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临床应用一二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26
投稿邮箱:sjzxyx88@
210·中医中药·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临床应用一二得
郝长河1,王科先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2.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摘要:“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理论出自《素问》,详细说明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后世研究魄门与五脏关系的理论基础:
魄门开阖功能的表达受五脏气机升降的影响,反之亦然。

我的导师王科先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魄门与五脏之间的互相影响离不开人体气机升降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下,“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与“脾居中央灌四旁”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魄门与心、肝、肺、肾四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影响是通过脾胃这一气机升降枢纽来实现的。

关键词:魄门;五脏;人体气机升降;脾胃;居中央灌四旁;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6.120
本文引用格式:郝长河,王科先.“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临床应用一二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6):210-211.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Anus is Also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
HAO Chang-he 1, WANG Ke-xian 2*
(1.2012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Jinan Shandong; 2.Qingdao Huangdao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dao Shandong)
ABSTRACT: “Anus is also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from 《Plain Ques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l gate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is explained in detail,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cs for later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l gate and the five organs: It means that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function of the soul gate is regulated by the Qi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and its opening and closing is normal and affect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ZangFu Qi machine.My mentor,Professor WANG Ke-xian,found that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oul gate and the five organ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Qi in decades of clinical work,”Anus is also for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Be located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o irrigate four sides” are closely combined,that is to say, the mutual restraint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soul gate and the heart, liver, lung and kidney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hub of Qi, one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KEY WORDS: Soul Gate;Organs of five internal organs;Activities of qi;Spleen and stomach;Be located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o irrigate four sides;Clinical application
1 “魄门亦为五脏使”释义
1.1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内涵
“魄门”即肛门,“五脏”指“心、肺、肝、脾、肾五脏”,“使”有役使、驱使的含义,“魄门亦为五脏使”有两层内涵:首先魄门功能的正常表达依赖于五脏的调控;相应的,若魄门开阖无度,水谷糟粕不得排泄,同样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气机的升降,明代医家张介宾有言:“魄门……虽诸脏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

1.2 魄门与五脏的互相作用
魄门与五脏之间的互相作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五脏过实、过虚的状态对魄门司开阖功能的影响,一言概之:五脏实则魄门不通,糟粕难下;五脏虚则魄门开而不闭,洞泄不止。

二是魄门开阖失司对五脏气机的影响:魄门久闭,则脏腑气机郁滞,日久则易化热、化火;魄门开而不闭,脏腑之气随之外泄不固,日久则虚。

但是魄门与五脏之间并不都是直接产生联系,需要通过脾脏这一桥梁来实现对彼此的制约影响。

1.3 脾居中央以灌四旁
脾脏作为沟通心、肝、肺、肾四脏与魄门的桥梁,其发挥桥梁作用的生理基础在于脾居于中焦,是后天之本、水谷之海,在胃的协同作用下,共同完成对水谷精微的受纳、输布及排泄:脾气升清,四脏得以受清阳的濡养,胃气降浊,水谷糟粕从魄门而出,同时其理论基础“居中央灌四旁”亦来源于此。

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路,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
腑的功能[1]。

脾胃同居中焦,一阴一阳,一升一降,脾胃相合即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他四脏气机的升降以脾为中央,遵循左升右降的气机升降原则。

脾土既健,则脏腑气机升降通畅有序,魄门开阖有度,
糟粕顺畅排出[2]
;反之,魄门开阖无序,从而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表达失常,继而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这就是脾胃作为魄门与心、肝、肺、肾之间互相作用的桥梁的机理,体现了五脏气机于人体中升降循环的过程,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人体气机升降图即是对这一理念的详细阐发。

1.4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五脏气机升降模式
清代名医黄元御于《四圣心源》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的人体气机升降模式,并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阳
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
不滞”[3]。

中气即脾胃之气的合称,流布于全身,通过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演化四脏气机,调控魄门开阖,故脏腑的气机升降及魄门开阖都取决于脾胃之气。

中气流布全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一环节的虚衰或郁滞都会对全身的气机升降产生影响,亦会对魄门产生影响,魄门的状态即是五脏气机状态的真实写照。

1.5 临床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与“脾居中央灌四旁”理论统一于“一气
周流,土枢四象”理论体系之下,不仅为临床常见疾病驱邪外出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丰富了诊疗手段,同时也为诸多疑难杂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魄门的状态来判断患者五脏气机的升降状态,在诊疗中以魄门泻五脏之邪,固魄门以安五脏。

魄门于整个人体气机升降循环中作为邪气外出的出处和观察脏腑气机正常与否的窗口,通过魄门的状态来判断五脏的阴阳虚实盛衰更可判断病人的预后情况。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这些论述都体现了魄门的开阖功能在脏腑的整体辩证施治方面由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魄门判断脏腑阴阳的虚实盛衰及气机升降出入的情况后,辨明病变脏腑与脾脏的作用关系,从而用药施治。

《四圣心源》曰:“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图1 脏腑气机升降图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26期 211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究其一气之偏盛,亦源于虚”、“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源土湿也”[3],即人生百病的根源在于正气虚而不能御邪,外邪只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和协同致病因素而已[4],脾胃虚弱,正气虚衰,故稍有外邪侵袭即生疾患,除常见的脾虚所致病证外,诸多疑难杂病如瘙痒病、痤疮、过敏性鼻炎、不寐病等由此产生:人体肝肾之气随脾气上升,若脾气虚弱,则气机上升无力,肝肾之气不得上交于心,气机滞于上中焦,上实下虚证由此而生;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脾虚湿盛,两邪相杂,于面部表现为痤疮或上半身湿疹、遭殃等;脾虚湿盛,清阳不升,胃浊上逆,肺金不降,痰浊壅于鼻窍,发为过敏性鼻炎;肝火亢盛,上扰于心,热扰心神致不寐病等等。

2 案例分析
2.1 瘙痒病上热下寒证
患者张某某,女,71岁,2018年8月4日因上半身瘙痒1月初诊。

患者上半身瘙痒一月,伴前胸、后背及双上肢沙粒样疹,色红,每因心情抑郁不畅时发作,发作时伴潮热,瘙痒难耐,溃破后有淡黄色液体渗出,下肢酸软,肢冷乏力,心烦易怒,晨起口干苦,患者糖尿病病史十余年,自本次发病以来纳眠可,大便1-2日1次,便干难解,舌红苔黄欠润,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瘙痒病,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应清热凉血活血,疏肝祛湿温下。

组方如下:青蒿9g,玄参10g,生地黄9g,麦冬18g,柴胡18g,炒白芍18g,醋青皮12g,土茯苓15g,淡竹叶6g,丹参30g,炙甘草6g,党参18g,炒枳实9g,炒白术9g,肉桂6g,炮姜6g上诸味,7剂水煎,分早晚温服,禁食辛辣及生冷食物。

二诊:患者服药后,大便日1次,便干,前胸、后背及双上臂沙粒样疹较前减轻,双前臂及腕部仍著,瘙痒感及口干苦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舌红苔薄,脉细数。

上方加葛根30g,半夏9g,荆芥9g,7剂,服用如前法。

三诊:患者服药后,大便日1-2次,质润成形,周身沙粒样疹消失,未有潮热及瘙痒感,偶有口干苦,舌淡苔薄,脉。

效不更方,上方15剂以巩固疗效,服用如前法。

按:患者就诊时询问排便情况“1-2日1行,便干难解”;由“每因心情抑郁不畅时发作、心烦易怒、上半身瘙痒、红色沙粒样疹、潮热”等症,可知患者因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郁日久而化火生热;肝郁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输布失常而上生痰湿客于肌表,下为肠燥无水而舟停,故有便干难解症状;客于肌表之湿邪与热邪相搏,发为红色样疹,并有溃破后淡黄色液体流出;热邪病因有二:一为情志失于调达,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耗伤阴血。

阳亢于上,阴亏于下,阴不敛阳而在上见火旺之症状;二为久病消渴,阴虚燥热,灼伤津液,阴不涵阳,致使阳气升动太过。

在下复见阴寒之象如下肢肢冷。

故治应清热凉血活血,疏肝祛湿温下。

方中以青蒿、淡竹叶、丹参、玄参、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活血兼养阴生津、除烦,以柴胡、白芍、青皮、枳实疏肝解郁、行气,以党参、白术、土茯苓健脾祛湿,肉桂、炮姜以温下寒。

患者服药后,热邪稍去,二诊时加入葛根、荆芥增强其解表透热、透疹之功效。

治疗中在里之热邪,通过疏肝润肠通便以开魄门,使邪有出路以导邪外出。

观患者排便质地由干变润,次数逐渐规律可知脾运复健,进而推知患者肝气已疏,邪热已清。

在肌表之热邪,通过葛根、荆芥解肌散热,给热邪以出路,热除则瘙痒、疹子即消。

2.2 不寐病
王某,女,29岁,2017年12月9日因失眠初诊。

患者1月前因连续加班复又饮食不规律出现失眠,乏力倦怠,胁肋胀痛,入睡困难。

平素善叹息、急躁易怒,纳一般,食后易脘腹胀满,大便日2-3次,质软不成形,时有便溏。

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不寐病,证属肝郁脾虚证,治应疏肝健脾,养心安神,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方如下:柴胡18g,白芍20g,炒枳实12g,姜半夏9g,黄连3g,黄芩20g,干姜12g,甘草6g,人参20g,制香附10g,当归12g,白术12g,川芎12g,茯苓12g,百合30g,夜交藤30g。

上诸味,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温服。

禁食辛辣及生冷食物。

二诊:患者服药1周后,诸症减轻,但仍有夜寐差,多梦易醒,胁肋部偶有疼痛,大便较前略干稍成形,舌质偏红,脉弦。

上方加珍珠母20g,7剂,服用如前法。

三诊:患者服用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乏力倦怠感消失,仍有轻微入睡困难,偶有多梦,大便日1次,成形,舌质偏红,脉弦。

效不更方,上方14剂,以巩固治疗,防止复发,服用如前法。

按:患者因饮食不节诱发该病,询其排便情况“日2-3次,质软不成形,时有便溏”,同时有“食后易脘腹胀满”症状,可知患者脾土受损;患者平素“善叹息、急躁易怒”,肝气失于疏泄,中土不健,己土不升,气机流转不利,滞塞不通,又会加重其气机郁结,而现胁肋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肝气郁滞化火生热,肝火上炎扰乱心神,出现不寐、多梦等症状。

故诊断为肝郁脾虚证,治应以调固魄门、畅气机为法,奏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之功,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中以柴胡善疏肝解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制香附理气舒肝止痛,二药合用以助柴胡解肝气之郁滞,并行气止痛;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甘草调和诸药;人参、炒白术健脾益气固魄门,茯苓宁心安神,夜交藤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效果。

2.3 痤疮病
韩某,男,32岁,2018年09月21日因痤疮就诊。

患者面部两颊、额头及下巴密集痤疮反复发作10余年,久治不愈,高于皮肤,根红,顶部圆润,溃破后见淡黄色脓液及白色脂肪粒,伴见口腔溃疡,近期面色潮红,溃疡加重,迁延至咽喉部,溃疡面大如花生粒,色白,偶有咳痰,日间白痰,夜间黄痰,心烦口渴,恶凉食,四肢冷,倦怠乏力,纳差,眠可,大便日2-3次,质稀不成形,舌淡白苔白润,脉浮滑,中医诊断为痤疮,寒热错杂证,治应清热解毒,散结敛疮,温中散寒,组方如下:半夏9g,黄连3g,黄芩40g,干姜12g,炙甘草6g,党参10g,柴胡18g,青蒿10g,连翘10g,花椒3g,紫花地丁10g,炮姜6g,防风10g,肉桂6g,桂枝12g,上诸味,7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禁食辛辣及生冷食物。

二诊:患者服药后面部痤疮较前减轻,体积较前减小,颜色变淡,未再有新发痤疮,口腔内陈旧性溃疡基本痊愈,下唇内侧近牙龈部新发一米粒大溃疡,大便日2次,成形,舌淡苔白,脉浮滑。

上方加炒栀子10g,淡竹叶10g,土茯苓10g,7剂水煎服,服用如前法。

三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下巴部位散在少数痤疮,其他部位基本消失,口腔溃疡痊愈,未有新发溃疡面,大便日1-2次,成形,舌淡苔薄,脉浮,上方15剂巩固疗效,服用如前法。

按:观此患者脉症及临床表现,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面色潮红、心烦口渴等热象之症,因患者溃疡反复发作,故可知此患者以肝郁化热之病因持续存在,亦有纳差、恶凉食、大便稀溏不成形、倦怠乏力、肢冷、咳白痰、舌淡苔白润等阳虚内寒之症,故治应疏肝清热,温中散寒,故方中用柴胡、防风疏肝,气机循环升降有序,使邪气以出路,邪热从肌表消散,以黄连、黄芩、半夏、青蒿、连翘、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散结,干姜、花椒、炮姜、肉桂以温中散寒。

二诊时加入栀子、淡竹叶、土茯苓以增强清热除烦、利湿之功效。

本病的治疗以调魄门、使胆胃之气同降以畅气机、恢复人体中气一气周流为宗,该患者初诊时大便日2-3次,魄门开而未过,正宜胆胃之气顺降、升散郁滞之肝气,故未特意用药调畅魄门。

解肝郁、清热利湿、温补中土后,脾气复健升而有力,人体气机周流复始,五脏安和,魄门亦开阖有度。

3 小结
《素问·五脏别论》在详细论述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理论,阐述了魄门为五脏所主使,魄门的开阖与五脏之气机的升降、五脏的阴阳虚实盛衰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后世将调魄门作为调理五脏的常用途径。

黄元御于《四圣心源》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体系,阐明了脾土作为人体一身之气的根本,认为“医家之要,首在中气”。

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观察魄门的状态判断五脏气机虚实盛衰及升降出入情况,是一种切实可靠的诊病手段;同时,魄门作为五脏之邪外泻的一个通道,通过调节魄门的开阖来调顺脏腑气机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疗效斐然的一种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冯珂.论脾与脑的相关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6,40(1):11-13.
[2] 范薇,杨剑,夏丽娜,等.基于“魄门亦为五脏使”探讨五脏气机升降与
魄门的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06-108.
[3] 黄元御.四圣心源[M].菩提医灯 主校.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16.
[4] 殷贝,李佑生,陈玲玲,等.沈英森应用“一气周流”理论治疗过敏性鼻
炎[J].中医杂志,2018,15:17-19.
投稿邮箱:sjzxyx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