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七次模拟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共42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毁谤.滂.沱大气磅.礴左膀.右臂
B. 渎.职黩.武买椟.还珠感情深笃.
C. 朔.日硕.果数.见不鲜铄.石流金
D. 吞噬.伺.机舐.犊情深恃.才傲物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气概溶资入不敷出弱不禁风
B. 预防飘渺沸反盈天心有灵犀
C. 狭缢嘉奖潸然泪下删繁就简
D. 修葺桅杆弃如敝屣以德抱冤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全局,运筹帷幄,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难题。

②在宏观教育发展的价值中,如何实现各类教育功能的整合,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

③国际数学大师、已故中科院院士陈省身教授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曾呼吁科学家要名利,甘于清贫,勤
奋工作。

④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才不多,大多数人是,各有短长。

A. 纵览取向淡薄瑕不掩瑜
B. 纵览趋向淡薄瑕瑜互见
C. 总揽趋向淡泊瑕不掩瑜
D. 总揽取向淡泊瑕瑜互见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科学,让我们只能作出否定的回答。

B. 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创意方案征集工作已经开始,北京奥组委将在2006年向奥委会提交入选的创意方案以供审查。

C. 我从内心向你表达由衷的祝贺,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D. 近日,陕西省佛坪国家自然生物科研室在海拔1613米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棕白色的另类大熊猫。

二.(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

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5. 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 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 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 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6. 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 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 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 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7.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B.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 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 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人造血液
人体中流动的红色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全血。

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在临床使用上很多情况不需要全血,只采用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来治疗。

因此,人造血液也不需要与全血成分完全一致。

现在已有血浆代用品上市,血小板代用品也已经开始研究,目前许多国家着重于开发红细胞代用品。

血液中红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携带氧气的能力。

如果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就迎刃而解。

既然是救命的血,安全自然是第一需要。

由于人造血液制备工艺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所以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此外,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

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

因为用血红蛋白组成的人造血不具有红细胞膜,没有抗原就不会与体内已有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所以人造血适用于任何血型,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

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医生只需直接为病人输入人造血液,而不必先检测患者是哪类血型,然后再费时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血液,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人造血液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大量地制造,保障医疗用血的充足供应。

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的人造血液,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

我国目前研制的人造血液以牛血红蛋白为原料,而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海蚯蚓的沙滩小虫的血液也适合制造人造血液。

另外,人造血液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它能够长时间地保存。

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普遍血液在专门的储存条件下只能保鲜42天,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血液就有可能变质,而人造血的保存期可以长达数年。

以血红蛋白为基质的人造血液是红色溶液,冻干后为红色或暗红色粉末。

如果有需要,只要将干粉状的人造血溶解在特定的液体中便可以向病人输注。

由于不需要血型匹配,并且携带、保存方便,因此在发生战争或者大规模灾害时,人造血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8. 根据文意,下列对“成分输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
给相应制品。

B. 是与全血成分不完全一致的人造血液。

C. 是只采用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来治疗的人造血液。

D. 是应用血浆代用品代替全血的输血治疗。

9. 下列对“如果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是制造人造血液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B. 不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代用品就无法研制出来。

C. 目前还不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

D. 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就不会存在其它技术难题了。

10. 对于人造血液的优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B. 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

C. 人造血液能够长时间地保存而永不变质。

D. 人造血液携带、保存方便,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

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

王莽时,仕郡历卅宰。

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

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

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

郡与交卅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

飒下车,修庠序之数,设婚姻之礼。

期年间,邦俗从化。

先是含、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

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

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

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

于是役省募息.,奸吏杜绝。

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

又(音lèi)阳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万。

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

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二十五年,征还。

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

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常佣以自给. 给:给予
B. 辄发.民乘船 发:征派
C. 于是役省募息.
息:停止 D. 载病诣.阙 诣:到……去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桂阳太守归家以敕自给以常佣
B. ⎪⎩
⎪⎨⎧••噎而废食者因昔人有聚会因佗郡民庶常依 C. ⎪⎩⎪⎨⎧••上起铁官乃疯凿山通道五百余里
乃飒 D. ⎪⎩
⎪⎨⎧••蓝而青于蓝于青取之物宜于其所施政,莫不合 13.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
(1)辟大司徒邓禹府 (2)举能案剧
(3)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4)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5)列亭传,置邮驿
(6)罢斥私铸 A.(1)(3)(6)
B.(3)(5)(6)
C.(2)(4)(5)
D.(1)(2)(4)
1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飒仕途坎坷,被贬为边远地区桂阳的太守。

到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B. 卫飒在治理桂阳时,免除劳役,处罚了奸吏,同时还凿山通道,方便交通,于是流民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C. 卫飒管辖的
阳县出产铁矿石,他禁止私人冶铁,这样做不但减少了犯罪,而且增
加了县里的收入。

D. 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老来贫病交加,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光武帝赐钱十万,以收买他的官印。

第II 卷(共108分)
四.(18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2分)
译文:
(2)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2分)
译文:
(3)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2分)
译文:
(4)郡内清理。

(2分)
译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本词系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

(1)“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了的《无题》诗“”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双层含义是:。

(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4分)
(1)天行健,。

地势坤,。

(《周易》)(1分)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1分)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孟浩然《宿建德江》)(1分)
(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朱熹《观书有感》)(1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

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

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

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

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

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

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近亲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

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的奏响了。

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

雨势急躁,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

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

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

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

今夜瓦屋听雨,总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的淙淙流淌。

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苦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

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8. 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4分)
答:
19. 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是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是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4分)
答:
20 . 作者在第三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
特点是什么?第五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6分)
答:
21. 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B. 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着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C. 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D. 瓦屋听雨,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对岁月难再的痛惜,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E. 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样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摒弃世俗的人的愤愤不平。

六.(12分)
22. 请用—句话概括下面—则消息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15字)(4分)
日前,美国医疗卫生信息管理协会等13家医疗机构联合信息技术组织,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要求建立一个全美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系统,以确保就诊病人的病例信息能够及时传送,各部门都能够迅速获悉这些信息。

这份长达54页的报告,引述了大量网络技术方法,认为使用数字记录的方法,能够减少医疗错误并提高工作效率,挽救生命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美国总统布什对建立电子病例颇感兴趣,他提名布莱勒博士负责此事。

□□□□□□□□□□□□□□□(15字)
23. 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连贯和标点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先写出句子的序号,然后再修改。

(4分)
①被称为2003年美国最惊艳小说的《达·芬奇密码》中文版日前面市。

②这部悬疑小说曾旋风般—路横扫去年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③这部小说既加进了大量艺术史、宗教史、象征学等文化佐料,④又混合了谋杀、悬疑、侦探、追捕等常规的畅销要素。

⑤它在纽约时报书评榜上足足呆了16周之久。

⑥作者丹·布朗为此风靡—时。

(1)序号:修改:;
(2)序号:修改:;
(3)序号:修改:。

24. 高考在即,请给你的一个同学发条短信。

(4分)
要求:体现对同学的关心、鼓励,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40字)
七.(60分)
25. 阅读下面名言,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

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

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C
2. B(融资狭隘以德抱怨)
3. D(总揽:全面掌握。

纵览:放开眼任意观看。

趋向:着重指事物客观发展的动向。

取向:指主观采取、选择的发展方向。

淡泊:不追求名利,作动词用。

淡薄:不浓密,不深刻,不强烈,作形容词用。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


4. B(A句式杂糅,其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C“内心”与“由衷”重复;D语序不当,改为:在一座海拔1613米的山上。


二.(18分,每小题3分)
5. B(A把结果说成“目的”;C“后者带来资源增加”错误;D“消费经济”错误。


6. B(A根据上下文,应该从正面立意;C句的着眼点是“废弃物”不是“资源”;D“废弃物不存在”说法错误。


7. A无依据
8. A(“成分输血”是一种医疗行为,而不是一种血液的名称,故可排除BC两项,D 项“血浆代用品”理解片面。


9. D(关键性难题解决了,不等于没有其它技术难题。


10. C(原文没有“永不变质”信息。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A 给:供给。

12. C(A. 连词,可译为来/介词,凭……的身份;B. 介词,凭,凭借/连词,因为;C.两个“乃”都是“于是”的意思;D. 介词,与/介词,从)
13. B(“辟大司徒邓禹府”只说卫飒被征召委以的官职不合题干的要求。

“习其风土,不出田祖”是当地百姓的习惯,不合题干要求。

由此可推知答案为B)
14. C(A项中错在“被贬为”;B项错在“处罚了奸吏”;D项错在“以收买他的官印”)
四.(18分)
15.(1)离郡府远的地方,有的将近千里(去、者、或、且)。

(2分)
(2)卫飒到任,治理学校规范,(制定)婚姻礼法。

(2分)
(3)恰逢卫飒患病,不能授给官职予以任用(会、被、拜)。

(2分)
(4)郡内清平、安定。

(清、理)(2分)
16.(1)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含义:①水流花落春归,②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

(2)作者以景起笔,由景及情,将梦与现实、欢乐与忧思结合在一起,抒发了亡国的悲哀与无奈思想感情。

17.(1)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

(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18分)
18. 因为雨滴敲在瓦屋顶上的声音才是原汁原味的声音;由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庞大而僵硬,雨滴不能敲响它,所以说身居高楼的人听雨不是完整意义的听雨。

19. 牵念:对久违的能亲近的农村生活的想念。

感喟: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20. 特点:余韵渐止;用意: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21. AC(B错“明显的排斥情绪”;D错“紧迫感”;E错“愤愤不平”)
六.(12分)
22. 美将建电子病历并全国联网(或:美拟将病历全国联网)要点:(1)建立卫生网络信息系统,将电子病历联网,(2)总统已安排人负责此事。

23. ②“横扫”与“排行榜”不搭配,改为:横扫……市场。

③④“既……又”所引的内容调换⑤纽约时报,应加书名号。

⑥“风靡一时”形容事物、爱好、衣饰等在一个时期内极为流行,改为;“一举成名”。

(注意:每小题1分,全部正确的给4分)
24. 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表达真诚、鼓励之意。

25. 请参照2007年全国卷说明的评价标准阅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