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某某某某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某某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 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 推
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 推动某某某某思想深入人
心 D.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
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 曾国藩——蔡元培——孙某
某 B. 孙某某——康有为——曾国藩C. 康有为——孙某某——曾国
藩 D. 蔡元培——孙某某——曾国藩
3.《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 《天演论》出版
C. 《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 《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4.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某某思想的传播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 非理性的
B. 完全错误
的 C. 片面
的 D. 中肯的
6.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
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B. 提倡某某、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 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 儒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7.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 某某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旗帜
C.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
想对人们的束缚
8.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某某和科学
9.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
”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
A. 各有特色
B. 扬中抑
西 C. 扬西抑
中 D. 无法相通
10.“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某某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某某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 林则徐
B. 曾国
藩 C. 康有
为 D. 陈独秀
11.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B. 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
发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
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
”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
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
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13.1929年5月4日,国民党某某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
观 C. 实业救国
论 D. 某某和科学思想
14.“某某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
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5.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 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
型 B. 着重
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 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 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X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
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实不相涉者也。
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
……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是在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拥护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18.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X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从材料“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某某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判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历史功绩是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 A。
B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某某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某某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
2.【答案】D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符合“变革人心”;辛亥革命主X改革政治制度,符合“改变政令”;洋务运动主X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明,符合“有形物质”。
故选D项。
【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
3.【答案】A
【解析】【分析】BD分别为近代维新派严复、梁启超所著,宣传维新变法,而非马克思主义;C不对,新文化运功初期宣传的是西方某某、科学思想;A符合题意,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点在2011年、某某、某某高考中做了考查,2010年某某单科也有考查,亦属高频考点,备考时要关注: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方式;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答案】C
【解析】【分析】欧州启蒙运动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未引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②。
5.【答案】D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希望用某某科学挽救中国,具有爱国性质。
但其局限性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因此材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评论是客观的。
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陈独秀把中西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两者“绝对是两样”“断断不能相容”,这就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A项错误,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分析】“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说明AD正确;“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说明B正确;C表述不正确,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说明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材料中无从体现这一点,因此选C。
【点评】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1.性质:资产阶级某某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某某,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评价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某某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某某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某某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4.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8.【答案】D
【解析】【分析】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某某与科学,故选D。
A项是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B项是在严复的《天演论》中提出来的;C项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中提出来的。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扬某某与科学。
先进的知识法分子希望通过思想的解放,能够取得西方国家所未获得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造中国的旧社会。
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某某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某某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9.【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李大钊的整段话来看,他指出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更多的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缺陷。
很显然,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从材料“盖某某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认识变化是由认为社会主义应在发达国家建立,转变为物质文明不高,也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正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故选A。
十月革命就是在并不发达的国家成功的。
B项和社会主义的传播并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传播的,并非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是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共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因此D项错误。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对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迷茫中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在新成立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的胜利。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13.【答案】A
【解析】【分析】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某某思想的X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
五四运动显示了无产价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及和工人运动结合。
加上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某某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故答案为A。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2011年、某某、某某高考中做了考查,2010年某某单科也有考查,亦属高频考点,备考时要关注: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方式;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4.【答案】D
【解析】【分析】“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表明是在民国建立之后,“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是关键信息。
15.【答案】A
【解析】【分析】使用白话文教材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举措,说明新文化运动对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付诸实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封建道德”上;C选项不是使用白话文教材的影响;D选项说法错误,与新文化运动无关。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某某色彩;托古改制(答主X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2)核心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某某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某某、科学。
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原因: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解析】【分析】(1)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要从“批判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某某启蒙色彩、但是并没有彻底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也及其有限的”的角度概括即可,既要强调它的进步之处,也要强调它的明显的不足之处即可。
(2)首先一定要明确三次“突破”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所以核心思想就可以非常容易的概括为“中体西用”洋务思想、康梁的君主立宪思想、孙某某的某某某某思想、陈独秀的某某科学思想,本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一个考查。
“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指的是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解放中华民族,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相继失败的。
(3)首先必须明确材料三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的南方谈话,“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其实就是回答各自的意义即可,前者主要是突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后者主要是突出的南方谈话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的阶段。
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一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政治方面,前者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和国家是不独立的,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和国家是独立的。
再例如,领导阶级方面,前者的领导阶级力量是小的,并且还存在着阶级局限性,而后者是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以中国思想发展进程为主线,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潮流。
同时应兼顾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17.【答案】(1)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2)思想、某某、政治、科学技术几大领域。
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
某某:15世纪西欧的某某改革。
政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科技: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等。
(3)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4)某某和科学。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某某政治。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打出了西方的某某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联系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材料中的“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应当是指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本题要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2)“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指的是西方世界为争取某某科学而开展的斗争。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人开展的斗争具体表现在思想、某某、政治、科学技术几大领域,可联系教材所述重大历史事件举例说明。
(3)追求某某科学是资产阶级开展的斗争,因此材料中的“光明世界”应当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本题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回答。
(4)第一问可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第二问要联系教材所述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背景来回答。
第三问应当根据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来回答。
本大题考查近代追求某某科学而开展的斗争。
关于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背景和带来的影响,要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对于欧洲历史上的斗争要根据教材所述重大历史事件来回答。
18.【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某某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
(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X混乱。
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解析】【分析】第(1)题第一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里主要是封建儒家的伦理道德。
第二问由“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X极端之自由思想。
”可以判断出新道德的所指。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袁世凯复辟;思想上袁世凯樽空复古逆流;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某某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