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心理咨询案例问答综合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问答题复习资料
案例问答题答题技巧:(1)共有8个问答小题,不能遗漏,不留空白,不会答也要编些内容。
(2)时间充足时详细作答,时间不够用仅答提纲也可。
(3)时间充足时答题内容多多益善。
目录
1、心理咨询方法 (1)
2、心理咨询理论 (12)
3、心理咨询技术 (23)
4、心理诊断 (25)
(1)基础知识 (25)
(2)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27)
(3)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27)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诊断 (29)
(5)神经症\人格障碍诊断 (29)
(6)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37)
5、健康心理与变态心理 (38)
一、心理咨询方法
1、探索潜意识的方法
(1)自由联想。
(2)解释。
(3)释梦。
(4)对阻抗的分析与释义。
(5)对移情的分析与解释。
(6)客体关系的心理治疗。
2、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论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属于生物成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成分,属于心理成分。
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属于社会成分,遵循道德原则。
3、行为疗法的界定
采取程序化的操作程序,帮助求助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
沃尔普把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4、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1)托尔漫: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之间,或者说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个中间变量就是有机的内部因素。
由此得出结论,行为并不仅仅由环境刺激所决定。
(2)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给出了如下公式,即R=f(S.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
这一模式不仅考虑了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关系,而且更考虑到,改变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或设置其他条件的作用。
(3)班都拉:他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内力驱动,也不是单纯地被环境所摆布。
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它们不但参与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可以参与人格的形成和保持。
5、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行为疗法又称之为“行为矫正法”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其理论基础:(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射;(3)模仿学习。
6、行为治疗的核心
“靶行为”是行为治疗的核心,靶行为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在治疗中仅注重靶行为发生的现实原因,并不注重靶行为的历史原因,行为治疗的步骤,并非首先制定行为目标,而是靶行为。
7、行为治疗的步骤
(1)“靶行为”的功能性分析;(2)“靶行为”严重程度的评定;(3)“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4)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5)检测干预计划,监控实施过程并
根据情况进行调整;(6)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7)如果“靶行为”复发,给予辅助性处理。
8、行为治疗的特点
(1)注重“靶行为”发生的情境(现实原因)不不注重靶行为的历史原因。
(2)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
(3)并非只以外显行为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因为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4)依据研究实验,从中引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5)用尽量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
(6)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
(7)依据求助者的问题和本人有关情况,采取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9、行为疗法的特点
(1)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10、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1)系统脱敏法;(2)模仿学习;(3)自我管理技术;(4)角色扮演;(5)自信心训练;(6)厌恶疗法;(7)强化法;(8)认知——行为疗法。
11、阳性强化法观点
行为是后天的习得,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
通过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可促使目标行为的产生。
12、阳性强化法的操作过程
(1)明确目标行为;(2)监控目标行为;(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4)实施强化;(5)追踪评估。
13、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
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14、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阳性强化法要改变的行为应该单一、具体,非常明确,保证强化物对该行为的强化。
如果有多个目标行为要改变,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不可同时开展。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的阳性强化,应该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
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过大,可能造成动机过强,或缺乏后期的强化;过小,无法达到刺激的强度,可能使阳性强化无效。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15、简述满灌疗法(冲击疗法)的原理。
答:满灌疗法即冲击疗法,其原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实验基础
基于下面的动物实验:当实验场所发出恐怖性声、光或电击刺激时,实验动物,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想逃离现场,如果没有出路,它只得被迫无奈地呆在现场里,承受极其痛苦的刺激。
当刺激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见动物的恐惧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
这一实验表明,放松、交互抑制似乎并不重要,只要持久地让被试者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究将自行耗尽。
(2)操作原理
冲击疗法是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哪怕是同情的眼光也不给一点),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即消退性抑制。
所以冲击疗法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16、冲击疗法概述
冲击疗法也称之为潢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通过精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唤起焦虑的刺激因素或情境之中,由于恐惧的结果不会出现,求助者的焦虑会迅速减轻。
此疗法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
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
17、冲击疗法的工作程序
(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2)签订治疗协议;(3)实施冲击治疗。
18、简述冲击疗法(满灌疗法)基本过程。
答:(1)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
可以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
(2)冲击疗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①筛选确定治疗对象。
冲击疗法是一朴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求助者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
必须排除不适于使用冲击疗法的求助者,以避免对求助者的身心造成损害。
②签订治疗协议。
仔细地向求助者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求助者在治疗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能隐瞒和淡化。
同时也告之疗效之迅速可能是其他任何心理治疗所不及的。
当求助者及其亲属经慎重考虑下定决心接受治疗之后,可签订治疗协议。
③治疗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刺激物。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再决定治疗的场地。
\
④实施冲击治疗。
求助者随咨询师进入治疗室,在指定位置坐下。
然后咨询师迅速、猛烈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物。
每次治疗时间应根据求助者应激反应的情况而定。
19、实施冲击疗法(满灌疗法)应当注意什么?
答:(1)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求助者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从伦理的角度来说,要让求助者对冲击疗法有足够的了解,理解这种用于减轻焦虑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焦虑。
(3)在冲击疗法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咨询师若有求必应则会一事无成。
治疗前的协议就是为了增加求助者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保证治疗进展顺利。
尽管如此,如果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治疗,或者是家属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治疗应立即停止。
咨询师切不可以协议为凭,一意孤行。
(4)治疗中求助者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
一是通气过度综合症,二是晕厥或休克。
2 20、现实冲击疗法与想像冲击疗法的区别:
现实冲击疗法是让求助者暴露在实际的恐惧刺激之中,想像冲击疗法是让求助者暴露在想
像的恐惧刺激之中。
21、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的区别
系统脱敏法依据“交互抑制”原理,把“危害”最小的刺激首先呈现;冲击疗法依据“消退
性抑制”原理,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22、系统脱敏法工作程序
(1)学习放松技术;(2)建构焦虑等级;(3)系统脱敏训练。
23、放松疗法工作程序
放松训练又称之为“松驰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
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
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
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其基本
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之改变。
放松疗法工作程序:(1)咨询师介绍放松疗法的原理;(2)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3)强
化求助者练习;(4)指导求助者用掌握的放松方
法,代替紧张焦虑。
24、系统脱敏法的原理
答: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即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
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刺激逐渐失去了引
起焦虑的作用。
25、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
答: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具体如下:
(1)学习放松技巧。
(2)建构焦虑等级。
(3)系统脱敏。
26、使用系统脱敏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在本案例中,使用系统脱敏法的注意事项有:
(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
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2)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像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变化。
(3)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
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4)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像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27、厌恶疗法概述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依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28、实施厌恶疗法应当注意什么?
答:(1)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厌恶疗法。
厌恶刺激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作为一种医疗措施,它又必须是无害的,起码是安全的。
所以厌恶疗法必须在严格控制下使用。
(2)如果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与咨询师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
(3)靶症状要单一而且具体。
(4)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但不是每种刺激都能立即产生厌恶体验的,时间要控制准确。
29、模仿法概述
模仿法又称之为示范法,依据班都拉社会学习(模仿学习)理论,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达到引起求助者从事相似行为的目的。
30、模仿法工作程序
(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2)设计示范行为(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31、模仿法有哪几种具体方式?
答: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种咨询治疗方法。
该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方式:
(1)生活示范。
(2)象征性的示范。
(3)角色扮演。
(4)参与示范。
(5)内隐示范。
32、生物反馈法概述\基本原理
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述,并传唤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33、生物反馈法工作程序
(1)治疗前准备;(2)诊室训练;(3)家庭训练。
34、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
(1)增强化:①正强化:给予正性强化物(即人所喜欢的刺激)。
②负强化:撤销惩罚物(即人厌恶刺激)。
备注:两者都可以用来鼓励求助者产生受欢迎的行为和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
(2)惩罚法:①方式:一是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二是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
两种方式都可以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
②种类:一是一般性惩罚包括给予批评、罚款、劳动改造等;二是特殊性惩罚包括束缚身体、隔离、厌恶疗法等。
(3)消退法: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消弱直到消失。
(4)代币管理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使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
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
35、建立新行为常用的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一旦求助者出现所期待的行为,立即给予正强化。
(2)行为渐隐技术:一旦求助者出现所期待的行为,就逐渐消退与行为相关的线索,再让求助者利用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
36、认知概述
(1)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2)认知活动流程:刺激物经感觉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然后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
(3)认知的观点:人的情绪、情感及动机和行为主要取决于认识活动;不良情绪和行为可以看成是不良认识和思维方式的结果;认知、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并互为因果,其中认知起主导作用;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4)认知的功能:①认知作为人类理性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②通过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就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5)认知心理咨询所有达到的目标:通过改变认知,最大限度地减少求助者的情绪问题和自我挫败行为,停止责备自己的他人,从而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还会继续犯错误的普通人,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需要进行信念重建。
(6)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37、认知行为疗法(或认知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答: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1)引导求助者作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的不足,体验到从前自我认识的问题,增加自觉性与活力,从而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为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2)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消除或减轻强迫症状或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
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知、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
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地面对学会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进一步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38、认知行为疗法(或认知疗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5)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
(6)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疗法。
39、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流派
(1)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2)贝克的认知疗法;(3)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技术;(4)雷米认知疗法。
40、认知行为疗法(或认知疗法)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答:(1)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
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2)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而雷米的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
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
(3)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1、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
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这种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信念,它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2、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
通过认知的改变或信念的重建,减少求助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在咨询结束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43、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44、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
A 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中介因素);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束。
该理论认为: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个体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45、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是ABC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即人的惰绪C不是由A引起的,而是由B引起,B是产生C的直接原因。
人们对某一事件(A)的看法(B)不同,情绪反应(C)也不同。
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想法所引起的,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人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体验。
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方式,减轻来访者由于不合理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
46、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
答:(1)ABC理沦的基本观点。
ABC理论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2)ABC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如果B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C也就是适应的;若是不合理的,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47、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四个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并依据求助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对B不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