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地区亚麻田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10-16
绥化地区亚麻田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亚麻立枯病、亚麻枯萎病、亚麻炭疽病等,常发生的虫害主要是亚麻跳甲、草地螟等。
该文就绥化地区亚麻田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1亚麻立枯病1.1发生特点
亚麻立枯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土壤习居真菌,土壤中存量多,特别是甜菜、大豆茬。
亚麻立枯病是亚麻苗期主要病害,会造成断垄缺苗,导致减产。
受害幼苗茎基部呈黄褐色条斑,叶片凋零下垂,茎不倒伏,但顶梢下弯,之后逐渐枯死。
严重的会因病斑绕茎引起倒伏死亡。
轻的苗势弱,产量低[1]。
土壤偏碱性、黏重、土温低、湿度大则发病较重。
1.2防治策略
一是合理轮作,一般可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二是适时
播种。
播期不宜过早,低温高湿地块适当晚播[2]。
三是使用
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没有包衣的种子,用50%福美双或80%炭疽福美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四是选择抗病或耐病品种,如黑亚3号、黑亚4
号、坝上10182号、雁农1号、雁杂10号、甸牙利l 号等。
五是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田中病残株,严格整地,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以促进苗壮,增强幼苗抗逆性。
2亚麻枯萎病
2.1发生特点病源为真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亚麻枯萎病菌。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及土壤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重迎茬、土壤黏重、土壤呈酸性容易发病。
亚麻枯萎病是东北地区亚麻重要病害之一,较重地块
病株率可达20%,病株枯死造成减产。
亚麻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幼苗发病,苗期根部变褐,茎部萎蔫,叶片失绿变黄。
成株期发病,顶梢萎蔫下垂,植株矮小、黄化,茎杆变褐色,逐渐枯死,病根有粉色霉状物,根须少,根系腐烂。
2.2防治策略
一是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谷子)轮作。
二是适时播种。
播期不宜过早,尤其低温高湿地块应适当晚播。
三是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播种前集中进行机械包衣,没有包衣的种子,用50%福美双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3-4]。
四是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
五是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中病残株,严格整地,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生长,增强幼苗抗病能力。
3亚麻炭疽病3.1发生特点
病源为亚麻炭疽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该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及植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先侵染幼苗,再侵染成株。
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能反复侵染发展成流行性病害。
6—7月多雨,则病害发展快,造成叶枯,致使植株不能正常成熟。
亚麻炭疽病是东北地区亚麻田常发病害。
苗期发生会造成死苗,成株期发病危害茎杆,影响亚麻纤维的质量,常造成重大损失。
苗期感病,胚轴上会有锈斑或黄色条斑,子叶边缘凹陷呈半圆形病斑,子叶中央形成褐色轮纹斑,病斑扩展造成子叶枯死。
成株期发病,叶片现暗褐色圆斑,茎部表现为微微凹陷的褐色圆形溃疡斑,影响纤维质量,也能侵染蒴果,产生圆形斑,菌丝侵入种子,成为下一年初侵染源。
3.2防治策略
一是合理轮作。
与非感病作物如豆类禾本科植物轮作
3~5年。
二是适时播种。
适时晚播避免低温引发该病,侵染幼
苗,覆土不宜太深,收获后要清除残株、深翻地等加强栽培管理。
三是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没有包衣的种子,用
50%福美双或80%炭疽福美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四是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1~2次。
五是选择抗耐病品种,如黑亚3号、黑亚4号、坝上1018、蒙选063、定亚1号等。
4亚麻跳甲
4.1发生特点
亚麻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亚麻跳甲有3种,东北地区以亚麻蓝跳甲为优势种,危害最大。
亚麻蓝跳甲是小型害虫,成虫体长1.8~2.0mm ,呈蓝黑色或青铜色。
该虫以成虫危害,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缝中越冬,春季4—5月出土危害,亚麻幼苗的子叶、生长点均可受害,引起死苗减产。
发生密度大时,严重影响保苗率。
夏季产生的第2代对过晚播种的亚麻危害较大。
4.2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种重迎茬。
二是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4000
(下转第128页)
摘要介绍绥化地区亚麻田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包括亚麻立枯病、亚麻枯萎病、亚麻炭疽病、亚麻跳甲、草地螟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亚麻;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策略;黑龙江绥化中图分类号S435.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2-0120-01
绥化地区亚麻田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杨春玲1祁秀玲2白新敏2
(1黑龙江省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青冈151600;2青冈县中和镇农业站)
120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15页)
药后7d,以处理H、I防效较高,分别达79.98%、78.81%,其次为处理A、B,均为69.39%,其他处理防效不明显;药后10
d,仍然以处理H、I防效最高,分别达77.93%、71.83%,说明这2个处理持续效果明显。
3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稻田水生物、天敌等均无害,对稻株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新)和1.8%阿维菌素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明显,建议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将1.8%阿维菌素乳油(新)作为首选药剂,推荐用量为1800mL/hm2,以1.8%阿维菌素水乳剂作为备选药剂,推荐用量1800mL/hm2。
4参考文献
[1]郑圣发,周爱贤,郑礼旺.10%氟虫双酰胺窑阿维菌素悬浮剂防治稻
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33,136. [2]徐才丰,李海东,周君,等.几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2014(3):123-124.
[3]樊卫妹,张晓飞,梁姗姗,等.20%甲维·茚虫威不同剂量对稻纵卷叶
螟防效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4(3):125-126.
[4]吴常军,石磊,王志东,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大田药效筛选
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10,113.
[5]瞿玉玑,李祥,沈冬,等.甲氧虫酰肼和乙基多杀菌素混用防治稻纵卷
叶螟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14,116.
[6]郁东航,李蓓,徐柳.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试验[J].上海农业科
技,2014(2):118-119.
(上接第119页)
是甜菜多黏菌。
黑色焦枯型丛根病是由长针线虫传播的一种土传病害,对黑色焦枯型丛根病则应从杀灭长针线虫入手。
甜菜丛根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土﹑病残体和粪杂肥及农机具﹑种子﹑块根等。
4.3防治策略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双丰17和双丰31。
二是纸筒育苗:及时杀灭线虫[5]。
三是合理轮作,轻病区实行5年以
上轮作,重病区轮作10年以上,避免重茬和避开病地采种。
适期早播,增施磷肥。
及时清除农田杂草,尤其是藜科杂草。
四是药剂防治。
结合翻地或定苗后施用福美双﹑硫磺混剂或对育苗土进行热处理,用福美双﹑退菌特等拌种,均可以控制甜菜黏菌的初次侵染,从而减轻丛根病的危害。
5参考文献
[1]张成寒.甜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1(10):69.
[2]孙丹娜.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1(5): 144.
[3]潘朝印,曹建华,李朝红.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
摘,2009,25(6):102-103.
[4]赵河文.武威地区甜菜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中国甜菜糖业,1999(4): 37-38.
[5]郭建萍.略淡甜菜病虫害防治方法[J].阿克苏科技,1989(1):41-42.
(上接第120页)
倍液、茴蒿素杀虫剂500倍液,可用敌百虫或辛硫磷液灌根以防治幼虫。
5草地螟
5.1发生特点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淡褐色,体长8~10mm,幼虫共5龄。
初孵幼虫集中结网,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
5.2防治方法
以药剂普治3龄幼虫为主,可选用的药剂有25%辉丰快克乳油2000~3000倍液、25%快杀灵乳油300~450mL/hm2、5%来福灵,防治应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d左右进行为宜。
6参考文献
[1]肖尧.亚麻立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09(2): 43.
[2]李金苹.亚麻病虫害防治亚麻病虫害防治[J].新农村(黑龙江),2013 (8):50.
[3]吕竹华.亚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5 (6):36.
[4]杨学,王玉富,关凤芝,等.亚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麻业,2002,24(1):23-26.
日、16—17日,其中5—6日降大到暴雪积雪逾20cm;3月降雨15mm,偏少;3月2—18日连续19d无雨;4月降雨61.1
mm,3月20日至4月10日连续22d无雨,4月中旬连续7个雨日,降雨22mm,25—26日降雨39.8mm,雨日、雨量均较历年偏多[2]。
2.2根部病害重发生原因分析
气候是造成2014年小麦根部病害重发生的根本原因,菌源普遍存在是造成2014年小麦根部病害重发生的先决条件,土壤、品种是造成地块间发病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是气候条件:2013年秋成武县气候干旱,小麦播种时抗旱抢播,气温偏高,年前小麦长势普遍偏弱;2014年2月气温较常年偏低0.5℃,2014年2月菏泽普降大雪,积雪逾20cm,且积雪时间较长,积雪时间长达6~7d,造成小麦生长受阻,积雪量大,时间长,小麦长期处于低温和潮湿条件下有利于小麦纹枯病侵染危害;3月气温较常年偏高2~3℃,4月气温较常年偏高1℃,造成菏泽小麦生育期提前5~7d,4月雨日达9d,阴雨天数超过15d,此时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田间小麦密不透风,长期阴雨造成麦田小环境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生长、侵染、繁殖、危害,给小麦纹枯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耕作栽培条件。
连作地菌量积累多,发病重,特别是根部病害更为显著。
成武县小麦多为连作,病菌常年积累,菌源充足,为小麦根部病害发生提供了大量菌源;且过度密植,近几年当地小麦播种量逐年增加,部分乡镇小麦播种量达到270~345kg/hm2,返青拔节期小麦群体过大,密不透风,为小麦根部病害发生提供了适宜田间小气候。
三是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瘠薄、麦苗生长弱等麦田小麦抵抗力差,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是种子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农民拌种不规范、拌药剂量不足等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五是播期过早,暖冬,利于病菌活动,也利于根部病害的发生。
六是品种间有差异,据调查:济麦22、良星77、菏麦17和河南早熟品种发生较重。
七是浇水过大,麦田湿度大,利于纹枯病发生[3]。
3参考文献
[1]2014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J].农化市场十日讯,2014(10): 36-37.
[2]赵晓华,曲淑珍,周桦,等.2012年成武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
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44.
[3]张艳玲.商丘市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河南科学, 2014,32(4):524-526.
12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