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综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2、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源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化下移现象)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形成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为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
3、结果:道、儒、墨、法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中国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③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总体概述: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
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形成||,朱熹集大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
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出现形成时期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2.过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并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主要代表及其思想主张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
类(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①政治(哲学)思想核心:“仁”、“礼”、中庸之道
A“礼”:礼的含义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
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的内容: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和敬畏||,贵贱有序
亲亲:对亲人、朋友的爱
a、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
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礼的实践(怎么实现||,恢复周礼)b、正名:规范每个人的名分和各自的责任
“正名”便是“纠正名分”||,为什么需要纠正名分?因为当时很多人不按名分办事||,天子观赏的舞
蹈||,大夫却私自在自家的庭院里表演||,天子祭祀时演唱的诗||,大夫们祭祀时私自演唱||,这类事
层出不穷||。
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将“正名”视为
“为政”的首要工作||。
对礼的评价:a、“礼”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对中华民族
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b、孔子主张推崇、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
制度||,代表了奴隶主贵族利益||,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过渡语:孔子经过反思认为||,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要强化礼乐制度对人偿的制约||,还是要重视人的内在条件||,即人对礼乐尊崇的自学意识||,就必须在思想上树立爱人类、爱创优质服务的观念||,也就是“仁”的观念||。
B、“仁”a仁的含义::仁即爱人||,人们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孔子所说的的“爱人”
||,就是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亲属||,还要爱这以外的其他人||,但是孔子所主张
的爱是有差别的爱||,最爱有血缘关系的人||,后朋友||,再后其他人)
b实现仁的方法:推行“忠恕之道”||,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
忠:从积极方面看:就是要“与人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自己能做到的也要帮助别人做到
恕:从消极方面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也不
要强加给别人||。
C评价: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孔子主张仁爱有差别、等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中庸之道:含义:“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就是折中
中庸的做法: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和而不同
评价:中庸之道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稳定||,化解矛盾与冲突||,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世界和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5、意义
(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护人民
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
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
②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
A、主要主张: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史料1: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性恶》
●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吸收法家思想
史料2:……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吸收道家思想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附:法家:韩非:思想主张
①主张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
权的需要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
变革的需要
评价: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西汉所面临的问题)
①匈奴为患||,边境不宁||。
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④汉武帝时||,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秦朝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3)董仲舒改造儒学;
(4)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内容: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
的统一||。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有利于加强君权||。
||。
”、
③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省役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问题||。
(3)新儒学的特点:
A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C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4)实质:借助上天的神权来加仑地上的皇权||,借思想的一统巩固政治上的一统||,是一种思想上的专制||。
新儒学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影响(评价)
①积极:A有利于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对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C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
②消极:A儒学独尊||,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B“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带有阶级局
限性;
C新儒学中封建神学色彩浓厚||。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举孝廉)||。
儒学得以大兴||。
③教育: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建立的影响在课本中)
a.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教科书||,设立“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c.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主要原因?
A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B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思想主张根本
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C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D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附: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课本)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2、科举制度:
(1)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2)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C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过渡语: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之后||,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地位一直未动摇过||。
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新的内容||,形成宋明理学||。
(三)儒学的转型与成熟时期——宋明理学
1、含义:北宋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使儒学完成了更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为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③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3.主要思想主张:
①朱熹提出“理气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的核心思想)||。
宇宙观
a.“二程”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朱熹提出“理气论”||,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气||。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价值观(“理”
的社会体现是儒家道德伦理||,个人体现是人性)||。
a.“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从善||。
(即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
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
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a.“二程”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即万物的本原)||。
“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
b.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不是求科学之真)||。
所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理”的本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5、朱熹及其理学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对世界思想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对理学评价: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崭新的阶段;理学重建了儒家信仰||,巩固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理学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导致儒学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②积极: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要点归纳: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过渡语】: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而经济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些都冲击了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宋明理学||,李贽等思想家||,在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同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儒家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明朝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自称“异端”)
(1)代表作:《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①挑战传统儒学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反对封建纲常礼教;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④提倡男女平等
(3)评价
①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三位进步思想家共同的生活背景:
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根源);
③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④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主要代表人物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①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②思想主张: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评价:A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其经济主张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
思想上的反映||。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①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②思想主张:
A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B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C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重视对社会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D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评价: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思想主张:
A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C哲学思想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