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一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一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遵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等基本原则。

先来看“不忘本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上,一些人存在一种文化悲观主义的看法,即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其所依附的封建政治体制的消失,二者注定一同成为历史。

同时,当今人们生活在资本霸权所主导的全球化语境中,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日益分离。

对此,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认为,“生活也不再干扰它们(传统文化),它们已成了博物馆的老古董”。

这个观点实质上早在中国寻求“站起来”的时期便已存在。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悲观的背后,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确实,儒家学说中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如封建等级制等。

这在越来越追求现代文明的今天,很难赢得认同。

但这并不等于说要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开始摆脱因落后、自卑而带来的情绪化否定,逐渐看到西方社会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及其发展道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西方文化等同于“先进的”、代表“现世的趋势”的看法正在被打破,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不断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忘本来”正在指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它将打破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

“不忘本来”不是“固守本来”,而要用“吸收外来”的方式来助益“本来”,要用现代文明成果及适应现代生活的话语去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一些人强调,弘扬传统只要对流传下的经典文本给予原汁原味的解读即可。

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鉴别转化。

这种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表面上看是在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出力,实质上会把传统文化送进故纸堆、博物馆。

发展到极端,还会出现另一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都值得顶礼膜拜;人类在资本全球化和现代性发展中遭遇的问题,都能在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寻到“药方”。

由此,他们拒绝“吸收外来”。

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吸收外来”,才能够知道自己的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坐标位置,才不至于将一些野蛮、粗俗甚至丑恶的东西假借传统之名予以宣扬。

新时代,倡导“吸收外来”依然需要进行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阅读、了解和借鉴,需要积极促成“外来”与“本来”相结合,促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中国化,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下列对“不忘本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忘本来”与依附于封建政体的传统文化必成历史的观点并不相同。

B.“不忘本来”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国汲取传统营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C.“不忘本来”需要我们“固守本来”,还需要我们“吸取外来”,二者能得兼为上。

D.不认同文化悲观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不忘本来”,符合时代的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既有对文化悲观主义态度的陈述,又有对文化悲观主义实质的直接揭示。

B.美国学者列文森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形象指出了对传统文化持悲观主义理念的荒唐性。

D.文章对文化悲观主义和保守主义分层分析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渐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几年来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开始出现。

B.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得到人的认可。

C.“不忘本来”的理念帮助许多人打破了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使传统文化生机日显。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需“外来”和“本来”的结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秤匠
李笙清
①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老镇上就有一个专门做木杆秤的铺面,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韦记秤店”,黑漆描金,古色古香。

韦家祖籍四川,据说还是19世纪末逃荒来到我们这边的,就此在老镇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开来。

②韦家秤店是祖传的手艺,男女都传,但从不传于外姓。

③童年时,我经常到秤铺玩耍,韦老师傅一脸的白胡须。

他的一个孙子狗娃跟我同年,关系十分要好,七岁就开始学做秤,屁股上没少挨爷爷的竹板。

④到了狗娃父亲这一代,韦家已经在周边好几个乡镇都有了秤店,挂的全是“韦记秤店”招牌,就像如今流行的连锁店一样,使用的都是韦家家传的纯手工制秤技艺。

除了制秤,“韦记秤店”还修理各种秤具。

由于信誉好,手艺精湛,质量上乘,生意特别红火。

⑤狗娃没念过什么书,但能说会道,头脑活络。

⑥“你可不要小看我们做秤的,这木杆秤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呢!”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

在他的讲述下,我知晓了制秤是门纯手工活,看似简单,其实从选材、刨杆、打磨、打眼,到校秤、锥星、抛光、打蜡、上色,工序繁杂。

秤砲谓之“权”,秤杆谓之“衡”,秤杆上的秤星,也有许多讲究,一颗星代表一两重,三颗星名曰“福、禄、寿”,解释为生意人欺人一两就会“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即没有官做,欺人三两则要“折寿”。

狗娃侃侃而谈时,从不随意用手比划,这一点跟韦老爷子几乎一模一样,据说是韦家祖传
的家训:手是用来做秤的,不能招摇。

⑦据说当年老镇上还有一家秤店,匠人也是外乡人,制秤手艺也不错,后来却经营不下去而转到外地做生意去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店主一时贪图高利,给当地湖霸制造了一杆中间打空灌了水银的“黑心秤”,后来被渔民发现后殃及这家制秤店,结果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⑧韦家制秤一直以来恪守祖训家规,口碑在外,曾数次拒绝过“黑心秤”的制作,大有唐代诗人郑薰笔下“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

颜容宁入鉴,铢两岂关衡”的高风。

那时候使用木杆秤的多,粮行、渔行、山货行等都是使用很大的木杆秤,有些做小生意的则是使用小木杆秤,乡下农户上街卖菜和鸡蛋、鸭蛋则是使用较小的木杆秤,所以除了本地生意兴隆,许多外地商户也慕名而来,专门在“韦记秤店”订制大大小小的秤具。

尤其是那家因制作“黑心秤”的店主离开后,“韦记秤店”更是成了老镇上唯一的制秤店铺。

⑨家乡小镇很古老,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条大河穿镇而过,直通长江,南来北往做各种生意的人很多,如贩卖河鲜、绸缎、粮食、食盐的,留下一些大码头的痕迹。

过去做生意大都使用木秤,主要有钩秤和盘秤两种。

特别是乡村人家,几乎家家必备,小商小贩更是人手一把,朝夕不离。

这样一来,信誉素著的韦家木杆秤就成了人们购秤的首选,不光称量准确,而且使用的材质上乘,秤纽灵活,秤钩美观耐用,秤盘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秤量不差分毫。

特别是渔行、粮行、煤行、盐行的大秤,需要精心丈量距离,要做到毫厘不差。

⑩我曾看过狗娃制秤,工序繁杂而精细。

先要做好头小、腹胖、尾细的杆身,然后用“雷公钻”钻出几百个不到一毫米的秤星孔、装饰花案孔和阿拉伯数字,每个孔里嵌入铜丝、锡丝,用利刃刮断,然后敲实、打磨、抛光,直到秤杆光滑、秤星闪亮、秤花生辉的地步。

⑪如今,先进的电子秤、磅秤逐步取代了已传承2000多年的木杆秤,但老镇集市上仍然有一些小贩在使用木杆秤。

“韦记秤店”并没有被日新月异的时光湮没,在制作传统的木杆秤的同时,开始销售和修理各种各样的电子秤和磅秤,生意依然红火。

每次返乡,看到挂在店里的那些木杆秤,就像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的心里总会泛起几许怀旧的思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我懂事的时候”写起,具体描写了秤店的招牌,介绍了韦家扎根老镇的历史以及制秤手艺传承的情况,给读者带来神秘感。

B.小说以老镇上百年老店韦记秤店的兴衰为线索串联人物故事,在大跨度的时空背景下,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C.“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小说借狗娃引出制秤的过程,既令人信服,同时也突出了狗娃无比自豪的心理。

D.结尾写如今看到店里的木杆秤就勾起“我”怀旧的思绪,一方面表明木杆秤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拿老镇上同是外乡人,制秤手艺不错,但因贪图高利制“黑心秤”而失掉人心的秤店与韦记秤店对比,揭示了韦记秤店生意兴隆的原因。

B.第⑩段写狗娃制秤的过程,与上文狗娃讲述制木杆秤的内容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传统制秤工序的繁杂。

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黑心秤”“卷铺盖走人”等口语化色彩浓重,浅显易懂;而“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等则内蕴深刻,发人深思。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把回忆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我”的亲眼所见将老镇中与秤匠有关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李笙清的这篇小说散文化特征明显,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

3、穿墙记
文/马塞尔.埃梅
杜蒂耶尔,在登记局当个三等小职员。

杜蒂耶尔发现他的穿墙本领时,正年交四十三岁。

对这奇异的本领,他不但派不了什么用场,还觉得有些不快,于是去瞧医生,医生便给他开了处方:应做大运动量活动,并服用长效激素合计,每年服两片。

他吃了第一片药便将药往抽屉里一扔,就把这事丢至脑后。

一天,新来的副主任突然闯进杜蒂耶尔办公室,手里挥动一封信,大声吼道:
“这封信,写得不像样子,给我重新写一封!这种信,称它什么好,真给办公室丢脸!给我重写一封!”副主任不容他开口,雷鸣般地大吼一声,骂他是因循守旧的老蟑螂,把手中的信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

杜蒂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

突然,他计上心来,离开座位,钻进副主任办公室的隔墙中间。

不过,他钻进去时十分小心,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

副主任突然听到办公室里有人咳嗽,抬头一看,吓得他魂都掉了,只见杜蒂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

这还不算,这个脑袋竟开口说话了:
“先生,你这流氓,混蛋,无赖!”
副主任吓得魂不附体了。

家里人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疗养院。

杜蒂耶尔可算摆脱了专横的副主任了,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足,又有一种新的无法克制的欲望在他身上作祟。

杜蒂耶尔首次作案,是盗窃塞纳河右岸的一家大信贷银行。

他穿过十二三道墙壁,钻进各式各样的保险柜里,兜里塞满了钞票,临走还用红粉笔留下他的化名:嘎鲁—嘎鲁。

第二天,各家报纸都刊登了他的签名。

一周之后,嘎鲁—嘎鲁名声大振。

他连续作案,盗走布迪卡拉名钻石,席卷市银行,使群情振奋到了极点。

内政部长被迫辞职,登记局长也跟着下了台。

同事们一上班,就在局里评论他夜间所作的奇案,他在一旁听着十分开心。

有一天,这种众望所归的气氛,消除了他的一切顾虑,他觉得再也不能隐瞒下去了。

他的同事正围着一份报纸,争看报道法兰西银行盗窃案的经过,他显
得有点羞怯,打量一下同事们,接着语气谦虚地宣布:“要知道,嘎鲁—嘎鲁,就是我呀。

”全场顿时哗然,大笑不止。

几天之后,嘎鲁—嘎鲁作完案,在收款台上留了名,高唱一支饮酒歌,还挥舞一只金杯子,敲碎好多玻璃。

结果被捕了。

他这么做的目的恐怕只有一个,就是使他的同事们哑口无言,因为他们不相信他的话,搞得他十分难堪。

第二天,各报在头版刊登了杜蒂耶尔的照片,他们果然大吃一惊,一个个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没认出他们这个同事是个奇才。

监狱位于诺万尔街,嘎鲁—嘎鲁入监一周左右,有一天早上,典狱长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有这样一封信:典狱长先生台鉴:我刚看完您藏书室的《三剑客》第二卷,并拟于今夜十一点二十五分至三十五分之间越狱。

典狱长先生,谨致以崇高的敬意。

嘎鲁—嘎鲁
这天夜里,杜蒂耶尔虽然受到严密的监视,还是在十一点半逃之夭夭了。

第二天醒来,杜蒂耶尔头疼得厉害,就从抽屉里翻出两片药,吞下。

可能处于声望达到顶峰的兴奋中,头不那么疼了。

越狱三天后,接近正午时分,杜蒂耶尔再次被捕。

当时,他在科兰古街的幻梦咖啡馆里,正同几个朋友喝柠檬白酒。

他又被押回监狱,关进一间上了三道锁的黑牢。

杜蒂耶尔对赫赫名声日觉厌倦,对于穿墙过壁的乐趣,也有些腻烦。

他现在也是巴黎首富了,他向往穿行巨大的金字塔中心。

他一面考虑埃及之行,一面想过着极其安闲、富足的生活。

杜蒂耶尔决定越狱。

可当他在穿越房屋墙壁时,仿佛在一种流动的物质中行动,他越是用力挣扎,周围物质的稠度就越大。

最后,他的身体总算钻到墙心,可发觉再也无法移动了。

他心中一惊,猛然想起白天吃的两片药,原以为是阿司匹林,哪知道却是医生去年给他开的长效激素合剂。

从此,杜蒂耶尔好像铸在墙心里。

夜深人静之时,巴黎的喧嚣过后,夜游者来到诺尔万街,便能听到一种仿佛发自坟墓的嘶哑声音,人们认为这是呼啸的风发出的哀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杜蒂耶尔是个三等小职员,年交43岁,对奇异本领还觉得有些不快,暗示主人公是安分的小人物。

B.小说结尾写人们仿佛听到发自坟墓的嘶哑声音,认为这是呼啸的风发出的哀鸣,表达了作者对杜蒂耶尔命运的同情。

C.杜蒂耶尔越狱前,写给典狱长一封信。

此情节将杜蒂耶尔欲望得到满足的得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悲剧埋下伏笔。

D.副主任对待杜蒂耶尔的粗鲁态度激发了杜蒂耶尔内心反抗的因子。

副主任被送往医院,反抗胜利又激发了杜蒂耶尔人性中的恶。

2.请简要分析杜蒂耶尔这一人物形象悲剧性的原因。

3.这篇小说看似怪诞,却具有现实性,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
黄宗羲
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常之无锡人。

父学,四子,先生次三,其季允成也。

从张原洛读书,讲《孟子》至“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生曰:“寡欲莫善于养心。

”原洛曰:“举子业不足以竟子之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乎?”举乡试第一,庚辰登进士第。

时江陵当国,先生与魏允中、刘廷兰上书吴县,言时政得失,无所隐避。

江陵谓吴县曰:“闻有三元会,皆贵门生,公知之乎?”江陵病,百官为之斋醮,同官署先生名,先生闻之,驰往削去。

先生上疏,
分别君子小人,刺.及执政,谪桂阳州判官。

柳子厚、苏子瞻曾谪桂阳,先生以前贤过化之地,扁.所居曰愧轩。

娄江欲用罗万化为吏部冢宰,先生不可;会推阁员,娄江复欲用罗万化,先生又不可,遂削先生籍。

戊戌,始会吴中同志于二泉。

东林书院成,大会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规》。

其他闻风而起者,有经正堂、志矩
堂、明道书院、文学书院,皆请先生莅焉。

先生论学,与世为体,尝言官辇毂
..,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

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

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先生卒,而东林独为天下大忌讳矣。

小人作《东林点将录》,凡海内君子,不论有无干涉,一切指为东林党人。

先生于阳明无善无恶一语,辨难不遗余力,以为坏天下教法。

钱启新曰:“无善无恶之说,近时为顾叔时、顾季
时明白排决不已,不至蔓延为害。

”当时之议阳明者,以此为大节目
..,岂知与阳明绝无干涉,其所谓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今错会阳明之立论,呜呼!
(节选自《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有删节)
(注)江陵:指张居正。

后文吴县指申时行,娄江指王锡爵。

这是以籍贯称呼入阁大臣。

三元:顾宪成、魏允中、刘廷兰三人都是解元。

斋醮(jiào):僧、道做法事祈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及执政刺:指责B.扁.所居曰愧轩扁:题字
C.尝言官辇毂
..节目:关键
..辇毂:乘车D.以此为大节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成和魏允中、刘延兰上书谈论时政得失,张居正高度赞赏,誉之为“三元会”。

B.顾宪成听到同僚替他署名为病中的张居正祈福,就快速前去删除自己的名字。

C.顾宪成被革职后创办的东林书院,在读书人中产生很大影响,使朝廷大为忌惮。

D.顾宪成和钱启新认为王阳明无善无恶之说于世有害,作者认为他们错解了该说之意。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子业不足以竟子之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乎?
(2)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

4.简要概括顾宪成“治学”的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6、(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2)何时倚虚幌,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4)蒹葭萋萋,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秦风·蒹葭》)
(5)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6)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7)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8)_____________,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
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8、微写作。

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不超过100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出自《尚书》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戏精,网络流行语,最早用来赞美很会表演的人。

现在多指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追逐热点、模仿他人或用夸张的表情、动作等表演,来活跃周围气氛或者吸引他人眼球、获得更多关注的人。

对于戏精的看法,有褒有贬:有人认为,生活太乏味,自己给自己加点戏,快乐又有趣;也有人认为,带着面具通过浮夸的表演获得存在感很难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认同。

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最后根据理解,作出判断。

本题选“下列对‘不忘本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不忘本来’需要我们‘固守本来’”说法有误。

原文说的是“‘不忘本来’不是‘固守本来’,而要用‘吸收外来’的方式来助益‘本来’”,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反。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对中国文化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对此,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认为,‘生活也不再干扰它们(传统文化),它们已成了博物馆的老古董’”,美国学者列文森只是针对“文化悲观主义”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这个观点实质上早在中国寻求‘站起来’的时期便已存在”,“这个观点”指的就是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所以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不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出现。

B项,“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得到人的认可”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确实,儒家学说中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很难赢得认同”,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帮助许多人打破了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使传统文化生机日显”说法有误。

原文说的是“不忘本来”“将打破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选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D项,根据原文语句“新时代,……需要积极促成‘外来’与‘本来’相结合,……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说法正确。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