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
(多种多样)
广义孔子《论语•先进》“文学”:古代的文献
西方1800年前欧洲:著作或书本知识
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
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
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社会: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
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
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
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镜子说
*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
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教育目的)
西方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艾布拉姆斯)
中——“诗言志”、“诗缘情”(陆机):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
西——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时产生。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西方表现说文学观的宣言),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的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客观说:“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做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艾布拉姆斯)
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2、多种文学观念并存的原因
*文学观的形成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
*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性
多种“文学”观念都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即形成狭义的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
*最初:人们从语言形式上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魏晋时:文辞美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一个基本标准
曹丕:“奏议宜雅,书论宜理,诗赋欲丽”。
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西方斯威夫特: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
历史上,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纳为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审美属性的一个重要根据。
尤其是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
缺点: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类的劳动具有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有双重的内容和意义:(P9)
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人类社会实践改变了生存环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显示人的力量与才智的对象。
审美关系: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提供了可能。
这种关系即美学上的审美关系。
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美,最根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P10)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丑的东西,而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05年论述题)
*文学是“人学”。
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08年论述题)
含义:1、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的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是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现实。
生活现实的蕴涵丰富而杂多——不具有明确性、纯粹性——非理性、非逻辑——审美方式(感性、直观)
三、虚构与艺术真实
*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属性。
*马克思: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1、是“摆脱”世界用想象去虚构一种“现实”。
2、是理想和愿望的表现,源于人的精神追求。
关注文学的理想性,关注隐藏于文学活动中的精神追求。
*文学由幻想和理想构成,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
如:弗洛伊德对“白日梦”的阐述(P15)
文学要超越现实,表现理想,根本上源于文学的审美性。
如巴赫金:“孤立”“隔离”(虚构)——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的幻想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文学的虚构性、审美性的联系:
1、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2、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文学(艺术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艺是因为有了主体精神才拥有了生命的活力。
*怎样理解和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1、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现实。
中:“神似”
西:个别之中显示一般
3、判断:三个不同的测度
A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B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
C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艺术真实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还和审美活动及接受心理有关。
艺术真实是其构成的三要素(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的统一。
文学的真实性是检测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P22
*中:古文论——
“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道的复杂)
《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
西:苏珊•朗格:概念化的语言符号无法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
*传播学:形象——具有语言符号所没有的功能
只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
模糊、宽泛、含蓄(较之概念语言)
与文学形象的不同——不是一种凭借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意象”(描述存在,隐喻存在,来自语言的表现。
)
“形象”(强调图象意义,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义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
二、语象、形象、意象
*语象:主要指对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维姆萨特P26
好的比喻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而产生新的意义。
*通感:一种心理语言现象。
(06年论述)
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形成丰富感受超出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
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也能造成一种视觉化的效果。
*具体可感性为一切艺术形象所共有,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却因媒介的差异而使这种可感性有了区别,形成各种艺术形象独具的特点:
1、文学形象在表现形态上有自己的和语言性质密切相关的特点
2、表现形态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形象的包容性和表现性
*形象:抽象型的形象;
是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特点);
接近生活形象,是叙事文学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
目的在于通过摹写引发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作家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
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时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中:重视“意”的显现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
西: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意象的主要表现对象: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
意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刘勰:“神用象通”“拟容取心”
王夫之:情景说P30
*意境:与意象有关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
王昌龄《诗格》
老子关于“無”的阐释——“意境”的理解
佛教思想——“境界”
意境的三重结构:1 由意象构成,特点为情景交融
2 境生象外,特点为虚实相生
3 韵外之致,特点为鲜明生动,深邃,形而上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间接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
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
为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广阔空间
*心象性文学形象实质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概括性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使文学摆脱了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困境
是艺术概括的结果,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符号性视文学形象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强调文学形象的符号就是强调对文学形象蕴意的理解
中:艺术形象=作家表达审美意识的物质承担者、载体、化身
西: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P37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和语言
*艺术的分类
根据:变现媒介的不同
四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的媒介
*语言从发生学上,是人类出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将其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复杂性(与人类关系):a对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b 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c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P39
语言成了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中介,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还影响人的经验,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与文学:
传统文论——修辞学层面上讨论,“语言工具论”范畴
当代文论——“文学文本”范畴
*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体现:P41
A结构
B话语
C互文性
如:中国古典诗歌“俯视/仰视”结构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有可能遮蔽个性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类型:一、“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表达之间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二、语言本身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语言的遮蔽性”。
三、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
A、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言意矛盾
•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
B、由更深刻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发生于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个人意识的发生
•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05年论述题)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的基本特征: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表现文体的思想感情。
*语言是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描述某个对象,实际上是把具体的对象符号化、抽象化、概括化。
*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是语义和语音;读者依赖想象进入文学世界。
特点:A、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B、能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变现人的心理活动
1 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变现
2 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对其过程,传达只能用语言才能准确表达的思想
C、其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作品:传统文学理论,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从属于某个主体,作品不能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
文本:“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一个符号或符号系统,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形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结构。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作品-作家个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作品蕴意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来源。
文本-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文学文本是一个符号体系,也指向或蕴涵着某种意蕴
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层次
1 语言层
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
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可以不和具体意义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造成独特语音效果
-韦勒克强调“谐音、节奏和格律”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尤其是诗歌)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有和非文学文本不同的特点:
文学文本: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合体验个性化的要求,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
具有多意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语境的建立以与日常语境相脱离为前提
非文学文本: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
2 现象层
文学文本语言符号所指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成文学文本的形象层。
(非文学文本-抽象的概念)
体现:抒情类文学文本-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
叙事类文学文本-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变换的环境
特色:抒情类-以实出虚、以有寓无,在虚实相生中塑造朦胧又完整的文学形象。
叙事类-其形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
3 意蕴层: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其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本的审美价值
与现象层的关系:融合统一
特点-多意、含蓄(只可意会)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成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
体裁:文本的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
*体裁文类理论的意义:(文本体裁分类受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
1 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具体的文学文本都是个性化的,个体化文本只是获得稳定的,非个性化的形式即取得某种体裁后,才能形成特定的意义。
体裁分类理论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了联系,其理论成为具体文本、总体文学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成果的结晶。
2 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作者-必须学会以体裁的眼光观察现实
读者-体裁似乎赋予读者一个确定的角色,用一套程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
体裁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学语法”,从而规范着创作过程和结果,读者也必须具有理解这一套语法的“文学能力”,才能完成体裁样式所规定的阅读任务。
3 文学传统和个人写作的桥梁
体裁理论,实际上把当前的文本与历史形成的文学规范相对照和联系,通过成规和惯例来把握文本的特点。
体裁理论能够反映个人创作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
P62卡勒-“创作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介入某种文学传统,或者至少与某种诗歌和小说观念有关”。
*中国二分法:韵文和散文-基于语言形式因素;
外国二分法:史诗和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
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四分法:弗莱-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表现形式)
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与抒情
*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
主要特点-抒情性、韵律性、想象性(西方曾更注重其叙事性)
*抒情性表现:首先,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
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
其感情,凝聚了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解,有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不等于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而是提炼、升华诗人自己的情感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想象性: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成为情感的表现找到外化的形象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诗是语言的精粹”(朱自清)
诗的语言:凝练而富于变现力,具有节奏和韵律
对日常生活语言的“背离”a扭曲、变形语言
b“破坏”规范句法
*节奏:诗人情感支配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是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体现在句子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
*韵律、格律:在字数、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
*语言与形式关系研究
西方形式主义-强调、关注
黑格尔:“……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
对日常语言的“背离”与“回归”的矛盾P69
*结构:表层结构-分行、分节排列
深层结构-跳跃式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那种蕴涵着特点意念,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意”指意念、意蕴。
“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
“意象”,即表意之象。
特点-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
西方:偏向于主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
T•艾略特P70-“客观对应物”-由意生象
意象的创造与运用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还受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应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意境论集大成者)A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表意居于主导地位。
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可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
哲理性:其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B其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还有虚化、集合性的特点
虚化:P71
集合性:
第三节散文
“边缘文体”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根本区别并不是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
文学散文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散文把感受的抒发作为基本内容和行文脉络P74
散文不仅在内容上要求真实、直接、自然地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更揭示其产生的过程和缘由。
取材广泛、丰富,几乎没有对象上的限制。
表现方式、手法,兼用叙述、描写、抒情,没有惯例、成规。
限制仅在于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反对虚构。
传达审美感受往往直接,保持原生形态,自然亲切。
*抒情性散文:较多情感成分,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
(散文诗)
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分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杂文、小品、随笔P76
二、自然和自由的形式
*与诗歌比较P76 结构方面
*以主体内心情感和思绪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的特点。
没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规,具有灵活性。
*语言
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有相当高的精炼和想象性的要求;风格整体上要求自然和放松;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格律)。
*为作者个性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中-小说源:《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亦远矣”
汉-一文体,“丛残小语”(桓谭)雏形
唐-独立的文体
西-新奇的故事novel——roman,中世纪,传奇故事——fiction,谎言和杜撰虚构之辞
小说的本质特征:叙事性、虚构性
*叙事:即讲故事,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
叙事原则:接续与转换
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