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蛋白4和黏蛋白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黏蛋白4和黏蛋白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4(MUC4)和黏蛋白2(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7例胃癌标本中MUC4和MUC2的表达。

结果:87例胃癌中83例(95.4%)表达MUC4蛋白,71例(81.6%)表达MUC2蛋白。

MUC4与MUC2的阳性表达均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明显相关(P<0.05),且MUC4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MUC4与MUC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但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MUC4与MUC2可能是反映胃癌不同组织学类型、浸润和转移的较好指标。

【关键词】胃癌;黏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黏蛋白(MUC)在肿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MUC2是一种分泌型黏蛋白,其基因是1989年由美国学者Gum等从小肠cDNA文库中克隆[1]、编码的黏蛋白,由杯状细胞分泌,构成黏液的主要成分,对黏膜上皮起保护和润滑作用。

MUC4是一种跨膜型黏蛋白,其基因从人支气管cDNA 文库中分离出来,MUC4可能与生长因子受体的C-erb家族的成员相互作用,调节上皮细胞生长[2]。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4和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胃癌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选取湘雅医院2000年1月~2004年3月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87例,男55例,女32例,年龄29~79岁,平均(50.56±9.93)岁。

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以显微镜观察为准,其中高~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32例,黏液腺癌20例,印戒细胞癌11例;有淋巴结转移68例,无淋巴结转移19例;浸润到黏膜及黏膜下层4例,肌层24例,全层59例。

另取26例胃癌断端(距癌组织>5 cm)作为对照(经HE染色镜检证实无癌组织及癌前病变)。

1.2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切片经常规脱蜡、水化后,用3%过氧化氢灭活内源性氧化酶,微波抗原修复后,余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以PBS 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兔抗人MUC4多克隆抗体、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鼠抗人MUC2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MUC4抗体稀释浓度均为1∶100;MUC2抗体稀释浓度为1∶50。

1.3 结果判断:染色强度记分:无色计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再以阳性细胞数占肿瘤细胞总数的百分比来记分:当阳性细胞数小于总数的5%时计为0分,5%~25%为1分,26%~50%为2分,大于50%为3分。

染色强度得分与阳性细胞数得分相乘,0分计为阴性“-”,1~3分计为弱阳性“+”,4~5分计为中度阳性“++”,大于或等于6分计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MUC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MUC4在断端胃黏膜上皮中有表达,阳性率为61.5%(16/26)。

而在胃癌组织中,MUC4染色明显增强,呈弥漫性胞质着色(见图1),在87例标本中,MUC4阳性率为95.4%(83/87),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MUC4的表达与组织分化、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0.05),但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见表1)。

2.2 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MUC2在断端胃黏膜上皮表达阴性,但胃癌组织中,MUC2呈弥漫性胞质着色(见图2),MUC2阳性表达率为81.6%(71/87),MUC2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P<0.05)(见表1),但MUC2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2.3 MUC4与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MUC2表达阳性组中,MUC4
阳性表达率为98.6%(70/71),MUC2表达阴性组中,MUC4阴性表达率为18.8%(3/16),两者呈正相关(P<0.01)(见表2)。

3 讨论
MUC黏蛋白是由胃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多种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类高分子量(>200 kD)高糖基化蛋白质,由各自相应的黏蛋白基因(MUC gene)编码产生。

到目前为止,已有18 种黏蛋白基因被鉴定[3],它们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其中MUC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15.5,MUC4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q29。

MUC2作为一种分泌型黏蛋白,其结构特点与人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on willebrand factor,vWF)相似,而人vWF因子与基质胶原结合,促进炎症时炎症细胞的游出与迁移。

因此,在组织发生肿瘤病变时,MUC2也可能通过与基质胶原结合,参与肿瘤细胞的迁移与扩散[4]。

本组实验结果发现,在胃癌组织中MUC2呈弥漫性胞质着色,其表达上调(81.6%),且MUC2的表达越高,分化程度越低,尤以在黏液腺癌中表达最高(100%),Pinto-de-Sousa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MUC2 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在黏液腺癌中全部为强阳性染色,所以他们认为MUC2可以作为黏液腺癌的标记物。

Sternberg等[6]研究发现MUC2是影响瘤细胞浸润与转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本研究发现MUC2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本实验早期胃癌样本量少的缘故。

跨膜黏蛋白的结构特点是从氨基末端依次为黏蛋白样结构(串联重复序列),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域(Epiderminal growth factor,EGF),N-糖基化区域,第二个EGF 样区域,疏水的跨膜段,及胞浆内的羧基末端。

MUC4包含2个细胞外的EGF相似区,可能与生长因子受体的C-erb家族的成员相互作用,调节上皮细胞生长,研究认为[7]MUC4在肿瘤组织中过表达时,可以与cErbB2结合,激活cErbB2信号途径,具有抗细胞黏附和抑制免疫识别功能,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胃癌组织中,MUC4基因表达上调(95.4%),呈弥漫性胞质着色。

MUC4的表达越高,胃癌分化程度越低,在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MUC4的阳性率高达100%,且与浸润和转移有关,与Choudhury等[8]的研究结果相近。

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MUC2表达阳性组中,MUC4阳性表达率为
98.6%(70/71),两者呈正相关(P<0.01),并且二者均与TGF-βRⅡ的低表达有关[9,10],一方面,胃癌细胞和组织内基质细胞分泌的TGF-β对TGF-βRⅡ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但作用于TGF-βRⅡ功能完好的间质细胞,诱导血管形成,促进瘤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结合,促进胃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11]。

另一方面,基质细胞分泌的TGF-β通过旁分泌机制还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12],导致胃癌细胞增殖,分泌大量的MUC2和MUC4,分别通过与基质胶原和cErbB2结合,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联合检测MUC2和MUC4在胃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肿瘤的组织分型、浸润和转移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