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诗两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 又是
“末代诗人”, 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②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 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 展纸执笔, 信手
..
拈来
..,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③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 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他
漫步于康桥, 举步维艰
...., 写下了这首诗。

④夕阳下流淌的康河, 波光潋滟, 栩栩如生
....,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 动人心弦。

⑤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
...., 他的诗富于想象, 意境清新, 风格柔美飘逸。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 先秦诸子周游列国, 大多席不暇暖
...., 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C ①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使用正确。

②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

此处应指思路畅通, 用在此处不妥。

③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与语境不符。

④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

与语境不合。

⑤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 自成一家。

此处使用正确。

⑥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 形容很忙。

此处使用正确。

2.下列语句中, 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 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 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从现在起到年底, 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C.《五四放歌》《天路》《致橡树》……近日, 2016年“三节”群众文化活动——“迎新春·诵经典”大学生专场诵读会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中拉开了序幕。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 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不忍释手。

解析:选C A项, 成分残缺, 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 语序不当, “从现在起到年底”应该放到“国家大剧院宣布”之后, 修饰限定承办演出的时间段;D项, 最后一句缺少主语, 可删掉“使读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直到五四之前, 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 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 但到了20世纪初, 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 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和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解析:选B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 注意“它”“同时”等词语。

4.下列诗句中, 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C.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D.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解析:选A A项,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面的一副对联, 被打乱了顺序, 请将其整理为一副较为工整的对联。

康桥河边旷世伟人多情游子橘子洲头作别西天云彩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下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格式, 句式要对仗工整。

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

“康桥河边”与“橘子洲头”地点相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写的是“徐志摩”;“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是指毛泽东, 人物相对。

按此调整语序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上联)康桥河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橘子洲头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
示例二:(上联)多情游子康桥河边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旷世伟人橘子洲头书写壮志豪情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对于《雨巷》这首诗的欣赏, ①, 也许会把它当成一首单纯抒写愁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 ②, 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

解析:根据下文的分号及其后的“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可知, ①空处应填“不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之类的内容。

由“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作为象征”可以看出, ②处要填的内容应该与用象征手法分析诗歌有关。

参考答案:①不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
②可以从更深一层去发掘其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 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矇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一节交代了“梦”的奇妙与娇妍, 揭示了人们向往“梦”的原因, 并总结了“梦”的特点, 即“无价”“珍宝”, 让读者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 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手法, 将虚幻的“梦”写成了实实在在的“花”, 构思新颖奇特。

C.作者把梦比成“金色的贝一枚”, 说它在“大海里”, 且在“大海的底里”, 并加上“深藏”一词, 以此来突出它的难寻。

D.“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 波浪声声;“金色的贝”, 绚丽夺目, 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

而且“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 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 既有叹惋, 又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

诗人如此用心地描写色彩, 足见其对美的追求是非常刻意的。

解析:选B B项, 应为“以实写虚的手法”。

8.概括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特点。

答:
参考答案: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 一虚一实, 巧妙地交织为一体。

艺术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 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9.《寻梦者》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 这首美丽的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
参考答案: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 任何事业的成功, 都必须付出人的一生;“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 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二)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 飞飏, 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 飞飏, 飞飏——
你看, 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 飞飏, 飞飏——
啊, 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 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 消溶, 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0.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雪花?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 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11.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 飞飏, 飞飏”?
答:
参考答案:“飞飏, 飞飏, 飞飏”写出雪花的坚定、欢快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12.“她”是诗人美好的理想的代称, 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答:
参考答案:诗人愿化作雪花, 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 去追寻永恒的东西。

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 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 就再也不会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