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是装载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展示社会文明与科技发展的载体。
互联网普及之前,不管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老百姓,想查什么资料,第一反应就是去图书馆查资料。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数字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必须顺应人们的需求,向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和服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微信及其特点
微信是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是用于实现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
用户对象范围较广,主要针对年轻人。
目前,各年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在通过微信来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而且学生也是图书馆的主要用户,因此,图书馆可以建立微信平台,将图书信息通过微信形式进行发布,方便学生实时了解图书馆最新动态。
(一)即时性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微信程序的出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便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互动。
微信可以语音传输,取代了电话的功能。
当一方不在线的时候,又可以采用语音或文字的形式留言,而且这些留言可以重复收听或收看。
(二)强沟通性
微信主要通过网络实现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的互相传递,还可以实时对讲和视频聊天,单聊及群聊。
可以录音,信息容易复制、保存和转发。
将原有的短信进行全新升级,并通过增加沟通方式,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拉近距离,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微信可以通过图片与视频传递信息,相对于文字传输更加形象、具体。
微信不仅支持一对一聊天,还可以建微信群,还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了解实时动态。
利用公众账号平台可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
(三)社交功能强大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码、雷达加朋友、扫二维码,从QQ 好友列表以及手机通讯录等多种方式添加朋友和关注公众平台。
在一个微信群里,很多人是互相不认识的。
现实生活中,这么多互相不认识的人集合起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通过微信,很容易将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集合在一起,扩大交际范围。
因此,迅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对于微信用户非常简单,省时省力,且不需太多的资金投入。
此外,微信的朋友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动态,好友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对方的相关信息。
(四)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
微信支持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
的通信数据网络,支持Wi-Fi、2G、3G 和4G 数据网络,支持ios、Android、塞班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
(五)微信支付功能
微信支付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付款方式,现在越来越被大众广泛使用。
主要以绑定银行卡作为支付基础,通过公众号支付、APP 支付、扫码支付、刷卡支付等平台实现支付,为收付双方提供方便。
微信支付安全、快捷、高效。
图书馆要是开通借书押金、过期图书罚款以及其他特殊费用的微信支付,将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样使用微信与馆员沟通的机会也会增加。
(六)应用范围极广
截至2018年2月,微信全球的用户账户突破十亿。
这个十亿的用户账户,是个令人恐怖的数字,是真正的国民级的移动应用。
未来使用微信的人数还会增加。
微信几乎是提供“连接一切”的能力,微信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
二、微信服务在图书馆的主要应用初探(一)提高信息服务关注度
网络时代,大家经常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互联网的便利性受到大家的青睐,图书馆作为传统媒介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受关注度特别重要。
图书馆微信服务对象首先是有借书证的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推荐作家介绍、科技信息、新书推荐以及各种相关的活动信息等,还可以发送问候语,让读者感受到亲切感,加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
(二)提供线上咨询服务
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号码搜索找到图书馆公共微信账号,输入“我的书籍”可以查询自己已借未还书籍的信息;可以发送需要的在线咨询信息,比如索书号查询、新书预约、图书是否过期、馆藏信息等等。
比如,厦门市图书馆通过微信可以实时查询到图书馆剩余座位,这样可以避免读者多时有的读者没位置坐的情况。
通过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二次开发展示图书馆微官网、微会员等,形成一种线上线下协作的微信互动服务方式。
(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渴望精神文明也得到提高,因此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迫切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能一时俱进,不能适应读者对个性化的需求,将被社会淘汰。
实时在线提供服务成为必需的一种服务,建议把读者进行分组,每组对应相应的馆员,每组成为一个朋友圈,这样馆员跟读者就能实时沟通,效率也高些。
(四)利用微信进行图书馆工作的协调
图书馆有许多部门,典藏部、采编部、共享协调部、业务咨询部等等部门可以利用微信进行协调沟(下转第130页)
摘 要:微信是人们应用最为普遍的信息交互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信在图书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它,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查询、参考咨询、资讯推送、检索数据库资料、了解自习座位实况,并预约座位和研讨室、荐购和提供基于位置等的各种服务。
关键词:微信;图书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9-0128-02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
林辉荣
(厦门市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林辉荣,男,汉族,福建龙海人。
研究方向:图书上架。
甚至进一步发展到AR、VR等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
(三)ISLI标识符标准体系的特点
ISLI标识符标准体系的建立体现了融合出版的新理念,具有传统标识符体系所没有的关联属性。
在ISLI的标识符体系下,产品将更加丰富,关联更加紧密,载体更加多样,将为全媒体融合出版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1.内容丰富,紧密关联
应用ISLI技术的出版产品将包含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产品结构也更加严谨立体。
每个产品之间的关联也会更加紧密,每个产品都会根据用户的要求从一个产品关联到其他的产品。
这与传统的静态图书出版是有很大区别的,应用ISLI 技术的静态的图书产品可以关联到音频、视频,或是AR/VR 等更多的媒体形式。
出版的形态与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用户的体验也更加多维。
2.载体创新,融合出版
ISLI的关联技术所建立的信息关联,尊重了人们长期起来形成的阅读习惯,又根据时代发展,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丰富的阅读方式。
同时ISLI的技术应用,也推动了出版单位对自己产品的转化、升级,从单一的产品形态逐步向多元、融合的出版形态转化,最终将出版数字化变为现实。
3.数据支持,精细管理
在出版管理中应用ISLI,可以使管理更加精细。
因为有数据的支持,使出版机构在每个流程都能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替代原有的纯人工操作,实现更加规模化、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同时出版机构对信息内容的资源管理和统筹也将提升一个层次。
三、结语
在ISLI技术出现之前,传统出版采用的ISBN、ISSN、ISRC等标识技术是单一对象标识符,只能标识和识别单一对象。
这些标准强调的是唯一性,在一定范围内对产品进行唯一识别。
单一对象标识符强调的是唯一性,解决的是产品的不确定性问题,保证系统中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个体,从而保证体系内的良好秩序。
ISLI以新的关联方式将不同形态的内容关联,实现资源的整合。
实现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资源融合,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需求。
这样出版业突破了“纸”的载体局限,ISLI标识符标准体系在关联属性、产品形态、服务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都体现出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金晓祥.浅谈国际标准书号ISBN与正规出版物[J].江汉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8.
[2]施勇勤.ISBN的结构特点和资源性分析[J].出版与印刷,2006(2):
10-12.
[3]施勇勤.ISBN新标准的信息特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7(5):7-8.
[4]梁志.图书出版社数字出版体系建设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
展,2016(7):67-70.
[5]冯宏声.出版的未来与ISLI标准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7(4):5-9.
[6]时冬梅,李尚民.试论ISBN在图书采编工作中的应用[J].商洛
学院学报,2009,(05):85-88.
[7]杨大伟.略论图书采编工作中ISBN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科技传播,2014,(08):19+17.
[8]冯忠红.浅议ISBN在图书采编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0,(06):174-175.
(上接第128页)通,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五)利用微信了解大众需求
按照传统的方式,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是属于消极的、被动的传播方式,也就是有需要的人自己来,而没有真正去了解民众的需求,造成很多供需不对等。
通过微信群互动,可以深入群众,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大众需求,服务大众,从而起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
(六)实现电子书籍借阅
虽然电子书籍在短期内不可能取代纸质书,但是数字阅读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不容忽视的。
电子书具有便于携带、容易存档、价格便宜等特点。
因此,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微信等平台,开发电子书籍的借阅功能。
三、微信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微信的功能使用不足
微信通过网络可以传递文字、音频、图片和视频,但在实际使用中,文字与图片的使用概率相对较高,而微信中其他流媒体功能运用概率则偏小,导致微信公共平台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简单化。
(二)信息更新频率较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但却很难做到坚持每天更新平台内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图书馆更新周期为3天,少部分的要超出3天,甚至更长。
信息更新频率太低,将会导致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下降,从而影响图书馆今后发展。
(三)微信的开放程度较低
与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无法看到图书馆微信用户群的数量,也无法看到相同关注者对于图书馆微信的评价。
只有通过微信的管理界面才能知道微信用户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图书馆的评价。
(四)微信公众平台个性化开发不足
目前读者虽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仅限于图书馆通过系统对读者就预设问题进行回答,不能对读者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回答。
(五)移动支付功能没有得到应用
大多数图书馆的面对读者的收费都是通过读者到现场办理,很不方便。
如果图书馆能够实现微信支付,那么读者来图书馆办理业务就轻松很多。
(六)定期举办读者讲座宣传微信应用
图书馆应该定期聘请软件专家来图书馆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让馆员都能熟练使用微信功能,以便更好地指导读者。
四、结束语
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全面的展示,同时方便更多读者阅览,从而有效提升全民文化修养。
另外,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预约功能,并帮助图书馆加大宣传推广,从而大大减轻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压力,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吴冬梅.浅谈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14(14):53-54.
[2]沈奎林,邵波,赵华.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前景[J].甘肃科
技,2016(4):75-80.
[3]蒋琦琦.微信服务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
用,2013(07).
[4]张莹.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
作研究,2014(01).
[5]武建光,颉亚运.微信服务在图书馆应用中的探讨[J].晋图学刊,
2014(05).
[6]唐晓琴.微信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读天下,201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