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理论研究
摘要: 投入预算和产出预算是预算编制的两大重要阶段,本文分别从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特点方面进行了比 较。投入预算重合规性存在弊端,因而产出预算应运而生,并对世界范围内预算的编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介绍了西方国家预算编制情 况,启示我国预算编制要重合规,加强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建设,提高预算透明度与参与度以及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关键词:投入预算 产出预算
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的比较
文| 刘 翔
概念界定
投入预算是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的一种预算 编制方法。投入是指组织或者管理人员用来实现绩效的东西,包 括雇员、设备或设施、日常供应品、收到的产品和服务。 产出预算法是以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来描述公共部门 的职能作用,计算这些部门提供了多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预算编 制方法。
西方国家预算编制模式以及对我国预算编制的 启示
西方国家预算编制的模式 西方国家预算按照对于投入产出的不同侧重可以大致划分为 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是投入预算模式,最典型的国家是2006年前的法国、和 2000之前的韩国,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都有严格的支出标准。 第二种是产出预算模式,代表国家主要有新西兰、澳大利 亚、英国、爱尔兰以及瑞典。自1994年新西兰首次编制和实施产
作者简介: 刘翔,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4级财政系本科 生。
154
理论研究
出预算开始,产出预算在师姐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三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理的混合模式,介于投入和产出模 式之间。有些项目资金仍然按照严格的标准确定,而在有些项目 支出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我国预算编制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预算编制处于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之间,既重合 规,又重绩效。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 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 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 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 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在这里强调预算编制要根据政 府收支分类以及预算收支的标准和要求,表明需要对收支按科目 分类确定资金投入的项目,同时也要根据定员定额制度确定资金 投入的数额,具有投入预算的特征。 对我国预算编制的启示 1.注重培养规则意识,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合规性。西方国家 预算编制方法经历了从投入预算到产出预算的转变,高度的合规 意识是其重要前提,因而不再主要考虑合规性,所以他们更关注 产出和绩效。但是目前我国定员定额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 完善。从长期来看,更要培养规则意识,自觉约束其行为。 2.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考评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 和效果。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产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 促进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要 借鉴国外成熟合理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 的绩效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提高预算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接受内外部监督。预 算应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及履行情况,这要求预算公开透明,让民 众知道花了多少钱,钱花在哪些方面,花钱办事的效率和效果怎 样。目前我国预算审批主要有预工委审批、财经委审批和人大会 议审批三道程序,但也存在着时间不足、专业知识、专业人员不 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参与,政府预算相关信息要公 开得更加详细,内容要尽可能让百姓容易获得且能看懂。 4.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会计核算制度,与预算制度相 互配合。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 动预算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明确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和活动边 界,更加注重政府各项职能履行的产出和结果。同时,要借鉴权 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经验,相应调整政府会计制度以更好 反映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与产出,便于利用企业核算的方法 考察政府活动的绩效。
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比较
投入预算和产出预算产生发展的联系 投入预算和产出预算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思想背景, 与一定时期对于政府职能的界定和民主观念都有一定关系。从总 量投入预算到“分项预算”,再到产出预算阶段,预算的民主化 程度在逐步提高,纳税人不仅知道政府一共花了多少钱,还知道 政府具体把钱花在哪些项目上,知道了花钱的效果如何。投入预 算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产出预算产生的原因之一。 投入预算和产出预算产生发展的区别 1.投入预算。投入预算产生背景是在传统的“小政府”观念 的影响下,政府职能范围较小,对于预算的要求也较低,预算只 是反映支出的金额和用途,而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不是很在意。 投入预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总量投入预算阶 段,即预算只是确定一个单位花钱的总量,这种方法在二十世纪 以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个是“分项预算”阶段,不仅确定 了一个单位花钱的总量,还对支出进行分类,确定钱花在哪些项 目上。 2.产出预算。随着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观念的转变,投入预算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投入预算法不能保 证投入资金的高效利用,不能体现花纳税人的钱究竟提供了哪些 公共商品和服务。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的产出预算应运而生。
特点比较
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特点的联系 投入预算和产出预算阶段会考虑资金的投入项目和数额,只 不过投入预算在确定投入的项目和数额后就结束;而产出预算不 仅考虑投入,更加注重政府之前的资和效益。 投入预算与产出预算特点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投入预算更加注重预算资金的数额以及预算 资金支出的合规性;而投入预算更加注重政府和财政活动的效率 和效果,是基于结果和产出的绩效导向。 2.预算编制基础和方法不同。投入预算采取传统的分项排列 预算方法,即将预算收支划分成不同的项目,进而确定资金使用 的主体和开支用途,最典型的是采用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来确定人 力、物力和财力的额度标准。 产出预算以产出指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具体包括数量指 标、及时性指标和质量指标。在产出预算阶段,单位预算的编制 要考虑特定的成本费用以及之前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 3.对于投入的的限制不同。投入预算通过定员定额制度对每 个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都有一个相应的限额,在实际执 行过程中不能随意变更。产出预算在具体的资金安排上具有较大 的灵活性。一方面,在预算编制上是由较高级别政府制定总量预 算限制和部门预算限制,在预先设定的总的营运成本范围内可以 自行决定支出的结构;另一方面,产出预算允许机构将未使用完 毕的资金递延至下一年使用,这一举措增强了内在激励作用。 4.考核方式上的不同。投入预算在考核上只看在某一特定项 目上所花费资金的数额,即只看在什么项目上花费了多少钱,至 于花钱的效率如何则不考虑。这一考核机制就可能导致各预算部 门和单位为了争夺预算资金的机会主义和利益博弈。产出预算在 考核上通常采用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比如采用资金的投入 产出比等质量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资金的使用,促进资 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5.在是否反映受托责任方面不同。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国家 预算是国家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本质上是政府接受民众委 托为履行受托责任做出的且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年度财政收支 安排。因此,预算应该较好的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投入预算难以较好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投入预算 只关注资金的投入数量和项目,不管产出情况,这就造成纳税人 知道政府花了钱,但是不知道政府花钱的效率和效果如何。产出 预算法下,每一个项目产出的情况可以有相应的项目投入与之配 比,可以反映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办的事究竟办得怎么样,能够反 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