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范文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
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 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情,导入新课
1.生说5遍奶牛,再说5遍牛奶。
师问:奶牛吃什么?
生答:奶牛吃草。
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
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
3. 带着任务读书: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了解本文故事情节。
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生完成“随堂练习”,师巡看,然后生读字音,生解释重点词语,师再个别强调。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随堂练习”上写作)
生1: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2: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
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出示示例)从“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不富裕、自食其力过得有尊严)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沉静安详。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沉静安详(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可以读出声音)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
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精明利落)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刨根究底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
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近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
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多角度分析主题: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下面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孤独是痛苦的。
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
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
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写“笔记本”上)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掌握“度”“宁”等字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地书写“履、欲、吾、罢”。
理解郑人买履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并能够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语言文字训练点:
字:
“履”字既是会认字又是会写字,比较难写,因此重点指导。
在课题理解时识记。
它是半包围结构,你怎么记住它?(上面是尸字头,里边左面是双人旁,右面是复习的复;履是鞋的意思,穿上鞋就能行走,所以是双人旁,走路要一步一步重复着走,所以要有重复的复)谁能组个词?(履历、履行、步履、削足适履、西装革履等)
“度”:本课中出现三次,读音不同意思不同,初读课文正音时课件出示:
1.先自度其足。
(duó)
2.乃曰:“吾忘持度!”(dù)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dù)
正音,并且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说意思。
1.量长短2.指量好的尺码3.尺码
“宁”(níng)宁静
(nìng)宁可
“遂、吾”的读音也可能出错,在出示句子时拼音,反复读。
“之”:出示带之的句子1.而置之而坐2. 至之市3. 而忘操之4. 反归取之5. 何不试之以足1.量好的尺码2.无意义3.量好的尺码4. 量好的尺码5. 鞋子
“坐、反”
投影全文,用红字标出坐和反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坐意思是座位,同座一样。
反是返回的意思,它同返的意思一样)
师: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这种通假字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
词:
“郑人买履”出示课题时理解意思,感悟全文后,理解其寓意。
语句:
而至之其坐。
(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等到去集市的时候却忘了拿)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反归取之(返回去取尺码)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宁可信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
”)
突破重难点:
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读,初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正音)---师读---学生再读----再请同学读---默读(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理解句意)----在汇报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着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读,突破难点。
背诵课文放在第二课时,学生经过朗读课文,理解寓意,已经对课文相当熟悉,自然能熟读成诵了。
突破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放在第二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学生思考:郑国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郑人可笑在哪里?生活中有没有象郑人这样的人呢?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理解寓意,老师总结出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掌握“度”“宁”“吾”等字在本课的读音、意思,能正确地书写“履”。
理解“郑人买履”词语的意思。
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感知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方法
1.指名背诵《滥竽充数》,说寓意。
2.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寓言故事的吗?
查字典、参考注释、请教别人等,教师强调:反复朗读、结合实际来理解课文。
二.初读正音感知内容
今天我们还用这些方法来一起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
1.请你读课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说:一个郑国人去买鞋)
你是从哪知道郑人买的是鞋呢?(“履”的意思是鞋子或我从课文下面的大意知道的)
你很会学习,参照注释,看大意理解课文都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2. 指导“履”字的写法
3.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打开书自由读这则寓言,要求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划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4.指名试读文,相机正音。
(“度”的读音、“吾”、“遂”、“宁”的读音可能会出错,生边读师边正音。
适时出示幻灯片,给易读错的字拼上拼音,相机出示句子请学生反复朗读。
)
5.听老师读课文
评价一下老师读得怎么样?
6.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课文
7.指名读文。
(给同学们多读的机会)
8.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什么?
9.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总结)
三.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运用我们前边总结的方法一字一句的弄懂内容,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
3.小组活动:把你读懂的讲给小组同学听,不懂的提出来一起讨论。
4.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讲一讲你们读懂的地方?其他组认真听,看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组员汇报,组内补充。
(汇报哪儿,就指导读哪)
老师相机指导
个别语句的意思。
“之”的不同意思
通假字:“坐反”
5.谁能连起来整体讲一讲寓言的大意。
6.用你的声音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吧。
四.作业
1.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2.把这则寓言读给家人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3.能够背诵课文。
4.感受古典文学之美,能阅读一些短小浅显的寓言。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能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理解
1.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下面请同学读一读课文。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谁能挑战他,不忙,先同桌讲讲,要合理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生动。
(同桌活动,互相补充。
)
4.指名讲故事,同学评价。
5.再反复请学生读文,读出味道。
6.配乐读文,出示古筝音乐。
二.联系生活探究寓意
1.郑国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学生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郑人可笑在哪里?
(课件出示郑人图片)
学生回答(不善于动脑筋,不能灵活办事情;不能随机应变;太死教条等)
3.生活中有没有象郑人这样的人吗?
学生举例(做题时生搬硬套;生活中不灵活等)
4.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一样。
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去研究;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等)
5.这则寓言用字不多,却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韩非子总结了这句话(课件出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就是说世间万物发生变化,事情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
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
6.让我们一起读这则寓言吧!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寓言故事,生动有趣,韵味十足。
让我们试着背诵这则寓言好吗?
学生试背,指名背、齐背、比赛背等多种形式背诵。
2.发《杞人忧天》及注释和译文,请学生根据所学理解大意。
(完不成课下与父母一起完成。
)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讲述这个故事。
3.和父母完成阅读
4.写写读郑人买履的感受。
(自己选择两题完成)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
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3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
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
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
“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
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
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
(齐读)
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
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
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者是如何评论这个楚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齐读)
3.确实他太糊涂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这个故事就讽刺了这类人,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练习二:写出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要变通)
近义:墨守成规
反义: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说课与反思
成都苏坡小学周丽莉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吕氏春秋》,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按照船上刻的记号在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
故事讽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的人,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让学生回顾什么是寓言?(蕴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再回忆学过的寓言和明白的道理,为课文学习奠基。
二、会读
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和容易读错的字。
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
三、会译
结合p57金钥匙,通过译文学习古文。
特别加入“专家组小老师”讲解环节,逐字逐句的翻译文章,并有要点提示,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目的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有质疑环节,巩固认识。
在本部分加强朗读指导,要带入自己的理解。
四、会悟
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这部分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课文和插图为载体,通过合理想象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于“刻舟”这一方法的使用和是否能“求剑”,因此更能体会要学会变通,能根据发展的状况随机应变。
课后反思:
完成这一课后,有些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同时我也就这堂课的完成情况做了反思:
首先,导入时的回顾与课文紧密联系,达到了预期目的,破题处理结合了单元主题——方法,十分鲜明。
其次,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我要求学生在容易读错的字下打记号,困惑的是对于古文的停顿节奏是否该让学生做标注。
然后,在“会译”环节有“专家组小老师”讲解,这是提前告知每个学生做到精预习,结合平时表现,率先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的。
目的在于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限度激发潜能。
详细分析文意时有的过于详细,涉及到的许多知识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学生理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意即可,语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困难,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感悟,我想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最后在“会悟”环节激发学生想象力效果较好,通过对比更能了解方法达不到目的因为没有根据情况变通,因此更加利于体会寓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加入课堂练习环节两次,力图高效率巩固和加深理解,又能体现读写结合,突出要点。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在此再次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给我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如果反思中存在有误或不足的地方,希望领导们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4
一、引入:
学生演唱有关老师的歌曲《风儿,你不要吹》
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板书课题35 我的老师①
二、阅读感悟:
读第一小节,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这位历史老师之所以能让作者深深思念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围绕第一小节来学习课文。
(一)“刘老师”
1、虽然全文都是写他,第二、三小节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具体描写。
2、用不同的符号找出相应的语句。
(读读议议)
忠厚朴实的外貌
幽默自嘲的语言介绍自己。
特殊的肢体语言深深感染着学生
3、理解句子
教室里自然升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②
(二)“教”
刘老师教学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第5小节:出乎意料的细节描写有哪些?通过口试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刘老师关爱学生,会鼓励学生。
(三)“历史课”
第4小节:枯燥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更具有说服力来证明教得好的是什么?
课讲得好,文化底蕴很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完成填空)③
(四)“我们”
找描写“我们”反应的句子。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反应。
(间接描写,更衬托刘老师。
)
(五)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开头配了一个怎样的结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④
对老师充满深情的本文作者就是苏叔阳。
⑤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学了课文一位坚强,和蔼,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俨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在三十年后仍深深的思念着刘老师。
我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你认为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中真正的好老师会让你长久思念?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⑥
板书设计:
刘老师:忠厚幽默坚强
教:关爱学生善于鼓励
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历史课:文化底蕴深厚爱国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⑵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⑵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德育目标:
⑴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⑵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
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
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