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累积剂量的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累积剂量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累积剂量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招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PEG-IFNα-2a(180μg/周)和RBV(1000-1200mg/d),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

每6个月记录1次治疗后的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连续2次病毒学复发者停药;24周后停药,观察1年复发率和安全性。

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率和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治疗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轻微或可逆。

结论:PEG-IFNα-2a联合RBV累积剂量治疗CHC 有效、安全,可降低1年复发率。

引言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患者易复发和进展到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导致极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病病毒学特性为特异性RNA病毒,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传统治疗方法以干扰素(IFN)和利巴韦林(RBV)为基础,但严重副作用、低疗效和高费用限制了应用。

近年来,针对CHC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二代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疗效高、不需要每日注射、耐受性好、标准剂量易于掌握、减少治疗时间,但可能出现类似IFN的副作用;RBV可降低IFN的病毒学差异,但可引起溶血。

为减轻治疗副作用,同时提高疗效,并防止病毒复发,目前一直在探究PEG-IFNα-2a联合RBV累积剂量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PEG-IFNα-2a联合RBV累积剂量治疗CH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招募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在本单位门诊接受治疗。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作为研究对象: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ALT最高值≥2倍正常值,且连续两次检测间隔不少于6个月;凡5岁以上,HIV阴性,女性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已经知晓并同意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怀孕或哺乳妇女,丙型肝炎外伴有其他病毒感染、肝外器官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病,对实验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将100例符合要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时间为12个月。

治疗组给予PEG-IFNα-2a(180μg/周)和RBV(1000-1200mg/d),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IFN和RBV联合或单药)。

治疗前和治疗结束1周、1、3、6、12个月及治疗后6、12个月时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清转氨酶、病
毒载量、抗-HCV抗体、抗-IFN抗体、抗-RBV抗体、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HBsAg、HIV抗体等。

研究方法
使用RealTime HCV Monitor Kit (Roche, US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HCV RNA;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CV核心抗体和HCV非结构蛋白Ab抗体;采用TaqMan基因芯片技术定量测定抗-HCV和抗-IFN抗体;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RBV抗体;采用血凝法测定PT-INR。

评估指标
主要研究指标是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次要指标是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改善率、副
作用和安全性等。

加药策略
针对治疗组,当HCV RNA水平下降≥2log10IU/ml或当HCV RNA水平在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仍然超过基础值2log10 U/ml时,根据肝功能和外周血细胞计数情况增加RBV剂量至1200mg/d,治疗持续至6个月,处理措施根据个体情况确定。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分析,计数数据用χ²检验分析,治疗后复发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和Log rank测试分析。

结果
本研究所招募的10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双方年龄、性别、ALT值、肝硬化发生率等基线特征相似。

治疗后评估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率和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治疗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轻微或可逆。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PEG-IFNα-2a联合RBV累积剂量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是有效、安全的选择,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但需要注意,该治疗方案可能出现副作用,对治疗患者的生理
和心理影响较大。

在临床实践中,应适当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
整和弥补。

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的患者,可考虑恰当延长治疗时间,加强预防复发措施,并
标准化治疗流程,以保证疗效、降低复发率。

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