页
哮喘病目前已成为中国的第 二大呼吸道疾病,其中儿童 和老年人的发病率为2%至 3%。为了有效地防治这种 疾病,中国已在50个城市 建立了100多个“哮喘俱 乐部”和“哮喘之家”。
第8页/共71页
第9页/共71页
死于哮喘
第10页/共71页
第11页/共71页
第12页/共71页
第27页/共71页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甚则面色苍白,唇 甲青紫,数分钟、数小时后缓 解。
平时一如常人;病久正气亏虚, 常有哮鸣,甚至大发作持续难 平,出现喘脱。
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等。
家族中有哮病史。 第28页/共71页
第29页/共71页
2、病证鉴别
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浊之征。
第51页/共71页
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 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第52页/共71页
第53页/共71页
症状:发作频虚繁—哮—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肺 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 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第54页/共71页
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 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第23页/共71页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 —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 —痰热——热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第24页/共71页
第58页/共71页
病机: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 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第59页/共71页
第60页/共71页
肺肾两虚
症状:短气息促,动则益甚, 吸气不利——久病肾虚,摄 纳 失常,气不归元。 咯痰质粘起沫——肾虚水 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第61页/共71页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第40页/共71页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 失宣。
第41页/共71页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第42页/共71页
第43页/共71页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 上逆,阻塞气道。
第56页/共71页
证治分类 (缓解期)
肺脾气虚
症状:喉中时有轻度痰鸣——痰 饮伏肺,气道不利。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 白——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 津,痰饮内蕴。
第57页/共71页
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气候变 化诱发——卫气虚弱,卫阳不 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 倦怠无力气短——中气不足。 食少便溏——脾虚健运无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脾 气虚之征。
第44页/共71页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 白——热蒸液为痰,痰热胶结
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
盛。
第45页/共71页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半夏汤加减。
中医内科哮
会计学
1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
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 喘息不能平卧
第1页/共71页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第2页/共71页
第3页/共71页
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世界哮喘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一个 纪念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病 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 防治和管理。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 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 肺脾肾脏气虚弱, 因虚生痰,因痰发病,愈发愈 虚。
第25页/共71页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第26页/共71页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 发病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
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
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息言, 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第30页/共71页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
缓解;支饮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 限不清。
第31页/共71页
3、相关检查
《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 气息言”
第14页/共71页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
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
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第15页/共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
第二步:分清患者是缓解期还是发作期哮证。 根据患者喘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胸闷、 心悸等症,当属哮喘发作期。
第三步:分清患者属寒哮还是热哮。 根据患者入夏即发,痰黄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 饮,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白,脉象细数等症, 有热象表现,故属热哮。
第四步:确立治疗。 辨证属热哮,痰热郁肺,治疗应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方可定喘汤加减。
3、历史源流
《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 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 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第13页/共71页
《诸病源候论》《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上气、 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 攻邪气为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