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推销员之死》与《飞蛾之死》看小角色对生命的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推销员之死》与《飞蛾之死》看小角色对生命的态度
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像大人物那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是为了谋生和寻找自我价值而面临无尽琐事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中的一个,因此他命运的悲剧性让人深思。

《飞蛾之死》中那个为了能将弱小的生命再多维持一刻作最后挣扎,但最终无法与死神的力量抗衡的飞蛾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也同样发人深省。

两者虽不为同类,可是他们最终的命运却极为相似,都在百般挣扎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但是,显然两个小角色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诠释却是截然不同的。

标签:《推销员之死》;《飞蛾之死》;小角色
一、引言
纵观文学作品中有关死亡主题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看到:它或表现英雄主义,或让人体会悲剧意味,有时显示爱的价值和意义,有时又向社会提出责难和控诉,它能体现超现实、超感官体验,也可以反映当代心灵景象(陈平辉,熊进萍1997)。

与多数作家对典型的死亡主题或悲剧中的主人公的描写有所不同,《推销员之死》和《飞蛾之死》刻画的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小角色,但二者对于生命和死亡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给读者带来的感悟也不尽相同。

二、关于《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以仅有五个人参加的威利·洛曼的葬礼中简短的悼词道出了威利·洛曼的一生,并点出了戏剧的主题——在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中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张祥和2001)。

“小人物也能像大人物一样累垮。

”(英若诚,1999:135)同样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也能像大人物那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威利正是为了谋生和寻找自我价值而面临无尽琐事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中的一个,因此他的悲剧在观众中造成了共鸣,发人深思。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最成功的一部话剧,轰动了美国剧坛,米勒也因此获得了纽约戏剧家评论奖和普利策奖。

评论家普遍认为该剧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包含深刻的社会意义,是戏剧史上难得的一部佳作(张耘1994)《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叫威利·洛曼(Willy Loman)。

Loman是英语low man的谐音,意思是“下层人”、“小人物”。

可见米勒在给主人公取名时绝不是偶然的,已经考虑到对传统悲剧主人公的规定的突破(张祥和2001),而不是像亚里斯多得在《诗学》第六章里对悲剧及悲剧主人公定义的那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用的是由各种雕饰来提高的语言,不同的雕饰用在不同的部分;方式是通过动作而不是通过叙述;引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此外,他还规定悲剧的主人公必须出身高贵,名声显赫,并指出分析一般戏剧作品必须考虑的动作(情节)、人物性格、思想、语言、表演(通过动作,不同过叙述)和歌唱(希腊悲剧有合唱队)六个要素(杨周翰等1979)。

正因为这不同,作者把悲剧人物平民化,把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部戏剧才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三、威利·洛曼走向死亡的原因探究
威利为公司当了三十四年推销员,他的前任老板曾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并给他优厚待遇。

可到了六十三岁时,新老板不念他曾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像“吃完橘子扔掉皮”那样考虑解雇他,因为他再也不能为公司带来巨大财富了。

比夫和哈比是威利宠爱的两个儿子。

比夫曾是体育明星,也曾梦想考上大学。

可已经三十四岁了还整天游手好闲。

曾因偷窃人狱,从没干成过什么事业。

小儿子哈比只注重物质享受,还常在工作中收受贿赂并喜欢大吹特吹自己的桃色事件。

威利自认为两个儿子很棒,可他们却都不成器。

更让他伤心的是两个儿子并不爱戴和尊重他,说他只是个“一毛钱可买一打”的平庸人。

晚年生活失去保障加上儿子不成才的双重打击致使威利走上了绝路,将这一悲剧推向了高潮。

他感慨说最后下场是你死了,会比活着还要值钱得多。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选择死亡来实现他最后的价值,可是大家对他用这种方法来为儿子们换取保险金也持否定态度。

威利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大家喜欢你就行了”。

(英若诚,1999:79)他一生就活在这样的幻想中,但最终也没能实现。

他生前没有得到孩子们的爱戴,死后也没有他的偶像大卫那样隆重的葬礼,让所有的客户都赶来为他致敬哀悼。

威利·洛曼的悲剧性并不在于他的自杀,而在于他为之追求一生的梦想的彻底破灭,以及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他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受人爱戴、儿子出人头地,可是最终都没能实现。

这个潦倒失败的小人物的死亡反映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从事最普通职业的威利想要实现当时美国人的最大梦想——“美国梦”。

任何文学作品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要了解作品和产生这一作品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之,文学作品旨在反映时代主流和道德、社会、精神对作家们的灵感的猛烈碰撞(Edwards Horton 1974)。

因此,人们在探究威利命运的时候必然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那时人们被一种信仰——“美国梦”所激励,即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努力上帝就会帮助你,就会有好房子,好汽车。

你的孩子就会前途无量。

虽然时过境迁,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理想主义和机遇仍然被看成是美国文明的主要动力。

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中,人们把这一观点作为最高信条。

威利坚信这一信条,但他的性格却并不适合他的职业。

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商界竞争中,只有适者才能得以生存,而威利没法做到,因为他根本没有冒险精神。

他甚至都不理解他哥哥本说过的话:“跟生人打架就得心黑手狠,要不你一辈子也甭打算活着从原始丛林里出来。

”(英若诚,1999;115)在内心深处他更向往田园式的生活。

威利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做法导致了两个儿子的沉沦,而孩子不争气又对他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他自己的风流韵事也破坏了他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

威利试图做个好父亲,可是他的价值观不仅值得怀疑而且还毁了他的孩子们。

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合实际的理想,对偶像的盲目崇拜,自身的性格缺点和一些错误想法、做法最终导致了威利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

当了一辈子推销员的威利其实真正要推销的商品就是他自己,然而可悲的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而
是在对虚无飘渺的理想的追求中结束一生。

四、关子《飞蛾之死》
弗吉妮娅·伍尔芙是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女性之一,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这方面的小说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1921)、《达罗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书。

此外,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自己房间》,1929)。

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女性应该争取自己权利的观点更使她成为上世纪女权运动的思想先锋。

在她的短篇创作《飞蛾之死》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一个了为了能将弱小的生命再多维持一刻作最后努力,但终究无法与死神力量抗衡的飞蛾的细腻的描写。

让读者在感叹自然力量强大而无法抗拒,看到飞蛾徒劳挣扎、无果而终而心生怜悯的同时,也不禁被它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所折服。

这是一只仅有一天生命的活在白天的飞蛾,它的生命领地仅限于窗棂的一格,但它在这一方小小的领地里用尽全力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它“弓着背,腆着肚子,身着华服因而行动不便,但它一举一动都小心翼翼,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

……飞蛾在大约第七次尝试飞上窗格顶部时从窗沿上滑下来,扑着翅膀,仰面朝天掉在窗台上……徒劳地蹬着腿。

”中午时分,当窗外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小小的灰色飞蛾仍然跟死神这强大的敌人作着最后的斗争。

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但它似乎并没有顾及飞蛾的存在,任由它一步步走近死亡。

当“我”再次注意到它并试图帮它站直身体的时候,它已经真切地体会到了死亡的来临。

虽然弱小的飞蛾最终不敌强大的死神,它的抗争却让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

它安静地死去,死得非常体面并且毫无怨言。

五、结尾
不论高低贵贱,生命和死亡人人都要经历和面临,而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小角色的生与死同样能体现出生命的深刻含义并牵动读者的心。

《推销员之死》和《飞蛾之死》都用通过小角色来言说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威利·洛曼曾经干着自己喜爱并小有成就的职业,但老来却发现一生的梦想无一实现,不禁怀疑起自身的价值,最终以自杀来换取大家最后的一点认可,可连这一做法也在他死后遭到众人否定;只有一天生命的小飞蛾为了维持它弱小的生命,在死亡到来前作了徒劳的挣·扎,但它却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并让读者在感叹死亡的力量强大不可抗拒的同时也感叹生命的力量同样坚不可摧。

飞蛾尚且知道捍卫生命,何况有思想的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