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
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
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
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
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
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
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
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
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
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
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
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
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
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
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1.2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
1.2.1近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的城市形态由“内城外郭,城方郭圆”的封闭形态逐渐演变为“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