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抗击疫情的历史中汲取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抗击疫情的历史中汲取智慧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流行,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从一些重要历史关头看,瘟疫流行对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同样的,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可以称为是一场磨难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又如何从抗击疫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所言:“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给了我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论断,对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古语云:“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经历过的磨难中,特别是从历史上抗击疫病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上,常常将这种大规模暴发的疾病称为“瘟疫”,包括鼠疫、霍乱、天花等。

人类与这种瘟疫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些瘟疫的流行也曾影响朝代的兴亡,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


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战栗。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瘟疫大暴发,加之战乱,人口骤减,由6000多万减少到1500万以下。

唐宋时期,瘟疫的记载不绝于志书,往往出现如“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大疫”“江南频年多疾疫”等表述。

明末清初有一次大规模的瘟疫流行,导致数千万人死亡。

《明史》记载,从万历年间开始,传染病疫情出现了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烈度逐渐提高的趋势。

在中国历史封建王朝,各朝代行政体系并不健全,但是撑得比较久的几个封建王朝,都意识到控制疫情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疫情爆发,政府都不敢马虎。

但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及时部署有效的控制方案,瘟疫就会反过来加速王朝的崩溃。

北宋时期,168年中至少有59年发生过疫灾。

一出现疫情,政府通常都会选派各地最好的医生赴疫区救助,药费由朝廷无偿埋单。

如太宗淳化三年(992年)5月,京城汴京发生疾疫,朝廷命太医局选了十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到疫区救人。

中央如此重视,地方官员自然也不敢怠慢。

明清两代前期和中叶,统治者对瘟疫的重视与宋代并无出入,明代官员甚至为了要不要用祈祷和巫术来治灾吵得不可开交。

碍于医学条件,各地都因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疫情仍能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清光绪21年(1895年)后,爆发了京师直隶大疫、l902年黑龙江瑷珲霍乱流行、1910年东北鼠疫三场大瘟疫。

清政府一开始设立了四处临时官医局应对瘟疫,抠门的慈禧出了一万两银子赈灾,其他均来自社会的捐助。

但当时的政府无行政效力可言,与笼罩在头上的瘟疫和各地暴乱抗争几年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于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而如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肺炎疫情,党中央立刻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

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可谓手段尽出:从大喇叭方言广播到无人机空中巡查,从社区封闭式管理到交通工具设隔离区,从口罩预约购买,到暂停限号、严厉打击犯罪等,在确保尽可能阻断疫情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大军中。

各地区在疫情发生后,企业集团们纷纷捐助急需物资支援抗击疫情,华润集团紧急调配物资,保障全国尤其是抗击疫情重点区域民生物资供给;格力电器积极开展爱心行动;海尔旗下生态品牌“盈康一生”迅速行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支援湖北省部分生活必需品。

从磨难中奋起的启示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历史进步的前提
是善于化危机为机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战胜疫情、从磨难中奋起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第一,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形势,辩证看待问题。

正确判断形势,深刻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

第二,我们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

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道路曲折是有必然性的,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三,尊重自然,尊重规律。

过去的瘟疫一般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是自然因素,像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等。

另外一个是社会因素,包括战争、饥荒等。

但是,我们发现这次疫情不属于传统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钟南山院士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具体是哪种野生动物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怎么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键问题。

第四,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依靠群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每一次战胜磨难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党员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一定能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困难激发斗志,挑战砥砺精神。

伟大斗争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我们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历经
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其中威力无比的伟大精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历史上防疫斗争的经验启示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精神,增强战胜磨难的决心和信心。

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魄,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

这一次抗击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坚持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团结一心,不辞辛劳,守望相助,真诚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形成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是夺取抗击疫情胜利的强大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击疫情终将会取得胜利,大地会归于平静和日常。

我们不希望灾难的降临,但是灾难的出现却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审视和思考。

文明的薪火相传,要看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能否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
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青年人越是在国家社会危难时,越是要撑起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全民战斗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拿出勇气,尤其是我们青年人,更应该众志成城,不惧艰险,战胜困难,更应该学会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来帮助国家富强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