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的眼睛课件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起始课主要目标(教师):
1、与学生初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了解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同学们达到的具体目标
3、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目标:(学生)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了解意义和种类,知道一些美术术语,并对一些美术作品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与讲授、比较与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美术鉴赏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情感,初步达到增强艺术感受、提升艺术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目标,体会艺术家坚强执着的艺术态度,感悟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从而形成正确的美术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设计:自我介绍,6人组是否都认识了呢,一组为测试
破冰行动:
高中开设美术鉴赏的意义:教育方针
以往的美术印记,你对美术的理解
美术——美术的高下,美术的优劣鉴古今、评优劣、定高下。

作品与作者
美术鉴赏的概念
美术作品的分类
美术鉴赏的意义/功能:认
识、教育、审美功能
自我介绍:
对学生的认识:读图能力越来越强,运用新事物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强,缺点:听不得批评学生也是一面镜子,我怎样对他们,他们就怎样对我;
1、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分类?
让学生先说一说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一门造型艺术。

美术课:画画?美学太大,单纯地理解为绘画显然太窄。

看图片让学生分类。

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

2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那么,美术鉴赏究竟是包含哪些内容呢?
学生说一说
我去看、感受、我联想,我判断,我分析,评优劣、鉴古今,定高下。

3、高中阶段开展美术鉴赏的意义
国家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原因?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经研究,自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

实际上初中就有很多内容已经学习过了,
需要哪些知识的支撑?
美术的理解、美术创作和批评,美术学、美学
3美术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
知道为什么放假吗?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国家和民族多分危难之际,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华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的伟大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

一则新闻:
4、怎样开展美术鉴赏
北京师范大学尹少淳先生的四部曲,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个问题的分享:这幅作品给我什么感觉?如何使我产生这种感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喜不喜欢这件作品?
三:走进具象艺术:
概念:什么是具象艺术?是指按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它是与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或者极为相似的艺术,具有视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清明上河图》
重点问题的讨论:客观真实性/典型性(艺术形象最典型的一瞬间,不是原封不动地描摹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物的样子)
例析:《开国大典》37,《齐白石》81
功能:记录和社会干预(赞美、批判、直接、隐晦、侧重美学、文化、道德,有的集中于社会政治)
如何鉴赏的环节设计
分析:是肖像还是主题性作品?
肖像是否生动传神?《英诺森十世》
主题性作品则主要看形象和环境是否鲜明和典型?例证:《血衣》
讨论:为什么具象艺术要塑造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试以你印象最深的作品加以理解和阐述。

具象艺术是主流,意义融合于认识、教育、社会意义。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象吗?
走进抽象艺术
教学目标设计:
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热抽象和冷抽象),以及美术从具象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同时,对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通过本课对抽象作品中艺术语言元素的本质特征的了解,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抽象元素的形式美感并尝试自己创作抽象作品。

教学结构设计:
一、组织教学:
1、布置和张贴范画等教具。

2、调试投影仪。

3、行间检查学生课本带来情况。

4、本课学生板书申报人板书课题的准备工作情况。

二、教学引入:
1、学生板书课题时,安排同学阅读课文P23“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由此诞生。


2、师生谈话:
师:抽象艺术的发现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谁能谈谈?
学生①:康定斯基在自己的画室发现一幅“难以形容的、炽烈美妙的图画”,离近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作品放倒了。

师:自己熟悉的画放倒了,产生了陌生感,一个另类的形式出现了。

仅仅如此吗?
学生②:康定斯基的画放倒了,远离了对象性,没有具象内容,只有纯粹的点、线、面和色彩的抽象构成。

艺术的感染力反而更加强烈了。

师:同学们所言极是,抽象艺术就这样瞬间产生了吗?
学生③:康定斯基是位音乐爱好者,音乐的抽象性引起过画家的思考,因此抽象艺术的发现,对康定斯基来讲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偶然中的必然。

师:(小结学生发言)音乐是抽象的艺术,绘画为什么不能呢?,这一瞬间发现,坚定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形式的研究的决心。

我们通过他的一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探索性的创作成果。

康定斯基的作品以抒发情绪为主的、形多变,显得热情奔放。

其作品以线条、色彩、抽象几何图形为基本构成因素,利用这些抽象因素的想象效果表达思想,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讲授新课:
师:人们用一个字来为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进行定性,这个字是什么?(教师继续设疑)
学生:“热”字!
师:“热抽象”(板书)
刚才我们走近了这位伟大的“热抽象艺术大师”和他的热抽象艺术作品。

那么,有热抽象就会有冷抽象,他是谁?作品是什么样的呢?(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1)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板书)
1、康定斯基(1866--1944)为热抽象艺术的重要代表。

(板书)
2、蒙德里安(1872-1944)为冷抽象艺术的重要代表。

(板书)
师:他以通神论哲学关于线条的理论和数学造型原理为依据,利用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非彩色系列(黑、白、灰)和结构比例组织画面,建立完美的构图。

蒙特里安的抽象艺术不仅影响了绘画与雕塑,而且对20世纪的建筑与设计也有重要影响。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展示画册附图)。

我们看见,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

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

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

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

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分析:
(详见课文:略)。

(2)、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艺术美有那些表现形式?(板书)
1、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设疑)
教师设疑,学生依据课文及图例展开讨论。

学生①:人类早期的绘画通过绳纹和几何文表明了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和赞美,此后的发展便进入了模仿阶段,但人们逐步发现形式的美感比内容更重要,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学生②: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出现更加速了人们对美术本质的思考,比如俄国德康定斯基,荷兰的蒙德里安等。

学生③:西方的抽象艺术诞生基于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形式发展和铺垫。

还有西方的社会原因;科学理性和现代社会的分工等因素都促成抽象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

一是,西方艺术发展积淀,从模仿和再现到反对模仿和再现,最终提升为自为的抽象艺术形式。

二是,音乐抽象的形式对美术用纯粹的色彩和形式来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画面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2、抽象艺术的美有那些表现形式?(设疑)
学生①:形式与色彩是艺术美的基本表现,强调以绝对、纯净的形式来表现世界的结构和秩序,用色彩本身表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感。

如《蓝色的上帝》、《在海岸边的人体》、《即兴之31》等。

学生②:独特构图和笔触方面,要么绝对的简化,如《白上白》形成疏朗的构图,要么满布,象美国画家波罗克《作品36号》无前无后,无上无下。

学生③:中国画的笔墨有独特的审美形式感,但在西方抽象艺术中被孤立夸大,具有独特的美感。

如美国画家克兰《尼金斯基》等。

学生④:材料和肌理方面的美,如意大利风塔纳《空间概念》中国木雕《太极》等。

学生⑤:在空间和透视上,法国视幻艺术家瓦萨雷利的《红窗》利用“视错”产生非常奇妙的艺术美。

三、课堂小练习:(思考与判断)
(1)半抽象:是将自然的外貌约减为简单的形象。

(2)纯抽象:不以自然形貌为基础的艺术构成。

《招魂》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mâi]。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huì]。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shì]予之。


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

若必筮[shì]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tuō]些。

祭奠作者屈原的屈子招魂活动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sì],以其骨为醢[hǎi]些。

蝮蛇蓁蓁[zhēn],封狐千里些。

雄虺[huǐ]九首,往来鯈[tiáo]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麋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壸些。

五榖[gǔ]不生,藂[cïng]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páng yáng]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归来!恐自遗[wâi]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熽[xiào]狼从目,往来侁々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约,其角觺[yí]々些。

敦脢[mãi]血拇,逐人駓[pī]々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突厦,夏室寒些。

川谷径复,流潺湲[chán yuán]些。

光风转蕙,汜[sì]崇兰些。

经堂入奥,朱尘筵些。

砥[dǐ]室翠翘,挂曲琼些。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蒻[ruî]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二八侍宿,射递代些。

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盛鬋[jiǎn]不同制,实满宫些。

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弱颜固植,謇[jiǎn]其有意些。

姱容修态,絙[huán]洞房些。

蛾眉曼睩[lù],目腾光些。

靡颜腻理,遗视矊[mián]些。

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

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

仰观刻桷[juã],画龙蛇些。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杂芰[jì]荷些。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文异豹饰,侍陂[bēi]陛些。

轩辌[liáng]既低,步骑罗些。

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zhuō]麦,挐[rú]黄粱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nào]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ãr]鄨[bì]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juǎn]凫,煎鸿鸧[cāng]些。

露鸡臛[huî]蠵[xī],历而不爽些。

粔籹[nǚ]蜜饵,有餦餭[zhāng huáng]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娭[xī]光眇[miǎo]视,目曾波些。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jiǎn],《丰盍[hã]》陆离些。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

衽[rân]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tián]鸣鼓些。

宫廷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陈攵组缨,班其相纷些。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菎[kūn]蔽象棋,有六簙[bï]些。

分曹并进,遒[qiú]相迫些。

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晋制犀比,费白日些。

铿钟摇虡[jù],揳[xiē]梓[zǐ]瑟些。

娱酒不废,沉日夜些。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酎[zhîu]饮尽欢,乐先故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乱曰:献岁发春兮,汨[mì]吾南征。

菉苹齐华兮,白芷生。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倚沼畦[qí]瀛[yíng]兮,遥望博。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zhēng]。

步及骤处兮,诱骋[chěng]先,抑骛[wù]若通兮,引车右还。

与王趋梦兮,课后先。

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淹。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通过对敦煌壁画所使用的三十多种颜料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采用科学方法,将现代仪器分析结果与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起来,以敦煌壁画常见的红、黄、绿、蓝、白、黑、褐等三十多种颜色为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上述观点。

王进玉说,借助敦煌石窟的不同年代研究壁画颜料,不仅可以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他善于深入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把握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因此,塑造出来的人物各不相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重屏会棋图》(宋摹本),画中刻画李中主端然而坐,凝神观看其兄弟下围棋的情景,显示出一种思考的仪态,十分生动。

衣纹作“战笔”,无名款,应是文矩的画法。

中国古代人物画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

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

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

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

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

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

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自南宗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肇兴以来,此后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

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
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

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

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

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

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文苑图》,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于《石渠宝笈·初编》、明詹景凤《玄览编》中皆有著录。

据考证,此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南唐都城)县丞时,在县衙旁的琉璃堂与诗友们雅集的故事。

本幅无作者款印但是为中国话,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韩滉作。

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

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

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

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神品上妙也”和下钤“内府图书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

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有南唐墨钤“集贤院御画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

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实,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

《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垒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备。

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

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有高下之分。

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

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此图见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明·詹景凤《玄览编》著录,可能曾入南唐后主李煜《阁中集》,后又入北宋徽宗《宣和睿览集》。

[3]
3作品赏析《文苑图》,该画家并非泛泛地表现人物形态,而是将画笔伸向人物的心灵深处,把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瞬间神态画得同中有异。

诗人们全神贯注地寻觅、构思佳句是相同的;但各个诗人的形态、表情、眼神又是不同的:有的倚干沉思,有的托腮遐思,有的对卷凝思,还有的侧目寻思。

画家将每个诗人专心致志地寻觅、构思诗句的神情描绘得生动自然,展现了其高超的绘画功力。

[4]
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1]
目录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3人物评价
4人物作品
5人物相关
1人物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2]
2人物经历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纪念王昌龄而建的芙蓉楼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