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美丽与血腥的残酷_浅论冯小宁战争电影的人性化表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认为 《 紫日》比 《 红河谷》和
《 黄河绝恋》更 “ 惨” ,冯小宁对此表示: “ 可能会有残暴和血腥的说法,但如果不揭 露丑恶的战争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何谈反 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力量。 ” 因此,在一定
"
意义上说, “ 战争三部曲”就是一部牺牲与 死亡交响曲。 从 《 红河谷》 、 《 黄河绝恋》到 《 紫 日》 ,冯小宁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杀人 与被杀的故事。从一个一个的杀、一批一批
生戏剧。中国农民杨玉福在日本人的大屠杀 中死里逃生,但是,当面对把自己和苏联战 士带进雷区,并炸死了一名苏军战士的日本 少女,他最终还是没忍心杀死这个敌方女 孩。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在他身上体 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性光芒。残酷的战争现实 并没有改变流淌在他血液里的 “ 仁爱”之 心。他相信如果人们互相仇视、互相残杀, 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在这个农民身上,不 仅表现了他本能善良的一面,还体现出了中 国传统文明的伦理道德。他的行动是在呼唤 人类的良知,这种美好的人性,战胜了兽 性,也战胜了仇恨。 日本少女这一形象,则有力控诉了日本
的杀到成百上千的屠杀。从保家卫国、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到丧心病狂、灭绝人性、惨 绝人寰,冯小宁在他的影片中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战争状态下人类血腥残酷的杀戮图。 《 红河谷》描写了一个民族本能的、原 始的牺牲和死亡。这种牺牲和死亡的自发 性、神圣性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所谓民族利 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伦理道德法则。在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除了尸体还是尸体, 死亡之外还是死亡。以格桑、丹珠、雪儿达 娃为代表的无数藏汉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而献 出了自己的生命。 《 黄河绝恋》则通过对信念、理想、义 务、责任、人性的描写,表现和展示了一种 理智与复杂的牺牲和死亡,使牺牲和死亡的 内涵更为丰富而深刻。无私无畏、义无返 顾、英勇献身是黑子、安洁的形象特征。当 黑子孤身一人与几十个日本兵进行殊死激战 时,在身中数弹并被敌人刺中数刀的情况 下,最后还用手雷炸死了汉奸翻译,同时用 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关枪而壮烈牺牲。安洁 作为一名曾惨遭日本鬼子凌辱而自觉走上革
中国电影研究
诗意的美丽与血腥的残酷
—浅论冯小宁战争电影的人性化表述 ——
荣京之
在当今中国影坛上冯小宁可谓是一匹孤 独的 “ 狼” 。十几年来,为了一种信仰、责 任和使命,他以过人的激情、不懈的追求、 拼命的精神,拍摄出了极具个人化色彩的六 部战争电影。特别是自 !$$% 年至 &""! 年六 年间,作为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制 片,他向中国影坛和广大观众奉献了 《 红河 谷》 ( 、 《 黄河绝恋》 ( 、 《 紫 !$$#) !$$$) 日》 ( &""!)三部佳作。激情与浪漫、忧患 与责任、丰富想象与强烈表现是冯小宁 “ 战 争三部曲”的标志。用诗一样的电影视听语 言歌颂人类的美好感情和谴责人性中的罪 恶,是他鲜明的人文战争电影的艺术风格。 他的影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新的战争电影文本,这些影片不仅得 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赞许,同时也获得了商业 上的巨大成功。冯小宁虽然不是才华横溢、 独领风骚,但他却是一个有思想、有激情、 有着良好艺术感觉的电影导演。从他的 “ 战 争三部曲”中,不难发现他的政治追求、人 道情怀、艺术抱负和商业野心。他的完全个 人化的电影制作不仅对传统的战争电影有着 继承和发展,更有着突破和创新。但是,在 从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 《 战争子午线》 一 关于牺牲或死亡以及人性的战争言说 论证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表达和平对于世界 和人类的重要意义时,在主观追求与影像实 现之间,题材本身复杂、深刻、丰富的内涵 与冯小宁在理解、认识和表现上的个人化形 成了一定的冲突。因此,冯小宁在结构故 事、塑造形象、营造宏大主题和制造意义 时,还未做到游刃有余。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从他的 “ 战争三部 曲”中受到了感动,得到了启示。难道在今 天还有谁像冯小宁一样给我们带来过这样充 满激情、充满思索和人性十足的战争电影 吗?你可以褒他,可以贬他,但是在中国当 代电影史上,冯小宁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 在。本文试图从冯小宁战争电影的牺牲主 题、人性主题入手,分析他 “ 新战争电影” 的思想艺术特点,探讨冯小宁的成功和缺 憾,总结他对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认识,进而 概括 “ 新战争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 意义。
从民族冲突国家冲突的角度出发来表现 人性的冲突,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冯 小宁 “ 新战争电影”的另一大主题。影片通 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性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中的 美与丑、善良与残酷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过 程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这对我们一向从 思想性、阶级性来描写、评价人物形象是一 个进步,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重 新认定。通过对三炮、杨玉福和秋叶子的艺 术形象塑造,冯小宁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爱与 恨、美丽与残酷的战争故事。在这些故事 中,他剖析了人类灵魂中美丽、善良、丑 陋、残酷的多重性、复杂性,阐述了真、
!
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残酷迫害。作为一名年轻 的学生,她不断接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 教育,正常的心理被扭曲而异化。她在被欺 骗、被愚弄中逐渐变成了军国主义的杀人工 具,在花季年龄的美好时期,心灵深处却遭 受着战争的摧残与蹂躏。在和杨玉福、娜佳 共同的逃亡过程中,她曾几次想置他们于死 地。她本能地矛盾过、反复过,但最终她还 是在同情、理解、谅解和感召下,从仇恨开 始到渐渐被感化、感动、到感激以至于最后 从敌人变成朋友。她的逃亡过程实际上就是 对她病入膏肓的扭曲人性进行医治修复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丽和善良的 人性是如何被毁灭又如何被找回。 冯小宁的战争电影,不仅描写了人性中 美好、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刻画了丑 恶、残暴、兽性的一面。血腥残酷的大屠杀 场面在他的 《 红河谷》中屡屡出现。 《 黄河 绝恋》中小孩被辗死在辗台上,孕妇被刺刀 挑开肚子, 《 紫日》中,日本军民的恐怖自 杀,神风敢死队驾机撞向美国军舰,中国人 被绑上炸弹浇上汽油装进麻袋扔进河里…… 此外,冯小宁用最极端最刺激的视听手段, 把人性中最丑恶最恐怖的一面,诸如日本军 官狰狞的嘴脸与来自地狱般的魔鬼嚎叫真实 细致地再现出来。影片喻示:战争使人变成 了野兽。 二 “新战争电影”的特点
[ 作者简介]荣京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影视中心总编。 ( !""""#)
!
( !""#)算起,十年来,冯小宁相继完成了 电视剧 《 北洋水师》 ( 、 《 大空战》 !""$) ( 、电影 《 红河谷》 ( 、 《 黄河 !""%) !""&) 绝恋》 ( 、 《 紫日》 ( !""") $##!) 六 部 战 争系列作品。而 “ 战争三部曲”最能代表他 战争电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 作为一个鲜明的标识, 《 红河谷》以饱 满的激情,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视角和华丽 的影像风格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 的近代民族传说。就影片自身价值和其对中 国影坛的影响而言,它不仅是冯氏战争电影 出世的第一部代表作品,也可谓是新的中国 战争电影诞生的一个标志。 《 黄河绝恋》则 是冯小宁用强烈的浪漫主义手法书写的一首 革命英雄主义加异国悲剧恋情的交响诗篇。 《 紫日》是冯小宁 “ 战争三部曲”的完结篇, 是他关于战争、人性与和平主题探索的思想 艺术总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成熟的视听 语言和唯美的艺术风格,与 《 红河谷》和 《 黄河绝恋》相比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命道路的知识女性,把手榴弹挂在身上随时 作着牺牲准备。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情 况下,为了不连累欧文和花花,她毅然决然 地砍断了维系生命的绳子,淹没在滔滔不绝 的黄河里。 冯小宁通过运用极强的悲剧感、仪式 感表现方式,对悲剧人物的死亡进行了生动 描写。影片中寨主之死被处理得很戏剧化、 仪式化。面对日本军官,寨主像角斗士走向 角斗场一样,毅然决然地一步一步逼向日本 军官并突然把匕首插进他的胸膛。在被敌人 乱枪打死时像一尊雕像慢慢倒下。和寨主被 乱枪射死的方式不同,三炮是唱着情歌被活 活埋死的。冯小宁用了喜剧的方式来处理, 表现出了极强的荒诞意味。电影拍摄了活埋 的整个过程,景别从松到紧,画面也由远及 近。当三炮的头被埋上最后一锹土而歌声嘎 然停止时,我们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震撼。
!
秋叶子,就像她美丽的名字那样,在秋天最 美好的季节却像花儿一样凋谢。战争结束 时,准备回日本与男友团聚的她也和她的男 友一样死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口之下, 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她的死亡象征着人性的 毁灭。正像她手中的鲜花被抛向碧蓝的天 空,寄托无限情感的八音盒被远远地扔向山 底一样,秋叶子的和平梦想和人类的道德良 知随着一声枪响似乎离她离我们越来越远。 《 紫日》同样描写了大量的牺牲和死亡。 杨玉福母亲被日军新兵连刺数刀而亡,中国 同胞被日本人装进麻袋烧死,日军在战争结 束时集体自杀。这集中表现了冯小宁对死亡、 对战争的非理性、非人性的认识和思考。 在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中,他从不同角 度、不同人物出发,对牺牲和死亡进行了历 史与自我的认识和探讨。实际上,不论是正 面形象的牺牲,还是反面形象的死亡,在本 质上都是作为个体的人被消灭。战争的实 质,战争的最后结局就是人类的相互残杀和 毁灭。基于这种认识,和传统影片相比,在有所突 破,而且在创作上更加理性更加客观。
善、美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炮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性 人物。和传统反面人物形象描写模式不同, 冯小宁以更多的笔墨透过人物的喜、怒、 哀、乐描写了三炮的人性面貌,让我们从熟 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物外表下看到了并不熟 悉的一个变态而真实的人物内心世界。作为 一个身残貌丑的男人,一个卑恭屈膝的奴 才,三炮的生存境遇十分凄惨。影片通过三 次秦腔演唱,表现了三炮的情感和欲望。而 黄河边上的最后一次绝唱使三炮的人生悲剧 达到了极点。当他疯疯颠颠、尖声怪笑的从 着了大火的茅草棚出来时,他再也不用点头 哈腰和忍气吞声,他好像找到了平生第一次 当男人的感觉,做了有生以来第一件有点骨 气的事。所以他唱的 “ 兰花花”虽然声嘶力 竭断断续续,但却是那么阳刚,那么动情。 从单一的、片面地描写人性到多样化、 复杂化地揭示人性,冯小宁对人性在战争环 境下的种种裂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 紫 日》就是一个总结。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前后几天中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共 同逃亡求生的经历。因为战争,杨玉福、秋 叶子和苏联女军医娜佳在战场上不期而遇。 不同身分、不同经历和不同语言,使他们演 绎了一场关于仇恨与误解、沟通与信任的人
心,还非常重视对环境、场面、段落的描 写,使其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故事、人物 作为传统电影中主要的表述功能与被表述功 能已退居其次,更多的是作为他用来表意的 载体与背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不仅成为战 争影片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更接近客 观、真实。描写也越发细致和逼真。 故 冯氏的 “ 新战争电影”从内容上看,是 在真实的战争历史大环境中,虚构人物、情 节和故事。他的故事并不追求完整性、逻辑 性、真实性,而更重视其寓意、表意和传奇。 因此,故事更具有神话、童话和寓言的色彩。 雪儿达娃与格桑的恋情,意指藏汉人民的团 结友爱。贵族小姐丹珠爱上了农奴格桑,也 不啻是一个公主与穷小子的爱情童话。至于 琼斯对丹珠的一往情深,欧文 “ 一见钟情” 地爱上安洁,恐怕就是一则国际主义的爱情 寓言了。虽然让人难以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但是真实不足而激情有余的爱情传奇还是让 我们感动不已。 《 紫日》则是一部基本上没 有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式的战争电影。人物形 象不同的国家背景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十分强 烈,形象的寓意色彩非常浓厚。影片自始至 终流淌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绪。在人性自 身的矛盾冲突中,三个异国人在经历、体验、 感受着这种情绪当中而慢慢从仇恨、理解到 沟通。这种冲突通过情节的变化推动着影片 叙事的不断进展,从而完成着创作者关于战 争、和平与人性的主观意愿表达。
从价值体系的认定上,牺牲包含了肯定 的意义。在生理学上,死亡则意味着生命的 消失或结束。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更好地表 述和理解冯小宁战争电影的主题。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论述 战争手段的特殊性时指出: “ 战争是一种巨 大的利害关系的冲突,这种方式是用流血方 式进行的,它同其他冲突不同之处也正在于 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