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渝北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哈尔滨各部门联合发出“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倡议书,倡导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坚决打好舌尖上的战“疫”。
小明和家人在饭店就餐,妈妈用自己的筷子给小明夹菜,小明理解妈妈的疼爱,但此时应该说:“”
A.妈妈,您不要给我夹菜了,我自己能夹,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再说,多不卫生啊!
B.妈妈,谢谢您。
但您自己吃吧,不要给我夹了。
C.妈妈,谢谢您。
但我们应响应号召,用公勺、公筷夹菜,这样更安全、更卫生,您说呢?
D.妈妈,我们要响应号召,不要用您的筷子给我夹菜了,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要”“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妈妈夹菜是好意,拒绝太直接,语言不委婉;
B.“但您自己吃吧,不要给我夹了。
”语气生硬,语言不够委婉;
D.“不要用您的筷子给我夹菜了,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拒绝太直接,语言不够委婉;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
殚精竭虑
....,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B.他写了一部描写农村现状的小说《空槐》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又接连写了几部农村题材的小说,竟然成了作家。
C.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于一体,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辉煌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藏,我们责无旁贷
....。
D.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
....,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使用恰当。
B项,一发不可收拾:指一件事情发展势头很猛,无法收手,不可阻挡。
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使用不恰当;C项,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使用
恰当;D项,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使用恰当。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②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③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唐代诗人李白曾在“疑是地上霜”的月色中遥思故乡亲人,而宋人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造了相同的意境,抒发了一样的乡愁。
【答案】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决眦入归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浩荡离愁白日斜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眦”“麾”“羌”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态度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坚持不懈地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地飞翔。
一条山路,尽管崎岖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抵达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人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
它可以使一个人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上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中淡然自如。
③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正确的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注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且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
他们
的人生态度常常是明朗、坚定、睿智、乐观的,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
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
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
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的色彩各异的花朵。
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生活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因此而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分哪几层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2.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
3.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
4.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态度的看法。
【答案】1.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
两层:正确的态度使人生的目标更坚定;不同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2.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3.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用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和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对比,使论证更有力量,说理更加透彻;比喻则使论证更加生动。
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
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从“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这句话可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就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从“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
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是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品质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作答时首先表态,然后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理解。
5.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关注“2022北京冬奥会”
(材料一)
“北京8分钟”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贯穿全场的“冰屏”机器人。
这24块透明又多彩的屏幕是怎么制作的呢?研发团队采用了透明的LED作为显示介质。
不仅因为LED亮度高,足以保证“冰屏”机器人在几万人的体育场中表演效果完美,还因为LED完全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
每块“冰屏”由两块屏幕组成,跨度长3米,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研发团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制作了结构非常精密的卡槽,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细致到可以用微米计算。
这项源自中国本土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其研发者骄傲地宣称:“目前‘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工艺世界上也仅此一家。
”而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机器人。
表演中,它们不仅需要做非常复杂又有艺术特点的动作——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边旋转,一边画出完美的弧形,完整地呈现出舞美创意,而且还需多台协调,最大的难题是运动姿态的多样性与演员表演、演出音乐、地面投影、场地灯光等的高度统一。
这不仅要求机器人看到更远、看得更清,同时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迅速调整。
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也是中国在技术领域中完成地又一次升级创新。
24个“冰屏”机器人展现了中国翻天覆地
的科技巨变,同时也展现了更加自信的中国力量
....!
(材料二)
两只活泼可爱、表演自如的“大熊猫队长”闪亮冬奥会舞台。
这两位主角与表演中出现的中国结、中国龙、长城、京剧演员、凤凰开屏等传统意象和文化元素共同彰显了中国这一大国的文化自信。
这两只2.35米高的熊猫木偶,采用了碳纤维等全新材质,整体重量仅有20斤。
在“大熊猫队长”的制作过程中,川北大木偶300多年的历史和独有的传统制作工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熊猫队长的身上传承着目前全世界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木偶艺术的精髓,流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有着浓浓的中国味道。
为了完全贴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道具内置数千个LED小灯,每一个都被固定在相应位置上,密布的丝线细得像纳鞋底的线,制作木偶就像姑娘绣花,一针一线都是功夫活。
另外,在熊猫木偶的外挂摄像头上加装云台,与内部演员所使用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双目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相结合,使熊猫木偶内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无差别观测到外面的环境。
突破传统、创新思维,制作团队攻克了传统
艺术融合高科技的难关,经历了反复修改、完善地磨练,克服了新问题接踵而至的考验,将“川北大木偶”与“中国大熊猫”完美结合呈现,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材料三)
2012—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亿元)-----投人强度(%)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双奥”场馆,又一次见证了奥林匹克历史性时刻: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1.概括(材料五)的主要内容。
2.(材料四)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
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冰屏”机器人在哪些方面展现了“中国力量”。
4.“大熊猫队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具体说明。
5.请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冰屏”机器人和“大熊猫队长”被成功制造的原因。
【答案】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
2.要素:中国书法“冬”字、滑雪运动中的人物形态和滑道、数字“2022”、奥运五环。
设计之妙: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点明举办时间。
③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3.示例:“中国力量”体现在:我国“冰屏”设计自主创新,技术世界领先;人工智能表演,完成技术
领域的又一次升级创新。
4.示例:“大熊猫队长”在历史悠久的大木偶的基础上运用了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
同时,“大熊猫队长”采用了碳纤维等全新材质,道具内置数千个LED小灯,都被密布的丝线固定在相应位置上。
加装的云台与双目增强现实智能眼镜配合完美。
“大熊猫队长”攻克了传统艺术融合高科技的难关,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
5.示例:从2012—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与提升;研发团队面对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不断创新。
【解析】
1.考查对材料的概括。
仔细阅读材料五的内容,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
将“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双奥’场馆,又一次见证了奥林匹克历史性时刻: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压缩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
2.此题是图文转换题。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的构成,然后再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幅图除了字母之外,还有“冬”“滑道和人物形态”“2022”“奥运五环”,要关注形态变化上的特点,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左边是申办地北京的拼音字母和英文Candidate City;下方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识;如舞姿般的“冬”字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标识彰显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3.考查对材料的信息的提取。
通读材料一,梳理脉络,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
找出关键句子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如: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贯穿全场的“冰屏”机器人。
还因为LED 完全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等句子,分析出我国“冰屏”设计自主创新,人工智能表演又一次升级创新等重要信息。
4.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能力。
通读材料二,根据题干要求提取要点,“这两只2.35米高的熊猫木偶,采用了碳纤维等全新材质,整体重量仅有20斤。
”“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道具内置数千个LED小灯,每一个都被固定在相应位置上,密布的丝线细得像纳鞋底的线。
”“在熊猫木偶的外挂摄像头上加装云台,与内部演员所使用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双目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相结合。
”概括提取即可。
5.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能力。
通读三则材料,根据题干要求提取要点,材料一二研发团队的迎难而上,突破传统、创新思维,制攻克了传统艺术融合高科技的难关,经历了反复修改、完善地磨练,克服了新问题接踵而至的考验,材料三显示2012—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与提升。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徽标,并对徽标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概括,用语要注意表达要简洁、准确,连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案内容,人后根据“冬”字的书
法效果揭示图案隐含的深意。
6.①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但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②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l,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
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
③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
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
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是为了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④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
例如,树木的生长。
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
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
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
⑤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
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1.下列对选文的说明对象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B.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C.生物学上的“鲁德维格定律”
D.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规律
2.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④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B.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
C.“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
D.“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一句中“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
B.虽然向日葵的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
C.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也是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界中的体现。
D.一株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年份的枝数,构成斐波那契数列,体现了“鲁德维格定律”。
【答案】1.B
2.C
3.D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确定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定要有整体意识。
要紧扣文章的主体,搞清各段的内容及段落之间的关系,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答案。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A文章不是讲“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B“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是文章说明的对象。
C文章并没有具体说明“生物学上的‘鲁德维格定律’”。
D.文章也没有说明“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规律”。
据此,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一句运用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说明了“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
据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对比分析能力。
本题作答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即可作答。
A项原文是“一些”植物,并不是所有的植物。
B原文说的是“往往”而这里是全部。
C“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表明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不是事实。
D正确。
据此,答案为D。
四、文言文阅读
7.古文阅读
晋王羲之,字逸少。
七岁即善书,每日不辍。
十二见前代《笔说》①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②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日用之。
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④,书便大进。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
”自言真胜钟繇⑥。
①《笔说》:论书法的书。
②秘:守住秘密。
③幼令:幼时的美好才华。
④期月:一整月。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⑥钟繇:三国时书法家。
1.与文中“入木三分”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是()
A.笔走龙蛇B.矫若惊龙C.力透纸背D.龙飞凤舞
2.依据上文内容,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七岁即善书,每日不辍”,可见王羲之有极高的书法天赋,并且勤奋刻苦。
B.“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表明年幼的王羲之十分顽皮淘气。
C.“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这句话表明母亲对王羲之很了解,温柔细致。
D.“羲之拜请:‘今日用之。
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这句话表明年幼的王羲之胸怀大志,上进心强。
【答案】1.C
2.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理解。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矫若惊龙”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有力,活泼舒展。
“入木三分”与“力透纸背”意思相近,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B项有误,“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的意思是:十二岁时,在他父亲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悄悄取出来读。
这表明年幼的王羲之十分好学,并不是顽皮淘气。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选自《书断》作者:张怀瓘年代:唐
参考译文: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
十二岁时,在他父亲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悄悄取出来读,被他父亲发现。
父亲问:“你为什么偷看我的秘籍?”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父亲见他年岁还小,恐怕他不能保守秘密,对他说:“待你长大成人,我教你书法。
”羲之俯身下拜,说:“爸爸,这本书法秘籍,现在就让孩儿一用吧。
等到成人再用它,那不是耽误了孩儿幼年才华的发展了吗?”父亲大喜,于是将秘籍交给羲之使用。
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见到这种情形,对太常王策说:“羲之这孩子一定是正在读用笔诀。
近些日子,我看他的书法,很有些老成大器。
”卫夫人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啊!”晋帝时,更换祭北郊文的祝板。
工匠们刻的字,王羲之书写的,笔锋入木三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