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望驿台》及白居易和诗《望驿台》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望驿台》及白居易和诗《望驿台》赏析
《望驿台》元稹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
诗名《望驿台》,“望驿台”:在四川广元,原名“望乡台”,晚唐改名“望驿台”。
这里有一段元稹当时的资料:【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剑南东川(今四川三台)。
元稹第一次入蜀,蜀地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却难消除他心中的惆怅。
他刚刚失去宰相“裴垍ji4”的倚靠,又永远离开了貌美贤惠的妻子韦丛,千里迢迢前往剑南东川巡察。
他在往来剑南东川途中,创作了组诗《使东川》,其中《望驿台》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从长安走到此,登临望乡台,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这段资料中有个错误并容易产生误导,里头说元稹心中惆怅的原因之一,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妻子韦丛,事实韦丛死于809年七月九日,从资料上看,元稹写这首诗的时候,韦丛还没有死。
韦丛的去世日期能够如此准确,一定是元稹有做记载留于后世。
可是资料说他永远离开,那么估计元稹这次出使东川,晚于七月份以后才回去的。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元稹的《望驿台》: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
字词典故“旬”:10日,“三旬”就是30日。
赏析元稹说,可怜啊,已经是三月三十日足了,我却只能惆怅地站在江边,这望驿台上遥望家乡。
元稹已经把作诗的时间写得很清楚,就是三月三十日。
所以这个时候,韦丛还是在世的。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
字词典故“孟光”:历史名人,典故【“举案齐眉”就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
相传“孟光”随“梁鸿”至吴地为人佣工。
梁鸿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
但这位贤妇的模样却“粗陋无比”,“肥丑而黑”,能“力举石臼”。
据说梁鸿未婚前,就名气很大,许多人家都要把女儿嫁他,他都不答应。
孟光未嫁时,有人给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说是“必嫁梁鸿”。
夫妇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脱去新娘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
后随梁鸿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隐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妇唱和,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
】赏析元稹说,我能料得到我那“孟光”爱妻今天一定在说,这个元稹啊,从来都是不到春天尽了是不会归来的。
搞半天,这“孟光”竟然是四大丑女?而这“举案齐眉”的典故竟然是出自于她。
可是元稹的妻子韦丛据说是很漂亮的,元稹应该是取孟光“举案齐眉”的美德,以及孟光下嫁梁鸿,而韦丛下嫁他元稹,如此来指代他的爱妻韦丛。
那么白居易是什么时候写的和诗呢?这里有段资料:【元稹巡察完毕,回到长安,见到同僚诗友白居易,将自己出使剑南东川往来途中创作的组诗《使东川》交白居易鉴赏,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如果按这个资料,白居易这首诗是元稹回到长安以后才写的应和诗之一,而且那个时候,元稹的妻子韦丛已经亡故。
好,我们来看白居易《望驿台》原诗: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
字词典故“靖安”:长安靖安里,元稹当时的住宅。
“当窗”:正对着窗子。
“扑地花”:据说有的版本是“铺地花”,解释是满地花。
可是如果要和“当窗柳”的“当”字对应起来的话,似乎这“扑”字,要么是个动词,要么是个介词。
意思固然是满地都是花,但“扑”这个动作应该还是有的。
赏析白居易说,长安的靖安坊中,韦丛在宅邸里,望着窗外正对的柳条思念着你。
东川路上望驿台前,元稹君拾起纷纷扑地的落花,想念着她。
柳条在唐朝是对远行人的相思物。
而春天将尽,所以落花满地。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
赏析白居易说,两处的春光随着共同的夕阳一起落尽,居家的人在思念客途之人,而客途之人也在思念着家。
这个“同日尽”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元稹和韦丛约定的三月归家共赏春光,结果到了三月三十日这一日,元稹还是没能回去。
所以这样的共赏春光的愿望也就在这一日尽了。
二是,两人都在望着眼前的春光,思念着对方,最后都望着同一个夕阳落尽,心愿落空。
怎么说呢,白居易固然是才华横溢,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旁观者。
不过他的“两地春光同日尽”这样的跨时空创作诗句,却颇为精彩!虽然天各一方,却看着眼前约定的春光思念着对方,望着同一个春日,随着夕阳的落尽,望断天涯路。
《望驿台》元稹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