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控制的分类与原则——学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组织中,由于控制的内容、性质、范围不同,控制可以分成很多类型。
但是关于控制的各种分类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一个控制可能同时属于几种类型。
以下是较为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见表15-1。
分类原则控制类型分类原则控制类型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预防性控制
更正性控制
按采用的手段划分
直接控制
间接控制
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预先控制
过程控制
事后控制
按控制范围划分
全面控制
局部控制
按控制来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
群体控制
自我控制
按控制主体划分
内部控制
外部控制
按有无信息反馈划分开环控制闭环控制
(一)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使用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避免产生错误,尽量减少今后的更正活动。
在组织管理实践中,更正性控制使用得更为普遍一些。
其目的是当出现偏差时,使行为或实施进度返回到预先确立或所希望的水平。
(二)按控制点的位置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1、预先控制也称作前馈控制、事前控制,它是指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在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预先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这是一个组织在一项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所进行的管理努力。
预先控制其重点是防止组织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上生偏差。
2、过程控制,也称为事中控制、实时控制。
它是指某项活动或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控制的分类
序和方法进行。
3、事后控制也称作反馈控制,这是古老的控制类型,传统的控制方法几乎都属于此类。
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成果进行总结。
由于事后控制是在经营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的,因此,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将来的计划制定和活动安排提供借鉴。
(三)按控制来源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
1、正式组织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对一些机构或规定进行的控制。
像规划、预算和审计部门就是正式组织控制的典型例子。
2、群体控制是指基于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而进行的控制,它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维持的。
3、自我控制是指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按照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
自我控制能力取决于组织成员个人本身的素质。
(四)接采用的手段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直接控制是指对执行计划的人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使他能够有效地执行计划,从而保证计划完成的控制形式。
直接控制主要是一种对人的控制,这是一种对偏差产生源头的控制。
2、间接控制是指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计划执行中的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找出责任人,改进下一步的工作。
间接控制主要是针对事件偏差而进行的控制。
(五)按控制范围的大小分为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
1、全面控制是对计划执行全方位、全过程所实施的控制。
如成本控制等。
2、局部控制是指对计划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所进行的控制。
如项目预算控制、
库存控制等。
(六)按控制主体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1、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责任控制。
它通过增加责任感,自觉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标准,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
2、外部控制是一种强制性控制。
它是通过行政权力系统实现的,实施中需要严格执行各种标准和各种规章制度。
(七)按有无信息反馈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开环控制的控制程序对系统的干扰影响和控制系统的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外界干扰,这种控制方式缺乏适应力和应变性。
2、闭环控制的控制程序考虑到系统被控量的信息反馈过程,并根据结果反馈,对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影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从而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
控制的原则
(一)计划控制原则
控制与计划相连接,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在现代管理活动中,控制既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过程的开始。
计划越明确、越完整、越全面,控制也就会更加有效。
由于控制是使得计划能够按预期目标进行的保证,所以,一个没有计划的控制系统是不可能的。
(二)组织适宜性原则
组织适宜性原则可表述为:一个组织结构中的职责与职务的要求越匹配,就越有助于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
组织适宜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控制系统必须切合每个主管人员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仅要考虑具体的职务要求,还应考虑到担当该职务的主管人员的个性。
(三)及时控制原则
及时控制原则,也称为控制效率原则。
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要求能够迅速、准确和及时地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
追求控制效率是控制活动的核心。
为使控制有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往往需要进行多种方案、多种手段和多种途径的比较和选择。
(四)重点控制原则
组织既无能力也无必要针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只能或只需在影响其最终经营成果中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关键环节作为管理控制的重点对象。
由于经济活动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即使发生偏离与错误,也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
在管理中运用控制活动进行纠偏和矫正时,必须善于捕捉最具有影响的和起干扰作用最大的、最急需解决又最能取得成效的因素,有重点地进行控制。
(五)关键点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要求对那些评价个别计划执行情况的关键因素给予注意。
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时刻注视执行情况的每一个细节,通常是浪费的和没有必要的。
他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过程中的突出因素上,因为这些因素将表明偏离计划的重大偏差。
(六)直接控制原则
管理系统内的主管人员质量越高,就越没有必要实行间接控制。
主管人员对他们所担负的职务越能够胜任,也就越能够觉察出偏离计划的误差,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误差的出现。
任何一种控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地保证和提高主管人员的质量。
(七)例外控制原则
主管人员越是注意对例外情况的控制,他们的控制结果就越有效。
这个原则说明,主管人员应当注意那些重大的偏差,以及特别好或特别差的情况。
它与控制关键点的原则常常混淆,但是,控制关键点的原则是要认识到观察的关键点,而例外原则是要观察偏差的大小,自然也是这些关键点上的偏差大小。
(八)灵活控制原则
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是客观存在的,要使控制有效,在控制中就需要灵活性,增加组
织管理控制的弹性,适当地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后备力量,决不能机械地将控制强硬地与某个计划联系在一起。
(九)经济性控制原则
控制的经济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实行有选择的控制,二是要求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控制效果,改进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少的成本查出偏离计划的现有和潜在的原因。